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正在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有人認為,抑鬱症是嬌氣、矯情、抗壓能力差的表現,正是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很多患者不能被及時發現和治療。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在加大抑鬱症防治工作力度,其中青少年是抑鬱症防治重點幹預人群之一。
當下,抑鬱症已然成為越來越年輕化的疾病。據有關研究認為,約30%的青春期孩子可能出現抑鬱、焦慮等問題,常見的症狀包括煩躁、易怒、悲傷、失眠,甚至可能出現自我傷害等傾向。在此前,海南省安寧醫院一份調查數據中顯示,海南抑鬱症的患病率是0.6%,即1000個人當中就有6個人患有抑鬱症,患病率呈上升趨勢。
面對近年來抑鬱症明顯的低齡化趨勢,在學生中進行抑鬱症知識教育,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是極其重要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家衛健委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體檢,具有很強的現實必要性。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抑鬱症預防遠勝過治療,通過大面積篩查,有助於學校及時掌握並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並提早幹預治療。
當然,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體檢初衷和意義雖好,但更需要學校、衛生健康部門和社會各界做好「後半篇」文章。就學校而言,在進行篩查時,必須保護學生的隱私,避免給測評「異常」的學生帶來心理壓力和傷害。同時,還需儘快配備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開設心理疏導諮詢室,引導教師和學生正確認識抑鬱症,為抑鬱症篩查後續幹預提供必要的力量。此外,有條件的學校可將心理健康教育列為日常「必修課」,減少孩子在成長中的困惑與迷茫,及早打斷惡性循環的鎖鏈,把抑鬱解決在萌芽狀態。
而作為衛生健康部門,則需要嚴格貫徹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深入各級各類學校督查推進《方案》的落實,避免《方案》在執行時因部分學校的認識不夠、準備不足等問題而流於形式。並通過嚴格督導,詳細掌握學生抑鬱症患病情況,及時作出相應幹預治療的指導,讓抑鬱症患者得到正確的心理疏導。
抑鬱症對社會和家庭的危害巨大,面對這一類患者,更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理性認識抑鬱症的危害,拒絕冷嘲熱諷,給予他們多一分理解和關愛。在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體檢的同時,需要精神衛生機構、社區康復機構及社會組織、家庭緊密銜接合作,做好心理危機幹預和心理援助服務。如此,才能讓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真真切切地落到實處中去,呵護他們健康成長。(趙有良)
本文為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原創評論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