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0日是第29個「世界精神衛生日」,為弘揚攻堅克難的偉大抗疫精神,進一步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養,倡導社會關注、支持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將「弘揚抗疫精神,護佑心理健康」定為中國2020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的主題。
2020年9月11日,國家衛建委發布了「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提出對於高中生等在校學生要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之中,這當然是國家對於青少年心理健康越發重視的信號,但同時也在社會大眾引起了一種擔憂,即這樣的篩查可能反過來對於患有抑鬱症的青少年造成汙名,帶來不好的影響?
什麼是汙名化?
汙名(stigma)是一種負面的標籤,被汙名者往往會遭受刻板印象、偏見和歧視。比如,社會上常常會有人將精神分裂症患者等同於瘋子甚至潛在的殺人犯,或者認為抑鬱症患者就是因為自己太過脆弱無能,這些都屬於汙名化(stigmatization)。汙名一般又可以分為公眾汙名與自我汙名,公眾汙名就是指社會公眾對某一群體的汙名,而自我汙名則是受汙名者對汙名的內化,導致對自我產生的刻板影響、歧視等行為。
心理疾病汙名化會產生怎樣的不良影響?
對於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而言,汙名化對其產生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同伴關係。心理疾病的汙名往往會使患者受到各種偏見與隔離,比如被認為是不正常的、危險的,並因此進一步的導致被他人疏遠甚至與其他人產生隔離。很多研究都表明,患病的青少年更不會受到同伴的歡迎,他們的同伴關係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低於正常的同齡人。
2.自我概念負面。患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還有可能將汙名內化,形成自我汙名,繼而產生負面的自我概念,如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沒有能力的。受此影響,青少年不僅會出現自尊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的現象,還可能會主動減少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使其更加缺乏同伴的支持,學習上也可能出現退步,也更容易出現負面情緒。
3.阻礙治療、惡化病情。心理疾病汙名化最惡劣的影響是其容易阻礙患者接受治療,導致病情逐步惡化。受汙名影響,患病的青少年往往不願意承認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或者認為自己不需要心理治療,心理治療沒有用等。這些不正確認識都會阻礙患病的青少年主動接受必要的心理治療或者使用有關的治療藥物,使其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治療而逐步惡化。
如何應對汙名化?
應對心理疾病的汙名也需要從各個層面上進行綜合幹預。
對於青少年自身來說,需要正確地識別心理疾病與心理治療,學會主動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
對於患病青少年的家人、朋友,要對青少年充分支持與陪伴。家人與朋友是青少年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良好的社會支持將有助於心理疾病的緩解,也能夠更好地鼓勵患者主動、儘早地獲取心理援助。
在學校層面,一方面應該加強日常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傳普及關於心理疾病的知識,以減少學生、老師對心理疾病的錯誤認知,進而減少對心理疾病的汙名。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從日常篩查到心理諮詢的完整心理幹預系統,為學生提供有力的心理援助。
在社會層面,主流媒體應該更加主動地傳播關於心理疾病的正確知識,在報告有關新聞時應注意用詞的中性化,以減少對心理疾病的汙名。社會大眾也應該主動關注心理疾病,用開放包容的心態去了解心理疾病與心理疾病患者,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減少對心理疾病的汙名化。
作者:孫智信 杜亞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