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閱讀了PET這本書關於「接納性語言」章節後的收穫:
當一個人能夠發自內心地接納他人,同時又能夠表達自己的接納時,他就擁有了強有力的幫助他人的能力。接納就像土壤,它能夠使孩子發展並實現自己的能力。我們從小的觀點是:如果接納一個孩子,他就會保持現狀。因此告訴自己想要幫助他,就必須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我現在所不能接受的。
大多數家長為孩子所長所提供的土壤,都因為充滿了評價、責備、批判、教訓、教化、警告和命令而變得沉重:這些信息傳遞著對孩子的不接納。不接納的語言會把孩子推開,孩子不再跟父母交流。
接納性的語言會讓孩子打開心扉,它使得孩子們樂於把自己的感受和心事告訴父母。接內性語言是能製造驚人效果的利器,他們協助孩子欣賞自己、肯定自己;促進孩子的發展,發揮他們的潛能;成為獨立自主、可以掌握自己生活方向的人,給予孩子足夠的力量,處理童年和青春期的失望和成長之痛等。在接納所帶來的影響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讓孩子有了「被愛」的感受。
因為接納他人「如其所是」就是真愛的一種行為,被他人接納後,才會感覺到被愛。父母的接納必須表達出來,孩子才能確知是父母接納他。接納來自於內心(一種態度、一種心情和感覺),它必須被積極主動地表現出來。恰當地談話方式有療愈作用,可以促成建設性的轉變。父母重要的是學會如何用「建設性」的方式與人談話。
用非語言表示接納
人類傳遞的信息方式有兩種:一為語言(我們說的話),一為社會學家所說的非語言信息(我們沒有說的話)。非語言信息表達的方式包括:手勢、姿勢、面部表情或用其它行為傳達的信息。
用不幹涉的方式表示接納
父母不幹涉孩子的活動,就傳達了父母接納孩子的訊息。很多父母會闖入孩子的房間、介入他們的思想、不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並且無法把孩子視為獨立的個體。這些都是父母的恐懼和擔憂,以及自己的不安全感所造成的。很多時候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感到不舒服、父母是以孩子的成就為驕傲;父母有教條般的是非觀,固執地認為自己說的才是正確;密切的期待;過度地關心等等,這些都讓父母多半無法允許孩子各種「自由」,所以父母要擁有「不幹涉地態度」真的很困難。
特別是孩子小的時候,我們會認為自己比孩子懂得很多,總會認為自己應該教會孩子一些道理,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迫不及待想要把自己學到的知識一股腦的複製出來,教給孩子。孩子在畫畫的時候,會忍不住地糾正,你說這畫的是鳥?太難看了,一點都不像。來,媽媽教你,應該這樣畫的。你看看你塗的顏色是錯的。太陽是金黃色的,而不是綠色的。積木應該這樣堆才得堆得高。孩子還沒來得及體驗,我們就期待孩子像我們一樣什麼都懂。
這些行為這些語言都說明了我們的不接納。我們斬斷了孩子的好奇心、暫斷了孩子的興趣、暫斷了孩子獨立,長大後,那個沒有想像力的孩子,什麼都聽父母意見的孩子,把父母當成天的孩子,依賴父母的孩子,很多人都會吼出:我這麼盡心地付出這一切,幫你做了這麼多,為什麼你會變得這樣?然後父母卻從來不反省,是我們自己造就了孩子的這一切。在孩子願意自己探索的時候,我們把手伸得太長,話說得太多,不停幹涉著孩子,就很難養出一個獨立有主見的孩子。不要把自己當成神一樣的存在,孩子的路需要他們自己去走,去體驗,去悟,我們只需要學會傾聽,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挺身而出,在孩子需要依靠的時候給孩子一個依靠,孩子才能活出屬於他的生命力。
用被動傾聽表示接納。
什麼也不說,也可以清晰明確地表達接納感。保持沉默,被動傾聽,是相當有效的一種非語言信息,可以讓對方感覺真正地被接納。
用語言表示接納。
父母回應孩子的方式,蘊含父母效能的關鍵。
父母回應孩子的內容涉及十二類:
1、命令、控制、指揮
2、警告、訓誡、威脅
3、規勸、說教、布道
4、建議、給出解決方案或意見
5、說服、教育、進行邏輯辯論
6、評論、批評、表示不贊同、責備
7、讚揚、表示贊同
8、歸類、嘲笑、羞辱
9、解釋、分析、診斷
10、安慰、表示同情、安撫、支持
11、調查、質問、審問
12、迴避、分散注意力、開玩笑、轉移話題。
在回應孩子的情緒和問題時採用的溝通方式,每一條信息都向孩子傳達了你對於他的看法。這些方式會造成孩子停止開口、使孩子感到內疚或無能,減低孩子的自尊,引起他們的自我防禦,激發憤恨,使他感到不被接納等。
回應孩子的感覺或困擾的問題,最有效、最有建設性方式之一是使用」門把手「法,或者是「邀請對方多說一些」。這些回應不含傾聽者本人的任何想法、判斷或情緒,卻邀請和鼓勵孩子分享他自己的想法、判斷和情緒。
傳達對孩子的接納和尊重。它表達了下面的意思:你有權表達自己的感覺;我尊重你以有你個人的想法和情緒;我可能會從你那裡學到些什麼?我真的想聽聽你的觀點,你的主意很值得一聽;我對你很感覺興趣,我希望和你建立親密的關係,希望更多地了解你。
利用邀請孩子開口的開啟法是打開孩子的談話大門,但是我們更應該學會積極傾聽以此打開這扇門。
積極傾聽比被動傾聽更為有效,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把信息的」發送者「與」接收者「都包含起來了。
不論何時,當一個孩子決定與他的父母溝通,他就會開口,因為他有需求,因為他的內心產生了想法。比如:她想要一些東西,他感到不安;他對某些事有情緒;他為某些事難過,他遇到了問題:這些就說明孩子的生命體處在某種不平衡狀態。
比如孩子選擇向父母表現她的」我很餓」的信號。這個選擇的過程被稱為「編碼」:孩子選擇了一個編碼。她會說:「晚飯什麼時候做好?媽媽。」這個編碼或語言符號會轉化成一種被接受者(媽媽)所感知的氣氛。如果媽媽能夠正確地解碼,他就會明白孩子已經餓了。如果理解錯誤,以為孩子著急吃飯後出去外面玩。他的解碼是錯誤的,整個溝通過程便會中斷了。
接收者誤解了發送者的信息,而雙方都沒有意識到這種誤解的存在。所以這裡讓我想到了周老師說到的核對的重要性。這裡的解碼也可以理解為核對。如果父母能檢查一下他的解碼過程是否正確,以便確定自己是否有誤解孩子。他只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就可以了,也就是核對。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他解碼的結果,向孩子詢問:「你希望在睡覺前出去玩?」當孩子聽到媽媽的反饋後,孩子也就知道媽媽的解碼是不正確的,也就會重新反饋給媽媽。而媽媽在第一次反饋給孩子他所理解的孩子的原始信息時,他就是在開始進行積極傾聽,才能達到有效溝通。
孩子有情緒時,需要父母鼓勵孩子,孩子才願意敞開胸懷說出困擾他們的情緒時,孩子的情緒才會得到釋放。積極傾聽幫助孩子弄清他們自己真正的情緒,也可以幫助孩子減少對負面情緒的恐懼,還可以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溫暖的親密關係,幫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影響孩子,讓孩子變得更願意傾聽父母的想法和主意。
積極傾聽:需要父母把球留給孩子。讓孩子自已分析問題,找到某些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積極傾聽傳達信任感,能使孩子變得更加自主、更有自我責任感、更加獨立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運用積極傾聽所應具備的態度 :
1、想要聽到孩子要說的東西,願意花時間去聽。
2、真誠地想要在當下幫助他解決問題。
3、真誠地接納他的情緒。
4、信任孩子有處理自己的情緒的能力,並有能力為他自己的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5、認識到情緒是暫時的。
6、必須把孩子看作是某個獨立於你之外的人。
一個獨一無二、不再與你產生聯繫的人,一個經由你來,擁有自己的生活和身份的獨立的個體。父母在他面臨問題時與他一起,而不是介入其中。
積極傾聽的風險
積極傾聽需要傾聽者放下他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專心接收孩子的情緒。要從別人的視角準確地理解對方的想法或情緒,暫進把自己置於他的位置,要用他的方式去看世界。作為一個傾聽者,冒著改變自己的觀點和態度的風險。當你毫無保留地接納他人的經歷時,就可能會對自己的經歷進行重解釋。人們實際就會被他們真正所理解的東西所改變。
這裡的傾聽不僅僅是指和孩子溝通,成人之間的溝通也一樣可以用到積極傾聽。老婆對老公說:整天都要我洗碗,我好累。老婆想要表達的是我需要關心。這個時候老公的解碼,老婆不想洗碗,想讓我洗。那可能會說出這樣的話:有什麼累的,我不是天天要去上班。你幹點家務就在叫。老公沒有接納老婆,可能會引發爭吵。
如果他懂得積極傾聽,他能解碼出:老婆需要我的關心。那麼他可能就會老婆說:辛苦了老婆。你要太累了,不想洗我來洗。或許老婆只是發發牢騷,這個時候聽到老公的關心,反而會主動去洗。因為她的編碼被老公解碼了。學會解碼孩子或成人的話中話,真的還是需要每一個人只有提高了意識,他想表達的是這樣意思嗎?通過核對,來確認自己的解碼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