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別哭了》:不會表達的孩子,需要接納一切的媽媽

2020-12-22 Mia媽媽愛學習

《小豬,別哭了》是著名日本繪本作家宮西達也的經典作品之一。講述的是,一隻愛哭鼻子的小豬,遇上了更愛哭鼻子的大樹,一步一步變得堅強,不再哭鼻子的故事。

封面圖

看看題目,再看看結尾(小豬不再哭了),再加上是名家作品,很多媽媽毫不猶豫,買他!因為太實用了。家裡的孩子就像這隻豬,罵2句就哭,摔倒哭,看到飯菜不合胃口也哭,怎麼辦?讓孩子像這隻豬一樣堅強起來吧。

可行嗎?好像不行。我翻看了一下豆瓣的簡評,頭2個寫的就是:

小豬常有,而大樹不常有。我溫柔的大樹在哪裡?一看,這真的有點難辦了,孩子找不到溫柔的樹,那還得靠自己?稍微涉獵過心理學、育兒學的都知道,大樹能安撫小豬,是因為大樹懂得共情。但問題是,我也會啊,但孩子根本不買帳,無論怎麼安慰,他還在哭!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共情不是一種技巧,是一種能力。共情沒有效果,是你使用的只是有形無神的,空有技巧的「假共情」。

所謂共情(Empathy),又稱同感、同理心、移情等,顧名思義,就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並對他人的處境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

承認吧,很多時候我們的共情效果,真比不上繪本中的樹。那麼,仔細分析書中樹如何共情的細節,反思我們的日常安撫孩子的手段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篇,我將以「共情」為主題,分析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特徵,從而理解孩子為什麼哭;然後深入分析學習「樹」是如何共情的;最後,補充共情實戰技巧,希望大家能更有收穫。

繪本內頁

小豬和樹的形象內涵:不會表達的孩子和接納一切的樹洞。

小豬就像我們那不會表達的孩子。

宮西達也最常用的形象包括恐龍、小豬和狼。在這裡,他選擇了小豬。為什麼偏偏是小豬呢?我們首先看看小豬在這繪本中的形象:

有一個地方,住著一隻愛哭鼻子的小豬。打了架,他會哭。被訓斥了,他會哭。跌倒了,他會哭。

繪本中小豬的形象

豬的文化象徵,一般是蠢笨而可愛,非常像一個「愛哭鼻子的小孩」。孩子可愛可以理解,那為什麼這個愛哭鼻子的孩子,會是蠢笨的呢?因為他還小,還不會表達。

我們會發現,孩子3歲之前,孩子哭的機會特別多,3歲之後,孩子哭得就很少,那是因為孩子的表達能力提高了。

有2個孩子的我能十分明顯地對比出來。現在1歲多的妹妹,拿不到玩具,哭;拿不對玩具,哭;玩具掉了,哭;玩膩了,哭!你能理解他為什麼哭還是好的,重點是很多時候,你根本不能理解她哭啥,所以,導致她哭的時間越來越久。

而6歲的姐姐就不一樣。拿不到玩具,搬張椅子自己拿;你不給她玩玩具,她鑽規則空子;你不陪她玩,她拿你以前說過的「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懟你,哭啥?沒什麼好哭的。

所以,作為父母,面對孩子哭的時候,要給予更多的耐心。其實孩子也不想哭,哭很可能會被罵,會被爸爸媽媽嫌棄。但是孩子不得不哭,因為哭是他的一種表達,只是因為年齡還小,表達得還不好。

這隻小豬太像我們的孩子了!

樹是那個能接納一切的樹洞。

關於繪本中樹的形象,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樹洞」這個詞。關於樹洞有這樣一個童話故事:

從前有一個國王,長了一雙驢耳朵。幫他理髮的人都忍不住把這個秘密告訴別人,因此都被國王砍了。而故事的主人公也不是一個能藏秘密的人,幫國王理完髮後,他也萬般煎熬,有一天他真的忍不住了,就跑上了山,看到一個樹洞,趁機對著這個樹洞吐出了秘密。

後來,樹洞具有了接納一切秘密,幫助人釋放情緒的象徵意義。在共情的過程中,積極的傾聽,不做任何判斷是共情的第一步。作為一棵樹,一種別人眼中不會說話的植物,它天然是優秀的「傾聽者」。

作為一個優秀的傾聽者,樹和小豬的關係的處理也十分重要。小豬和樹的關係是平等的。

他們一開始是陌生的人,最後變成好朋友。他們從一開始到最後,地位就是平等的,不存在自上而下的威壓。這就為共情奠定很好的心理基礎,小豬能自然地,毫不防備地打開心扉,允許樹踏入自己的內心世界。

就像你不會輕易向上司哭訴一樣,當人的地位不平等,就會自覺地隱藏自己的情緒。所以,當孩子哭起來,父母如果居高臨下地看著孩子,或者來一句「果然是小孩子」,會很容易拉開距離,讓孩子更加不敢「被共情」。所以,在共情的過程中,努力地做一棵懂得傾聽的樹,一個平等的朋友,非常重要。

愛哭鼻子的樹

樹的三個技巧,展示了高濃度共情。

很多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都知道要共情,但他們發現共情的效果並不好。因為孩子還是繼續哭。故事中,小豬遇見了樹,就瞬間不哭了,為什麼?因為樹用了三個技巧,提高了共情的濃度。

1、雖然這繪本的名字是《小豬,別哭了》,但這棵樹從來沒有說過「小豬,別哭了」這句話。為什麼?一個孩子哭了,抱著他,輕聲拍打,然後安慰道「別哭了」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但是,當你理所當然地說出「別哭了」三個字的時候,你的第一訴求就表露無疑——你希望對方停止哭泣,你覺得對方哭是不對的。

共情有一條很重要的前提是——完全接納對方的情緒。道理不分對錯,但情緒是不分對錯的。無論他是傷心的、委屈的、痛苦的、傷感的、寂寞的、可憐的,都是他真實的情緒。如果你不完全接納他,就不算共情。因為你根本沒有站在他的角度去體會他的感情,如果有,如果你已經變成了他,怎麼會不哭呢?不論孩子的感情在我們看來是多麼荒謬,他們對孩子來說,都是真實且重要的。我們也應該以同樣的真誠和重視的態度做出回應。

另外,對孩子說「別哭了」,不但無視了孩子的需求,而且反而要孩子滿足你的意願。這真的是在為難一個孩子啊。所以,當遇到孩子哭,最好是說「哭吧,哭出來舒服點」,而不是「不要哭了,會吵到別人。」

樹在安慰小豬

2、用誇張到荒謬的方式表達共情,是大樹成功的精髓。

有一天,小豬正哭著,滴答滴答,下起雨來了。「哇——哇——」樹竟然哭起來。「你怎麼啦,為什麼要哭啊?」小豬吃驚地問。「因為我覺得你好可憐啊,我一直在看著你,可是,你哭的時候,我卻不能為你做什麼。」結果,小豬被澆得溼淋淋的。「沒事,我才不在乎你,你不用哭了。」小豬說。

為什麼小豬能停止哭泣?因為樹用了非同尋常的行動去共情——比小豬哭得更厲害。

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的研究,我們與人交流時,55%靠肢體和臉部表情,38%靠語調和說話方式,而只有7%是靠言語本身。

行動往往比言語更能打動人。這棵大樹說什麼話其實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它哭了,而且哭得像下大雨一樣。它帶著哭腔和小豬說話,立刻引起了小豬的關注。用誇張到荒謬的方式表達共情,是大樹安撫小豬的精髓。

看見小豬哭,大樹也哭了。

很多父母都忘了,你表達同情,是為了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從而疏導情緒。因此作為表達的接受方孩子的體驗才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如果你只是簡單地說:「我理解你,你現在真的很傷心」是遠遠不夠的,孩子可能會想:「你又不是我,怎麼可能理解我!」

如果像樹一樣陪哭難以效仿,我們還可以嘗試通過分享自己的同類經驗,讓孩子相信自己,有時候不妨刻意誇張一點。這是我從孩子身上得到的啟發,我發現孩子真的很會安慰孩子:

女兒摔了一跤,痛得哇哇大哭。小表哥立刻跑過去,蹲下來安慰她:「很痛嗎?」女兒點了點頭。小表哥:「上次我也試過摔了一跤,媽媽還說沒事,怎麼會沒事?血都流出來了呀,好恐怖的,這可是血啊!」

哭包女兒的眼淚竟然慢慢收住了!

這位小表哥用的就是「分享同類經驗」的方法,小孩子好像天生會共情,我觀察過他們安慰朋友最常說的話就是:

「你媽罵你算輕的,我媽生氣起來,還把我關陽臺!」「是的,大人根本不能理解我們,他們有時候真的很壞!」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個細節非常有趣,樹安慰了小豬,到最後,他們哭著哭著,竟然「會心一笑」了!有人說,人與人最好的感受,不是一起哭,而是一起笑,這是一種類似於心有靈犀的體驗。樹的共情已然達到了效果,展示了強大的能量。

哭著哭著,他們笑了。

3、經得起反覆折騰,才能成為小豬心靈的港灣。從樹的種種表現來看,它是一名共情高手,但縱然如此,小豬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哭,反覆地跑到樹的身邊求安慰。但樹沒有不耐煩,他總是哭得比小豬更兇猛,哭得比小豬更快。

當我們疑惑小豬會沒完沒了地哭下去的時候,有一天,樹為了保護小豬,喪失了說話的能力,它變成了一顆普通的樹了。小豬因此又哭了一天又一天,然後終於有一天,它不再哭了,他說:你放心,沒事的,我已經不愛哭鼻子了,因為我和你成為了好朋友。

為什麼小豬不再哭鼻子了?小豬曾經說:

「我不會忘記的,我們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聊天的事情,我永遠永遠不會忘記。」

因為,經過長時間的陪伴與愛的滋養,小豬知道世界上總有那麼一個人,永遠理解他,他覺得無比安心。共情的終極目標,其實是給無助的孩子一份永恆的安全感。

小豬反覆找樹求安慰

記得有一次,老公對我說,女兒怎麼總是哭,是不是我們太寵她了,她愛撒嬌?以後出社會怎麼辦,難道我們不應該讓她學會不哭,學會堅強嗎?當時我還心存疑惑。

後來有一次,我女兒摔斷了手,我老公帶她去醫院檢查。因為我要照顧二寶,沒跟著去。我一度非常擔心,女兒離開我之前,還一直扯著我的手,哭嚷嚷讓我陪,我擔心老公不能好好安慰她;而且,她的手稍微抬一下就痛得哇哇大叫,醫生檢查的時候估計會不配合啊?

但是,老公回來,驚喜地對我說,女兒在醫院很配合,完全沒有哭,就默默坐著排隊,醫生做檢查女兒竟然也咬著牙沒有哼一聲,老公大呼神奇。

後來,看過一些書的我也漸漸明白了:因為女兒在家裡積累了足夠的能量,讓她能有勇氣面對外面的「腥風血雨」。因為她知道無論如何,她都有一個安全的,理解她的親人在背後支持著她啊!

所以,共情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不是為了在當下安撫孩子的情緒,而是當有一天,沒有人再來哄孩子了,他也會堅強地面對。作為媽媽,我們每一次耐心的引導、安撫都不會沒有意義,我們一次又一次的給孩子播下心靈的種子,總有一天,它會生根發芽。

落光了自己的葉子,保護了小豬。

如何能更好地讀懂孩子的哭聲?

繪本始終是繪本,實際上孩子哭起來可不好應付。很多時候,孩子哭,我們難以施展「共情」的一個原因是,孩子只會哭,什麼都不肯說,也因為孩子的表達能有限,難以表達清楚,怎麼辦?

1、提高「心理像素」。

賀嶺峰博士:提高心理像素的意思是,用更精確的詞去描述情感。

因為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因此他有時候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道怎麼說。這時候就需要父母去引導,但是,如果雙方的「心理像素」過少,就很難有效溝通。例如孩子會說,我覺得很難受。什麼叫很難受?是覺得委屈、寂寞、壓力、煩躁、苦惱、痛苦、憤怒、驚慌、無助、失落還是恐懼?不精確地定位背後的情緒,就不能真正地共情。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卡爾·羅傑斯,曾經分享過一個案例,能很好地證明這個觀點。一個男子在用一些含糊而負面的言辭談論他的父親,這時候導師和男子的對話如下:

導師:你好像很憤怒?男子:不,我不覺得是這樣。導師:對他不滿意?男子:嗯……可能?導師:對他失望?男子:對,是的,就是這樣,我對他感到失望。我從小就對他很失望,因為他不是一個堅強的人。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提高心理像素對於準確描繪內心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成人通過練習比較容易獲得。但是小孩怎麼辦?除了父母平時多和孩子介紹情緒的詞彙,還可以借用繪本,例如如果親子閱讀一起讀過《我的情緒小怪獸》,你就可以問:你的情緒小怪獸開始作怪了,現在它是紅色(憤怒)的,藍色(悲傷)、還是黑色(害怕)?

有足夠多的共同語言,你們才能良好的溝通。

《我的情緒小怪獸》插圖

2、多模仿對方。

學表演的人都做過一個基本練習,叫做「鏡中人」。2個人一組,一個人模仿另一個所有的動作姿態,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通過動作模仿,能理解對方當時的情緒。心理學家將這個練習,也引用到心理學上。如果父母想多了解孩子,建議平時多和孩子玩一下模仿遊戲,通過不斷的雙向模仿,父母和孩子就會越來越理解對方,而當孩子哭的時候,也更容易察覺孩子背後的情緒。

我一次關於《你好燈塔》的書評中,也提到過,作者為了體驗守塔人孤寂的生活,特意學著守塔人在家裡閉門不出,織了幾周的毛衣,體驗其中的百無聊賴,也因為有一連串的切身體驗,才會出了情深意切的作品,還得了著名的凱迪克金獎。

總結:媽媽,收起你不痛不癢的「共情」。

關於真正的共情和不痛不癢的安慰,有一個經典的故事值得分享。

一位老奶奶她非常傷心,因為陪伴她十幾年的狗死了。她的孩子都來安慰她。

大兒子:就是一條狗而已,我再買一條一樣的給你。大女兒:狗死不能復生,節哀,它也不想看著你難過啊。小兒子:別傷心了,時間會衝淡一切,我們要堅強。

後來老奶奶越發消瘦,家人帶著她去看心理醫生,醫生了解了情況後對她說:「我也養過一條十幾年的狗,我待它就像親兒子的一樣,它去世的時候,我哭了好幾天。」

老奶奶聽後,哇地一聲哭了出來。真正的共情,總是具有強大的能量,讓人好好地釋放情緒。然後,理性開始回歸,一切才會好起來。

我們因為孩子哭而不耐煩,因為共情毫無效果而懊惱,殊不知,我們是不是也像老奶奶的孩子們一樣,在不痛不癢地安慰?真誠地接納孩子的情緒,提高共情的濃度,才能實現真正的共情。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孩子哭的時候,回首,希望也能找到一棵樹,那棵樹是你,是我。

大家好,我是Mia媽媽愛學習,二胎寶媽。喜歡讀書,也喜歡親子閱讀。所謂育兒,其實也是成長。關注我,我們並肩前行。

相關焦點

  • 《小豬,別哭了》:如何和孩子共情,理解接納和包容的意義
    很多時候家長看到孩子哭泣,都會試圖去安慰,但效果大多不好,一個最常見的場景,比如媽媽看到孩子哭了,上前安慰孩子說「別哭了」。這句話真實表達的第一訴求更側重於「我希望你不要哭」,是出於自身的意見觀點,而沒有做到共情。共情的一個重要前提在於,要完全接納對方的情緒。情緒是沒有對錯的,每個人都要高興、悲傷和憤怒,以對錯判斷的是行為而非情緒。因此家長在達成和孩子的共情的時候要謹記著一點,不要去否定孩子的情緒,而是讓這種情緒更加凸顯,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內心,在此基礎上再去引導孩子看行為的對錯。
  • 《小豬,別哭了》:媽媽,收起你不痛不癢的共情
    繪本內頁小豬和樹的形象內涵:不會表達的孩子和接納一切的樹洞。小豬就像我們那不會表達的孩子。宮西達也最常用的形象包括恐龍、小豬和狼。在這裡,他選擇了小豬。為什麼偏偏是小豬呢?我們首先看看小豬在這繪本中的形象:有一個地方,住著一隻愛哭鼻子的小豬。打了架,他會哭。被訓斥了,他會哭。跌倒了,他會哭。
  • 父母如何向孩子表達接納
    那麼,我們該如何向孩子表達接納呢?戈登在《P.E.T.父母效能訓練》中介紹了三種方法:不幹涉的方法,被動傾聽的方法,還有積極傾聽的方法。被動傾聽什麼也不說,不搶走話語權,也可以明確地表達接納感。不評判,不建議,孩子會在你「沉默不語」的接納中繼續表達,會神奇地從情緒發洩轉移到自發尋求解決問題上來。當你的孩子告訴你他今天被老師留堂批評了,因為上課的時候沒有專心聽。
  • 哭是每個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別哭的家長,只是不斷摧毀孩子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尚且有七情六慾,會以各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孩子也有七情六慾,表達方式卻只有哭和笑。
  • 當孩子哭泣時,比起說「別哭了」,這樣做更有效~
    當面對孩子哭泣的時候。許多家長面對孩子哭泣的時候,都是手足無措,只能趕緊安撫,希望她趕緊好起來。「寶寶,別哭了,一會就不疼了。」「寶寶,不哭、不哭,不就是球壞了麼?我再給你買新的。」「寶寶,別哭了,哭什麼哭?哭有用嗎?」
  • 當孩子哭鬧時,聰明的父母不會說「別哭了」,而是用這些話來代替
    被媽媽訓斥的兒子,終於忍不住,哇哇的大哭起來。看著哭泣的兒子,媽媽生氣的厲聲喝止道:「別哭了,你看這一地的飯,還有臉哭」;可事與願違,孩子並沒有停止哭泣,反而哭的更大聲了。「再哭,就去門外哭」,媽媽怒氣衝衝的吼道。
  • 無條件接納孩子,有條件接納孩子的行為
    這樣孩子才不會感到:因為這個規矩,我喪失了所有的樂趣。孩子才能心甘情願地去遵守規矩。在你立的規矩裡,他能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有了自由的孩子,他不會變得「無法無天」。「無條件接納」是「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有情緒,允許孩子表達情緒,但並不代表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 孩子哭泣時,父母用6句話代替「寶貝別哭了」,改變孩子一生
    :寶貝,別哭了!孩子哭的時候,父母能陪著他理解他,孩子的情緒被完全接納,內心才會有安全感,長大後才會有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勇氣。第一句:我知道你很想哭,想哭就哭吧!第二句:我知道你因為這件事很難過,媽媽同樣也感到傷心。第三句:我知道,這件事看起來的確不公平/不合理。
  • 邢孔攀新歌《媽媽別哭》感恩母愛 催淚上線
    近日,實力派創作型歌手邢孔攀(sing)發布個人全新單曲《媽媽別哭》。這是一首唱給媽媽的歌,也是一首充滿情感的感恩歌曲。在這首歌曲中將母親對孩子的愛唱出了新的境界,讓聽眾在音樂的旋律中感受到親情的偉大。
  • 「再哭不要你了,別哭了」媽媽錯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孩子嬰兒時期他們並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但是哭卻能讓家長們了解到他們的不適,所以哭的表達對孩子來說更能夠清晰表達。所以家長們需要做的是不管工作再忙回家再晚,也一定要多花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小孩子的內心是非常脆弱的,他們只知道爸爸媽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所以父母的關愛是非常重要的。
  • 邢孔攀新歌《媽媽別哭》感恩母愛催淚上線
    近日,實力派創作型歌手邢孔攀(sing)發布個人全新單曲《媽媽別哭》。這是一首唱給媽媽的歌,也是一首充滿情感的感恩歌曲。單曲專輯《媽媽別哭》,世界上每一個母親都是偉大的,為了子女肯付出一切。據悉,這首歌靈感來自於邢孔攀偶然看到的一篇報導:「癌症母親冒死產下一對雙胞胎,最壞的情況是,癌症擴散的話,大人病危而孩子也保不住......令我深有感觸的是這個堅強而偉大的媽媽說:「我孩子的生命才剛剛開始,我不能就這麼殺死他們.......如果有意外請只保孩子,不管她!」。
  • 為了表達友誼,女兒送出小豬,媽媽"打碎牙齒往裡吞"
    孩子在3-12歲這個年齡段最容易被情緒左右,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事情。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理解他們的行為,其世界觀還沒有很好地養成,需要父母在一旁耳提面命。而這次在同學臨走之前,女孩為了表達友誼,把家裡養了很久的小豬提了出來,放在了書包中送給同學。同學看到可愛的小豬也很高興,願意和她做一輩子的好朋友。
  • 父母如何給孩子提供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今天,我們先來著重了解一下,第一個心理營養——無條件的接納 01什麼是無條件接納 孩子在0—3個月的時候,剛出生不久,非常的嬌弱,他的一切都需要父母來照顧。在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知道這個小寶寶長大後會怎麼樣?
  •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媽媽被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
    小情侶們喜歡選擇黃道吉日來完成自己結婚這件大事,但過來人卻說婚後媽媽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媽媽被寵愛,家庭更幸福一想到媽媽被寵愛莫過於霍思燕了,在《媽媽是超人中》嗯哼與媽媽的相處模式令很多人羨慕,感嘆霍思燕簡直就是人生贏家。還記得霍思燕讓嗯哼去買飲料說要熱的。
  •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接納性語言的重要性
    今天閱讀了PET這本書關於「接納性語言」章節後的收穫:當一個人能夠發自內心地接納他人,同時又能夠表達自己的接納時,他就擁有了強有力的幫助他人的能力。接納就像土壤,它能夠使孩子發展並實現自己的能力。我們從小的觀點是:如果接納一個孩子,他就會保持現狀。
  • 你接納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會接受你的建議
    當然在父母拒絕孩子的要求的時侯,也要懂得去從孩子的角度想想,然後理解孩子的思想,同時表示理解,這樣孩子在遭到拒絕之後也不會有怨言。在孩子的發洩過程中,並非只需要父母的傾聽,還需要父母的幫助。爸爸媽媽們在接受孩子感受的同時也將積累下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當孩子信任和尊重父母的時侯自然而然也會用心傾聽父母的建議。先接納孩子的感受,再去教育和指導他。
  • 孩子怕做噩夢、哭,別再說:沒事,別哭了,夢是假的
    也許,很多孩子也會有這樣的階段,作為家長,告訴孩子「別怕」並沒有用,去接納孩子的情緒永遠是最好的辦法。1.面對女兒噩夢困擾,「別哭,不怕」沒有用我家女兒4歲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晚上經常做噩夢。記得有一天晚上,睡到半夜,聽到她在抽抽搭搭地哭。
  • 侯瑞鶴: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才可能接納孩子
    當我需要他幫助時,他大部分時候會樂意地說:「等下」、「馬上到」。我會說:「寶寶長大了,可以幫助媽媽幹活了」,他很有成就感,也更願意幫助我了。經過這件事情,我在想,我接納孩子的挫折體驗,給孩子提供空間,去表達他的情緒和他的想法,給他時間從這個挫折的經歷中恢復,孩子就可以受挫不受傷。提升他的抗挫力。我們大人常常是見不得孩子經歷挫折,去經歷痛苦,那是因為我們的內心深處缺少能夠容納孩子的挫折的心理空間。
  • 最幸福家庭: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
    一個幸福的家庭應該是:媽媽被寵愛,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納。劉稱蓮老師了解到,這位爸爸平時對兒子寵愛有加,經常會帶兒子出去玩,但是在兒子沒考好的時候,就會打罵孩子。於是劉稱蓮老師跟他說:「我深深地知道,你一定是愛你的孩子的,你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好,是恨鐵不成鋼才做出來的。」
  • 「媽媽別哭,我不疼,我會好起來的。」
    「媽媽別哭,我不疼,我會好起來的。」聽到女兒的這個話,我禁不住淚如雨下。我的女兒,我的心肝,我怎麼能讓病魔奪走你!媽媽一定會拼盡所有力量,讓你活下來。各位愛心人士,您們好。我叫鮑海蘭,老公張忠福,是河南省信陽市新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