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調整,近半年來我從事了更多關於學生服務性的工作。帶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現在孩子身患抑鬱症的現象越來越多,輕則影響成績,重則自殘,這無論是對於孩子自身還是家庭來說都是極大的打擊。
早在2013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就有資料預測到了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更糟糕的是抑鬱症開始低齡化,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罹患抑鬱症,尤其是中學生。有調查結果顯示,抑鬱症患者有一半以上有自殺想法,其中有20%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在所有自殺者中,60%是抑鬱障礙和精神分裂症造成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多孩子是因為學業壓力太大、人際衝突的原因,但來自家庭父母親朋的漠視或者不理解也是造成悲劇的罪魁禍首。
此外,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個醫生在複診患抑鬱症的孩子,小孩在看書,醫生誇讚道「這孩子真用功。」然後她母親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言語間都是鄙視嘲諷,孩子好不容易有些好轉,家長的一句話,就讓醫生此前的努力付之東流。
有些家長熱衷於在陌生人面前,貶低打壓孩子,尤其是身患抑鬱症的孩子,心理較一般孩子更為敏感。有些家長無法理解為什麼小孩會得抑鬱症,其實就是因為這愚蠢的「貶低式教育」,把他們的自信一點一點磨滅掉,讓孩子們逐漸喪失對未來的信心。青少年抑鬱症的病因裡,永遠有中式家長不可撼動的位置,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他們本人不知道。
我們熟知的天后王菲,她從內心深處堅信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因而從來不會在公共場合吝嗇對女兒的支持和認同。而這份認同恰恰也幫助兒女竇靖童不斷成長,最終成就了現在的「小天后」。
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正向反饋過程:
父母為孩子感到驕傲,給孩子正面的暗示——孩子受到鼓勵,相信自己的判斷並堅持做下去——父母再次感受到驕傲,給予更多的正面暗示。在這種正反饋機制下,孩子最終自然會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父母採取了錯誤的育兒方式,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會因為正反饋的加強作用而獲得加強,讓孩子逐漸產生對自己的懷疑,以至於很難發揮自己的潛力,實現自己最初的目標。
這其實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他是指人們對於某種特殊情景產生期望,最終實現這種期望的一個過程。最關鍵的是,這個效應強調了正面暗示的作用,一定的正面暗示甚至能讓一件事發生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