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現代教育中很多家長都知道共情教育的重要性,但具體如何做,很多家長都不得其法。在繪本《小豬,別哭了》中,講述的就是一直愛哭的小豬,遇到了更愛哭的大樹,後來小豬慢慢變堅強,不再哭鼻子的故事。
小豬變堅強無疑有大樹的功勞,但看完繪本其實也不難發現一個問題,愛哭的小豬常有,但這樣溫柔的大樹在哪兒呢?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做到如大樹一樣,在安撫小豬,懂得「共情」上做的這麼好。比如孩子喜歡哭鬧,家長會發現自己怎麼哄孩子都停不住哭泣,這就是因為家長的共情做的不到位。
共情重要的是感情的共鳴,但一些家長過於刻意地講究共情「技巧」,以至於孩子不能真切的感受到這份感情,對於家長來說真正和孩子達成共情,在日常安撫中尤為重要。
所謂共情(Empathy),也可以理解為同感、同理心,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並對他人的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
現實中家長對孩子的安慰,起到的共情效果其實很有限,因此小小的繪本,其實對於家長而言也能引發思考,學習「樹」的共情,這樣家裡的「小豬」或許真的就能止住哭聲。繪本中小豬和大樹的形象很深刻,就像是不善表達的孩子和能夠接受傾訴,極具包容的樹洞。
樹洞被人們認為是可以傾訴而不會洩密的對象,雖然是物,但卻能夠給人無需擔憂不吐不快的安全感,幫助人們釋放情緒。
而在共情中,積極的傾聽也是一樣的道理,不作判傾聽孩子的訴說,是和孩子達成共情的第一步。只有孩子願意和家長袒露心聲,共情才有更進一步的可能。
在傾聽的時候家長最好以平等者的態度來和孩子坐在一起,自上而下的威壓或許會阻礙了傾訴的通道,共情過程中的平等是很重要的,像朋友,像良師,這樣的關係能更好地拉近親子間的距離。
1.完全接納情緒
很多時候家長看到孩子哭泣,都會試圖去安慰,但效果大多不好,一個最常見的場景,比如媽媽看到孩子哭了,上前安慰孩子說「別哭了」。
大多數家長下意識的反應就是這樣,但實際效果如何呢?幾乎沒有效果。這句話真實表達的第一訴求更側重於「我希望你不要哭」,是出於自身的意見觀點,而沒有做到共情。
共情的一個重要前提在於,要完全接納對方的情緒。情緒是沒有對錯的,每個人都要高興、悲傷和憤怒,以對錯判斷的是行為而非情緒。
因此家長在達成和孩子的共情的時候要謹記著一點,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情緒,而是讓這種情緒更加凸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內心,在此基礎上再去引導孩子看行為的對錯。
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孩子因為憤怒而亂丟玩具,這時候媽媽如果直接跳過情緒去指責孩子丟玩具的行為。也許下次孩子不會用丟玩具的做法來宣洩憤怒,但依舊會找到其他破壞的方式。
家長要做的是讓孩子真正明白自己的憤怒,原因是什麼。在此基礎上,該如何做才是下一步進入議程討論的事。
再者,比如孩子哭泣的時候,家長讓孩子「別哭了」並不能馬上讓孩子止住哭聲,或者說他內心的悲傷還在,這時候家長只需要默默陪伴,讓孩子哭出來,情緒平復反而是好的選擇。
2.用誇張的方式表達共情
在繪本《小豬,別哭了》中,大樹傳達共情的方式就是用比小豬更大的哭聲來回應小豬的情緒。一天小豬照例跑到大樹面前哭泣,一會兒大樹突然也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
小豬被嚇到了,問「你怎麼啦,為什麼要哭」,大樹回答說「因為我覺得你很可憐,我一直看著你,但你哭的時候我卻不能為你做什麼,我也想哭。」最後反而是小豬反過來安慰大樹說「我沒事,你不用哭了。」
小豬最後止住哭聲看似是因為「大樹比他哭的更厲害」,但深層次的看,大樹安撫小豬的方式反而觸及了共情的精髓。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的研究,我們與人交流時,55%靠肢體和臉部表情,38%靠語調和說話方式,而只有7%是靠言語本身。
表達共情不走心的「說說而已」是不夠的,從類似與感同身受的角度出發更容易引起共鳴,這也是為什麼對叛逆期的孩子來說,同齡人的影響更能孩子聽進去,反而是家長的話不被當回事的原因。
小女孩跑著跑著突然摔倒了,小男孩突然跑過去,蹲下來安慰她:「很痛嗎?」,小男孩點點頭一臉委屈,這時候小夥伴說「我上次也摔了一跤,媽媽告訴我男孩子不能怕痛,但怎麼會不痛呢?
血都流出來了,我當時就想哭,不過最後還是忍住了。」小女孩眼眶紅紅的但是最後也沒哭,只是因為真的有些疼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孩子能夠安慰孩子,有時候家長也可以借鑑這樣的方式,讓感知感受到父母也可以對孩子「感同身受」。
3. 成為孩子心靈的港灣
《小豬,別哭了》中大樹和小豬本來素不相識,但大樹和小豬在一方包容一方傾聽中卻建立了羈絆,在大樹身旁小豬能獲得安全感,這種情感羈絆就如同親子間的關係一樣。父母通過共情,能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後來小豬不哭了,但小豬依舊沒有忘記大樹的幫助,故事最後,大樹變成了普通的樹,但小豬卻說「我不會忘記的,我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聊天的事情,我永遠永遠不會忘記。」
在陪伴中小豬對大樹的感情得到了升華,父母和孩子會有很長一段時間一起生活。時間很多,共情也可以慢慢培養,但切不可以不痛不癢不耐的態度來處理親子關係,用心才最重要。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