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因抑鬱症而放棄自己生命的報導時有發生,讓「心理健康」慢慢受到關注。儘管維護心理健康成為當下維護人們健康的重大議題之一。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對其有很深的誤解,甚至可以說還是處於忽視的狀態下。
「心理」一詞,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逐漸形成了一個鄙視的詞。很多人習慣在調侃的時候帶上它,這讓真正想要尋求幫助的人,挪不開腳,因為嘲笑的聲音會讓他們受傷,而避免受傷的方式就是封閉心門。這讓我不禁想問,尋求別人幫忙真的有那麼丟臉麼?但這也讓我不得不佩服,佩服那些衝開這些嘲笑的聲音跨入心理門診、心理諮詢室的人,因為這正好可以證明,他們是有能力的。因為我相信來到心理門診、心理諮詢室的人,他們只是暫時受困,暫時需要幫忙,他們也會因為目前所面臨的這些困難,變成比之前更加堅韌的人。
我個人其實很反感用「病理化」的視角去看待來求助的人。因為很多家屬總是愛問我,我的某某某是不是有心理問題?甚至有來訪者問我,老師,我是不是有心理問題?我是不是得了抑鬱症?我一般回答都是沒有。因為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而在我眼裡,心理困擾也只是困難之一而已。在主流文化下,或許有些人和大多數人確實暫時不太一樣,但是,存在也是有意義的,這個時候,包容和給予愛比鑑定他是不是與別人不同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心理困擾,像身體會感冒,心理也會感冒。有的人遇到困擾可以自己化解,而有的人暫時不能,所以需要尋求別人的幫忙,心理諮詢工作的對象是正常人,維護的是正常人的心理健康。
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遭受心理困擾,但是真正讓他們陷入困境或者阻攔來訪者走出困境的人,正是最愛他們的人。很多家屬不相信自己的親人有心理方面的困擾,認為他們是裝的,不及時給予關注。有的家屬甚至認為就是吃苦吃的少了,以前自己的那個年代,都沒有這些,這就是逃避,沒事找事。在這我想說的是,陷入困境的人,是需要支撐的,作為家人你都不給予他支撐,他就真的要垮了。以下內容是微博博主@愁容騎士典當記的一段話,他寫道:「剛刷到一個醫生複診患抑鬱症的孩子,小孩在看書,醫生說「這孩子真用功。」表揚了她,然後她母親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言語裡那股子說反話,鄙夷嘲諷的味道真的太熟悉了,醫生急得跳腳:「又說了又說了……」無奈,真的就是無奈,無論怎麼叮囑,他們還是忍不住要去用這種譏諷的語氣和孩子交流,醫生們辛辛苦苦修修補補把孩子的心理問題救回來了,家長一句話,前功盡棄。
就算是已經確診抑鬱症,醫生都站在孩子床前了,這些家長還是熱衷於在陌生人面前,無所不用其極地貶低打壓孩子,把他們說的一無是處,即使是那個孩子真的在看書,家長也能扭曲成她是在假看書假裝用功,相信自己的孩子有那麼難嗎?承認孩子優秀有那麼難嗎?孩子犯了什麼彌天大錯要被這樣看待?我真的鬼火冒,明明是自己生的,卻好像是仇人在世一樣,嘴裡永遠在用最惡毒刻薄的話摧毀她,然後又問,你為什麼不聽話?
家長是真的不知道為什麼小孩會得抑鬱症,也不理解孩子為什麼想死,就是因為你啊,因為這愚蠢的「教育」,把他們的自信一點一點消耗掉,磨滅掉,每天每天被否定著,甚至連得抑鬱症都會被說成是裝病,就是不想上學不想做事,在這種環境下,確實死了比活著更舒坦,不是嗎。
青少年抑鬱症的病因裡,永遠有中式家長不可撼動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們本人不知道。」
這一段話,我在看到的時候,心裡有說不出的滋味,因為我聽到太多太多青少年來訪者的聲音都是「家人不理解我......他們總是說我的不是......我在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他們認為我是在反駁......後來我有事情或者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不再和他們說了......」。當然,這並不代表全部,我也有聽到不一樣的聲音,他們說:「老師,家人知道我來找你之後,對我的態度就變好了呢。」他們還說:「我的孩子這段時間狀態不太好,老師,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
無論是誰,在面對心理困擾的時候,都是處於極其無助的狀態,那麼作為家屬,作為老師,作為朋友.......就算你不能為他做什麼,那麼靜靜的陪伴他也是一種支持;讓他感受到他不是一個人就是對他最好的幫助。
工作這麼久,我在教育行業看到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務正業」,他們在校掛職應付上級檢查,其實已經教「語文」「政治」「歷史」好多年了。他們說,「都說心理健康教育在於預防,但是其實工作機會很少,都是著火了才叫去滅火。好不容易幹點「正事」,學生來訪的初衷卻是因為好奇什麼是心理諮詢,所以來看看。」聽到這裡,我不禁感嘆,大家都不知道什麼是心理健康,如何維護心理健康啊。當下,抓緊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才是重中之重吧。
什麼是心理健康呢?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身體、智能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到最佳狀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24小時都處於心境的最佳狀態,我們每天都體驗著不同的情緒,也正是因為這份體驗,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我國學者張小喬就心理健康提出灰色區的概念,即人的心理正常與否無明顯的界限,它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具體來說,如果將人的心理正常比作白色,精神病患者比作黑色,那麼,在白黑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中間區域----灰色區, 大多數人都散落在這一灰色區域內。灰色區可進步劃分為淺灰色與深灰色兩個區域。處於淺灰色區域的人有心理困擾,但是其人格結構相對完整,主要表現為其主觀感覺自己的心理、行為不適而無人格障礙,這時,處於淺灰色的人可以尋找心理諮詢師和社會工作者來幫忙。而處於深灰色區的人,其心理困擾相對比較嚴重,人格結構有某些缺陷,主要表現在其人格特徵與正常人存在較大差異,且對自己心理困擾的自我覺察能力較差,這時,處於深灰色的人可以尋找心理治療師來幫忙。下圖為灰色理論圖,從圖中可以看出,人的心理狀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所以說,每個人都可能存在心理困擾是基於這裡。
為什麼人的心理狀態波動不穩,影響因素有很多。同樣,維護心理狀態不向深灰色,甚至黑色區域發展,支持的因素也有很多,這份支持,可能是你一句鼓勵的話,也可能是你的一個微笑。我們在生活中,不可能時刻溫暖,但是我們不缺給予別人溫暖的能力,願每一個你,對身邊暫時受困的人,多一份理解與包容;在生活中,指責少一點,糾正別人的時候,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