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消極情緒
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的行為有很直接的聯繫;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
常見問題:父母不接納孩子的負面感受。錯誤的語言表達:「你不累,就是有點愛犯困」「你沒必要這麼難過」「穿上毛衣,等會你就覺得冷了」等等。
不良後果: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地否定時,會感到困惑和憤怒。同時也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要唯父母命是從。這樣會引起一輪又一輪的爭吵。
解決方法: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孩子的感受,和他們產生共情,有利於他們自己解決問題。
四個技巧:
1.全神貫注地傾聽。
2.用「哦……」「嗯……」「這樣啊……」來回應他們的感受。
3.說出他們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
注意事項:嘴上說再聽,其實心不在焉,會讓孩子感到氣餒。如果家長能真正傾聽孩子的敘述,孩子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我們甚至什麼都不用說。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當孩子被提問、責怪、建議的時候,很難有清晰的思路和積極的態度去想問題。
操作誤區1:任何時候都要和孩子產生共情。
不是這樣的,生活中關於瑣事的對話沒有必要共情。
操作誤區2:直接問孩子:「你為什麼會覺得那樣?」
有的孩子能告訴我們為什麼他們驚恐、生氣、不開心。但多數情況下,「為什麼」只會給他們增加難題,因為這需要他們基於原有的難過心情,分析原因,然後總結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他們為什麼生氣或難過,或者他們不敢說出理由,害怕被否定感受。
操作誤區3:無條件認同孩子的感受。
孩子並不需要我們認同他們的感受,而是需要我們回應和了解他們的感受,有時「你做得對」這樣的回應會讓孩子得到暫時的滿足,卻妨礙了孩子對自己的反省。
操作誤區4:簡單地說「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只是簡單地說「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並不相信你,我們要把問題細化,試著說出令孩子這樣感受的因素,哪怕說錯,孩子也會糾正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