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哭不要你了,別哭了」媽媽錯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2020-08-07 瑩媽育兒

每次在新生開學上幼兒園的時候,往往都會出現孩子們哭成一大片的場景,而家長們可能在聽到孩子哭聲的時候可能隨之而來的都會伴隨一句話:「我的姑奶奶可別哭了,再哭我把你扔了信不信。」

每次孩子一哭,總能讓父母們感覺到心煩。於是只要能逗笑孩子的方法父母都會嘗試,各種哄,實在不行的話威脅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但是父母卻不知道,其實哭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不一定逗笑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嬰兒時期他們並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但是哭卻能讓家長們了解到他們的不適,所以哭的表達對孩子來說更能夠清晰表達。

「再哭不要你了,別哭了」媽媽錯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哭對孩子們來說這並不一定就是不好情緒的表達,但是由此而來的聲音會影響到家長的情緒,讓家長產生煩心,所以家長會認為孩子哭就是一種壞情緒的表現。

孩子們的哭聲並不僅僅是一種無理取鬧,還有就是他們對情緒的表達

在沒達到願望的時候,他們會委屈的哭;在遇到可怕的事情時,他們會害怕的哭;當感到生氣的時候,他們會憤怒的哭。如果家長只會在孩子哭的時候選擇制止或者是打斷的話,孩子就不能夠輕易分辨自己的情緒和認知。

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首先家長第一時間要做的是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哭泣,這個時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情緒的管理;

「再哭不要你了,別哭了」媽媽錯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其次就是在孩子哭泣的期間不要用各種刺激性的動作去否定孩子的發洩,要允許他們去哭泣;

再者一直讓孩子哭下去也不是個事兒,等到孩子的哭聲減弱的時候,家長可以在這個時期介入到孩子情緒當中,去給孩子進行引導,讓他們明白到底自己為什麼要哭,哭的意義能夠帶來什麼;

然後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和孩子一起去解決問題。事出必有因,孩子的哭泣

「再哭不要你了,別哭了」媽媽錯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肯定是受到某件事情的影響,找到問題的源頭去和孩子進行溝通這才能更好的去解決問題。

但是也有很多小孩從小就是那種愛哭的體質,家長要了解其中的主要原因會有哪些才能更好的對症下藥:

1:缺乏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缺乏安全感的最重要一個表現就是特別喜歡哭。

之前聽過一個朋友的真實經歷,在她小時候因為家庭不和,爸爸和媽媽在自己幼兒園時期就分開了,自己一直跟著媽媽生活。那時候媽媽的經濟條件並不好,只能夠帶著她到處借宿在各種親戚家。

媽媽進行的工作又是需要三班倒的,所以無論在哪一個親戚家,每個晚上她都是會趴在能夠看得見道路的窗上一邊哭一邊等媽媽回來的那個小孩。所以她小時候就有了一個外號,叫「愛哭妹」。

小孩子缺乏了安全感的話,哭是讓他們覺得最能夠發洩「害怕」情緒的方式。

所以家長們需要做的是不管工作再忙回家再晚,也一定要多花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小孩子的內心是非常脆弱的,他們只知道爸爸媽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所以父母的關愛是非常重要的。

「再哭不要你了,別哭了」媽媽錯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2: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力

小孩子的想法不僅是古靈精怪的,他們小小的好勝心還讓他們特別的想得到來自於大人的「肯定」。

所以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忽略的時候,就會做一系列類似於搗亂的事情來希望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實在是不行的話那就只有哭了。

所以下次如果家長遇到孩子開始在自己的面前「招搖過市」的時候,就可以試著給孩子想要的反應去陪孩子進行玩耍,這樣孩子才不會想到用哭的方式來解決自己被忽略的問題。

「再哭不要你了,別哭了」媽媽錯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3:也會受到來自環境的影響

如果對孩子來說,處於有愛的環境之下,肯定每天都會感覺到自己很幸福,被愛包圍著的生活肯定就不會時常哭泣;但是如果孩子處於不好的氛圍之下,爸爸媽媽的爭吵,媽媽的哭泣,家裡的低氣壓,都會影響到孩子情緒。

那麼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之後,自然就會變得愛哭許多,這樣的孩子淚腺也會比較發達,很容易就養成淚失禁體質。

所以給寶寶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也是爸爸媽媽們需要去注意的。

菁媽育兒:孩子愛哭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孩子不哭才是需要注意的呢。

相關焦點

  • 「再哭,媽媽不要你了」長沙育兒專家: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每次在新生開學上幼兒園的時候,往往都會出現孩子們哭成一大片的場景,而家長們可能在聽到孩子哭聲的時候可能隨之而來的都會伴隨一句話:「我的姑奶奶可別哭了,再哭我把你扔了信不信。」每次孩子一哭,總能讓父母們感覺到心煩。
  • 多少家長說過:「不準哭」!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同時也會傳出幾句:寶寶別哭,別害怕,不痛不痛~寶寶你是男生,要堅強,不哭了哈……看看媽媽手裡的糖?不哭就給你哦~也會傳出幾句:別哭了,打個針煩不煩,再哭就多給你打一針,再哭就不愛你了啊但這種做法真的好麼?不許孩子哭泣,對孩子其實是一種「隱形傷害」為什麼我們不想孩子哭?
  • 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當然,允許孩子哭絕不是對孩子不理不睬或者被孩子的哭聲所控制。   孩子嚎啕大哭,該怎麼辦呢?   用大大的擁抱安慰他吧。擁抱代表的是「我懂」。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哭鬧的時候,越是制止哭得越厲害,這是孩子不被理解的一種宣洩。但當孩子被擁抱,他的不開心被理解,他的不滿得到安慰,自然慢慢就平靜下來。
  • 孩子哭泣是一種本能,請允許他們好好哭,這比逗他們笑還重要
    小貓頭鷹聽到這個話之後哭得更厲害,大家趕緊制止了甲蟲,就在大家都很急的時候,貓頭鷹媽媽回來了,緊緊的抱住了它並問他是不是又哭了,出什麼事了?大家也很好奇小貓頭鷹為什麼哭泣,可小貓頭鷹也忘了自己為什麼要哭。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小貓頭鷹為什麼會哭呢?可能是因為媽媽不在想媽媽了?可能是自己一個人待著害怕?也有可能是闖了禍,怕媽媽回來了責怪?
  • 育兒心理:孩子哭了,為什麼你不要對孩子說「別哭」?
    緊接著,一位年輕的媽媽慌慌張張地趕到孩子面前,一邊幫孩子擦眼淚,一邊焦急地哄著:「別哭……強強好乖……不哭不哭……」常見的家庭「止哭法」哄:「別哭別哭」,「哭鬧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如果不哭,我給你買糖去」;騙:「
  • 知愈心理: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我是小知,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心理學乾貨,私信我回複數字「11」,送你一份價值600元的育兒大禮包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哭,不巧的是,哭卻是孩子最喜歡最習慣的表達方式。有些父母,看見孩子哭就憤怒,於是大聲吼叫斥責,粗暴地制止孩子的眼淚。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壓抑、隱忍,再也不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緒。
  • 切記:讓孩子自己哭,比總是哄著孩子笑更重要!
    你看你衣服都蹭髒了,我還沒批評你呢,你倒哭起來了,快別哭了啊!」可是朵朵卻越哭越大聲,朋友有點不耐煩了,大聲說:「明明你自己搞掉的啊!有什麼好哭的?真是不講理!不準哭啦!」可惜,朋友的話完全沒有管用,剛剛乖巧的朵朵,這會兒不依不饒哭得完全停不下來,本來下午茶後一起晚飯的計劃,也就這樣取消了。
  • "你爸媽不要你了",這種方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
    前兩天帶兒子在樓下玩,一群人圍著一個孩子在逗孩子,一人一句完全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孩子和我兒子差不多大,都在一起玩,這個孩子的媽媽懷了二胎。大人們就利用這個點來逗孩子,說:&34;那個孩子聽了,低著頭哭了。大人們則在那裡哈哈大笑,你一句我一句沒完沒了的說著。他們就覺得這是玩笑,這樣逗孩子很有意思。這樣的事情小區裡很多見,經常有孩子因為這個被搞哭………之後有人問我兒子:你想不想讓你媽媽要個弟弟妹妹。
  • 家長不應因為自己「不爽」就不讓娃哭,讓孩子哭,比逗他笑更重要
    一提到這個問題,很多人肯定會嗤之以鼻,這不廢話麼,誰喜歡孩子哭啊,開開心心的多好啊,孩子哭他自己不也難受嗎?哭多了身體也受不了啊。在很多人眼裡,「哭」並不是一種好情緒,「笑」才是好情緒,所以,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趕緊「擺脫壞情緒,調整到好情緒」。
  • 孩子哭比孩子笑還要重要,你還在阻止嗎?家長別傻傻的理解錯了
    但是有很多家長非常討厭孩子哭。有的時候孩子哭了,家長會拿一些食物去嚇孩子。其實很多家長理解錯了,孩子的哭遠比孩子的笑要重要。孩子在哭的過程中是一種正常的情感表達。別傷心了,如果真的難受就哭出來吧,相信這是每個孩子願意聽到的話。哭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哭的時候也是一種正常的情感表達。如果您強制性不讓孩子哭,或者是讓孩子憋回去。
  • 哭是每個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別哭的家長,只是不斷摧毀孩子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尚且有七情六慾,會以各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孩子也有七情六慾,表達方式卻只有哭和笑。
  • 中國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這3句話不要再對孩子說了
    比如說,有人會逗孩子說:「你媽媽生了弟弟不愛你了。」或者說:「你媽媽回不來了。」有調查數據顯示,有7成受訪者認為「中國式逗小孩」是一種陋習,並對此表示反感。如果真的發生了,快速帶孩子離開,不要讓孩子碰到這些東西,並對開玩笑的人表示:「如果要吸菸可以室外吸菸,並且也不要讓我們家孩子喝酒,這在我們家是不被允許的玩笑。」另外,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如果孩子年齡稍微大點,有表達能力了,也要提前告訴孩子:「寶寶,不要靠近別人的煙和酒,如果有叔叔逗你取樂,你要明確的告訴叔叔,你不喜歡這個行為,請不要這樣做。」
  • |允許寶寶哭,和讓寶寶笑一樣重要
    「好了好了,別哭了,你想怎麼樣媽媽都依你。」「你這孩子怎能回事,別哭了,別哭!」《十分浩學》節目提到:不哭不鬧,並不代表孩子沒有情緒,是沉默和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會大哭,也就喪失大笑。允許孩子有情緒,正面的情緒和負面的情緒同樣重要。允許孩子笑,就要允許孩子哭,情緒才會有一個健康的方式,釋放出來。
  • 「你再哭,媽媽就不愛你了!」不允許哭的孩子,有多可憐?
    有人曾問我,如果政策放開,你會選擇生第三個孩子嗎?答曰:「如果像老二那樣可愛有趣就生,如果像老大那樣臭脾氣愛哭,堅決不生。」再強大的母愛和深厚的育兒知識,都會在因為一點小事就哭好幾個小時的老大面前一攻而破。
  • 家有男孩,允許他哭,比讓他笑更重要
    爸爸耐著性子說:「乖,我們是男子漢,不要哭。」可是小男孩不為所動,繼續哭得稀裡譁啦的。我真的有點心疼這個孩子。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性地會對男孩說「你是小男子漢,別哭!」。男孩總被要求「有淚不輕彈」,哭好像成了女孩的專利。
  • 只許孩子笑不許孩子哭,你誤解了孩子的眼淚
    這個時候常常會有家長訓斥孩子:「這麼大了,上學還哭鼻子,丟不丟人?」「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爸爸們唱著「哭吧哭吧不是罪」,媽媽們哼著「女人的淚」,我們知道心情不好了,大哭一場發洩一下最舒服。但是卻不允許自己的孩子這樣。
  • 「你爸媽不要你了!」中國式逗娃:大人在笑,孩子在哭
    無論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還是現在的孩子,在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或者是作為父母本身,也曾經會用一些自認為好玩的方式去逗孩子。一些親戚朋友最經常逗孩子的一種方式就是「你爸媽不要你了,看你怎麼辦?」,說這句話的時候往往都是帶著一些看熱鬧的心態,想要看看孩子是怎樣的反映的。
  • 你允許孩子哭了嗎
    正在看書,兒子推開房門,剛從戶外回來的感覺,表情稍顯嚴肅,一看就是有事情發生了,似乎在壓抑著什麼,「小魚,你怎麼了我輕輕地問,他先是嘴巴憋起來,然後便哭了出來,邊哭邊說,過了兩分鐘,我終於明白了他受傷了,騎單車衝下坡時不小心摔傷了,一直忍住了沒哭,直到見到媽媽就忍不住了!兒子從小就特別謹慎,戶外運動不多,在沒有媽媽的陪伴下第一次經歷這樣的過程,感覺害怕的成分倒是比較多(我又自責了一下),走到他面前蹲下來,看著他,等他哭完,便抱著他說:「別擔心,小孩子騎車有時是會摔跤,很痛是嗎?
  • 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要說話,就在旁邊陪著他,讓他「哭個夠」
    不過公公婆婆看不下去覺得這麼多人看著很難為情,於是假裝嚴厲地說道「別哭了!不許哭!」,結果橙子反而哭得更厲害了。孩子的哭鬧行為實質上是在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沒有辦法完全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所以才會哭鬧,就跟我們大人說話一樣。我們應該給孩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權利,這是他們的成長需求。那麼這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
  • 《小豬,別哭了》:不會表達的孩子,需要接納一切的媽媽
    封面圖看看題目,再看看結尾(小豬不再哭了),再加上是名家作品,很多媽媽毫不猶豫,買他!因為太實用了。家裡的孩子就像這隻豬,罵2句就哭,摔倒哭,看到飯菜不合胃口也哭,怎麼辦?一個孩子哭了,抱著他,輕聲拍打,然後安慰道「別哭了」不是理所當然的嗎?但是,當你理所當然地說出「別哭了」三個字的時候,你的第一訴求就表露無疑——你希望對方停止哭泣,你覺得對方哭是不對的。共情有一條很重要的前提是——完全接納對方的情緒。道理不分對錯,但情緒是不分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