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現代人的抑鬱,是種默不作聲的崩潰,看起來很正常,實際那些糟心事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他們會說笑、會打鬧、會社交,甚至旁人察覺不出什麼異樣。看似不會摔門和砸東西,也不會流淚到歇斯底裡,但可能突然情緒失控,再也沒有以前那樣快樂了。
文/金葉哥哥
有個抑鬱症患者說過這樣的話:「我每天熬夜,總想死於一場意外」。我們不知道她經歷過什麼,也許忘不掉的,是十幾年來那記在骨子裡摧殘自己的話。
醫生複診一個患有抑鬱症的女孩,她正在看書,於是便表揚道:「這個孩子真用功」,然而,母親卻依舊不忘貶低:「用功?假用功」。交談中一股腦地說「反話」,這種感覺讓她既熟悉而又感覺稍微帶著些嘲諷和鄙夷。醫生在旁邊急得直跺腳:「你看,又說了…」,空氣中似乎瀰漫著無奈氣息,無論怎樣叮囑,他們還是忍不住用這種語氣給孩子交流。
就算已經確診,更何況醫生站在孩子床邊,這些家長們,仍然熱衷於在陌生人面前,無所不用其極地打壓孩子,把他們說得一無是處。俗話說「孩子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嘴裡卻用最尖酸刻薄的話詆毀她,然後又問:「你為什麼不聽話」?
現在的家長似乎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小孩會抑鬱,也不理解他想要「死亡」的原因,美其名曰「教育小孩」,殊不知,把他們的自信一點一點兒地消磨掉,甚至還被說成是「裝病」。青少年抑鬱的病因裡,永遠都有「中式家長」那不可撼動的地位,他們認為孩子就是「不想學習和做事」。
要說現在的人們為何偏愛「遊戲」和「追星」?他們只想用這樣的方式,來釋放內心中那無形而又沉重的壓力。部分家長會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做比較,慢慢地就會讓他認為自己很差勁,只能被父母用「懶」這樣的理由,強迫著必須「學習和做家務」,理由則是「教你學會獨立」。
分明知道上班時可能會做著重複而繁忙的工作,就算日積月累,也攢不下多少錢,而他們卻不願待在家。與其說是不想當「啃老族」,還不如說是不想「受氣」,寧願八個人擠一間宿舍,也不願睡在家中寬大的床板上。
提到較為普遍的「空巢老人」現象,農村的部分年輕人選擇在外地務工,每當逢年過節時,原本有空閒的時間,卻不願意回家探望父母一次。曾幾何時,父母通常念叨:「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好人」,於是這句話就成為了他們打壓孩子的理由,用俗稱「老古董」的思維,試圖強行壓制住後輩人。
小時候在家要「洗碗」、「拖地」,甚至還要「擦桌子」,家長總說在外面風吹日曬地掙錢,全都給了孩子花,老師還教我們要「理解」他們;成年後不想像他們一樣賣苦力,就會被說成「不切實際」,假如想要創業,他們還會說「你不可能成功」這樣的話語。不知這些是否就是中式家長的「反話」,總是想要阻攔子女脫離他們的「監視」,這種固化思維,反而會害了孩子。
那些因情緒失控而墜樓的大學生、因失戀而墜樓的年輕人,甚至因學習壓力大而墜樓的高中生,他們本擁有著美好的未來,究竟是誰讓他們變成了這樣?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累,但並不是出自於肉體上的,有些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家長們從小教育孩子,「男子漢要頂天立地」,可是當我們成年後才發現,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兒子、父親,甚至還是丈夫、在公司的身份更是員工。
朋友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在世上活了幾十年,可至今不明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又說:我終生忙忙碌碌,沒有給後代留下什麼,感覺枉來世上走一遭。或許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容易,後來有了兒子,亦或「混」到抱孫子,最後悄無聲息地離開,或許,這就是多數普通人的一生。
自從唐朝「開元盛世」以來,我讀過李白、杜甫的詩篇,也看過清代吳敬梓筆下的《範進中舉》,更領略了魯迅的思想,不曾想,我們究竟能給後世留下什麼呢?
在中式家長的「反話」中,環境正在逼迫著她學會獨立,從而慢慢地消磨掉孩子自信。為什麼有人會認為「覺得父母教育方式不對」就等於「長大以後不會孝順父母」呢?其實我們可以從「大人說話,小孩子不要插嘴」的話語中找到答案。
本期話題:
抑鬱症女孩不想上學,母親依舊不忘貶低,這真的是她「不聽話」的原因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本文系「金葉哥哥」原創發布,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