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你一定知道,就是這幅;
它的創作者大名鼎鼎的列昂納多·達·文西,你也一定知道,就是他。
可是你知道達文西用了多久畫這幅畫嗎?
答案是4年。
之所以用4年之久,追求完美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拖延。
達文西是典型的拖延症患者,因為他習慣性拖延,最終他傳世畫作不超過20幅,其中五六幅到他去世還壓在手裡沒能交付給客戶。
原來名人也不總是自律,拖延起來,跟我們普通人是一樣的。
我們究竟該如何打敗拖延症呢?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解讀。
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專家威廉·克瑙斯的《終結拖延症》,就是可以幫助我們戰勝拖延症的著作,是暢銷美國的心理自助讀本。
本文講到的主要方法,來源於這本書。
在《戰勝拖延症》這本書中,作者羅列的拖延症類型有十幾種,而最普遍的是這三類:期限拖延、認知障礙拖延和分心拖延。
1、期限拖延。
這種拖延症的特點是事件有明顯的截止日期,比如周一交作業,下班前製作完方案。
截止日期擺在眼前,往往給人一種盲目的自信和錯覺,那就是:時間還有很多,可以先幹點別的事兒。
可是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往往到了最後一刻,匆匆趕任務上交。
2、認知障礙拖延。
你可以簡單理解成完美主義和畏難情緒導致的拖延,因為害怕做了之後結果不好,所以他們選擇了一拖再拖。
為了避免失敗,他們避免開始,這就是這類拖延人群的拖延邏輯。
3、分心拖延。
這幾乎是現在每個人都有的困擾。
資訊時代,人們的注意力成為商家爭奪的稀缺資源,電梯廣告、車載廣播、電腦裡的彈窗新聞……
大眾傳媒無所不用其極地來吸引你的注意,迫使你點開他們的內容。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戰勝拖延症?下面給大家三個終結拖延症的三個科學辦法。
戰拖方法第一條:立即行動。
對於一些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你需要馬上行動。
比如,計劃晚上11點睡覺,那你就在10點50分收拾妥當,關機躺在床上;
比如你要給客戶打一個重要的電話,你要做的就是拿過手機,找到客戶的聯繫方式,點擊撥打。
很多事情都是在沒開始做的時候感覺困難重重,所以就越不願意開始,但是當你真正開始之後,你會發現之前的擔憂其實很多餘。
戰拖方法第二條:將複雜的任務進行拆解,專注於具體步驟。
比如,你要寫一篇3000字的拖延症主題的文章,你覺得很難,那就需要對任務進行拆解。
第一步你需要搜集素材,可以搜集素材的網站有哪些?微信、微博、豆瓣、知乎、頭條等平臺,一一列好。
第二、需要搜集的素材有哪些?理論素材和案例素材,在上述平臺上分別搜索。
第三步,列框架。列好框架後,將搜集到的素材和自己的思考,加工整理,填充到每個框架裡。
一個再複雜的任務,拆解完之後,也是一個個具體的步驟,你按照一個個步驟去做,慢慢的就能搞定艱巨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拖延症慢慢也就不藥而愈了。
戰拖方法第三條:五分鐘原則
有了前兩項措施,基本就可以搞定你的拖延症,但是你可能還會有疑問:
「即便你的方法好,可是我就是開始不了,該怎麼辦?」
你可以試試五分鐘原則,就是你在做那些重大事項的時候,首先安排好第一個五分鐘做好哪部分。
第一個五分鐘,你可以讓自己做一點事務性的工作,這通常沒有難度,還是以拖延症主題的稿子為例,第一個五分鐘,你可以先將可以用到的網站依次打開。
就是去輸入網址,打開網站,這不困難吧?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你卸下心理包袱,避開重大的任務量帶來的沉重壓力。
畢竟打開網站和寫一篇3000字的稿子而言,壓力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等第一個五分鐘過完之後,你可以進行第二個五分鐘。你可以在你打開的諸多網站上,搜索同一個關鍵詞,看看分別都有哪些有價值的資料可以借鑑。
第二個五分鐘之後,再進行第三個五分鐘,就這樣持續推進下去,不知不覺之間,你就完成了這篇稿子。
拖延的本質就是活在昨天,逃避今天,摧毀明天。
唯有行動是戰拖良藥,那從今天開始跟拖延症說拜拜吧。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Tina,浙大新聞學碩士,多年媒體記者經驗,心理諮詢師。如果喜歡,歡迎點讚並關注@Tina心理,持續輸出心理學原創好文,從心理學視角幫你解讀生活、看透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