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新生開學上幼兒園的時候,往往都會出現孩子們哭成一大片的場景,而家長們可能在聽到孩子哭聲的時候可能隨之而來的都會伴隨一句話:「我的姑奶奶可別哭了,再哭我把你扔了信不信。」
每次孩子一哭,總能讓父母們感覺到心煩。於是只要能逗笑孩子的方法父母都會嘗試,各種哄,實在不行的話威脅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但是父母卻不知道,其實哭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不一定逗笑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嬰兒時期他們並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但是哭卻能讓家長們了解到他們的不適,所以哭的表達對孩子來說更能夠清晰表達。
哭對孩子們來說這並不一定就是不好情緒的表達,但是由此而來的聲音會影響到家長的情緒,讓家長產生煩心,所以家長會認為孩子哭就是一種壞情緒的表現。
孩子們的哭聲並不僅僅是一種無理取鬧,還有就是他們對情緒的表達:
在沒達到願望的時候,他們會委屈的哭;在遇到可怕的事情時,他們會害怕的哭;當感到生氣的時候,他們會憤怒的哭。如果家長只會在孩子哭的時候選擇制止或者是打斷的話,孩子就不能夠輕易分辨自己的情緒和認知。
所以當孩子哭的時候,首先家長第一時間要做的是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哭泣,這個時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情緒的管理;
其次就是在孩子哭泣的期間不要用各種刺激性的動作去否定孩子的發洩,要允許他們去哭泣;
再者一直讓孩子哭下去也不是個事兒,等到孩子的哭聲減弱的時候,家長可以在這個時期介入到孩子情緒當中,去給孩子進行引導,讓他們明白到底自己為什麼要哭,哭的意義能夠帶來什麼;
然後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和孩子一起去解決問題。事出必有因,孩子的哭泣
肯定是受到某件事情的影響,找到問題的源頭去和孩子進行溝通這才能更好的去解決問題。
但是也有很多小孩從小就是那種愛哭的體質,家長要了解其中的主要原因會有哪些才能更好的對症下藥:
1:缺乏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缺乏安全感的最重要一個表現就是特別喜歡哭。
之前聽過一個朋友的真實經歷,在她小時候因為家庭不和,爸爸和媽媽在自己幼兒園時期就分開了,自己一直跟著媽媽生活。那時候媽媽的經濟條件並不好,只能夠帶著她到處借宿在各種親戚家。
媽媽進行的工作又是需要三班倒的,所以無論在哪一個親戚家,每個晚上她都是會趴在能夠看得見道路的窗上一邊哭一邊等媽媽回來的那個小孩。所以她小時候就有了一個外號,叫「愛哭妹」。
小孩子缺乏了安全感的話,哭是讓他們覺得最能夠發洩「害怕」情緒的方式。
所以家長們需要做的是不管工作再忙回家再晚,也一定要多花時間陪陪自己的孩子,小孩子的內心是非常脆弱的,他們只知道爸爸媽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所以父母的關愛是非常重要的。
2: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力
小孩子的想法不僅是古靈精怪的,他們小小的好勝心還讓他們特別的想得到來自於大人的「肯定」。
所以當孩子感覺到自己被忽略的時候,就會做一系列類似於搗亂的事情來希望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實在是不行的話那就只有哭了。
所以下次如果家長遇到孩子開始在自己的面前「招搖過市」的時候,就可以試著給孩子想要的反應去陪孩子進行玩耍,這樣孩子才不會想到用哭的方式來解決自己被忽略的問題。
3:也會受到來自環境的影響
如果對孩子來說,處於有愛的環境之下,肯定每天都會感覺到自己很幸福,被愛包圍著的生活肯定就不會時常哭泣;但是如果孩子處於不好的氛圍之下,爸爸媽媽的爭吵,媽媽的哭泣,家裡的低氣壓,都會影響到孩子情緒。
那麼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之後,自然就會變得愛哭許多,這樣的孩子淚腺也會比較發達,很容易就養成淚失禁體質。
所以給寶寶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也是爸爸媽媽們需要去注意的。
菁媽育兒:孩子愛哭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孩子不哭才是需要注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