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應因為自己「不爽」就不讓娃哭,讓孩子哭,比逗他笑更重要

2020-10-13 錦鯉媽咪


對於不會說話的孩子來說,哭泣是他唯一能用來發洩情緒的方式。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昨天陪表妹帶娃去社區的醫院接種疫苗,好傢夥,那場面真堪稱是「人間煉獄」,嚎啕聲此起彼伏,不管扎還是沒扎,先哭了再說。

家長們也都在努力的使出渾身解數,想盡一切辦法哄娃不哭。有討好的、有物質誘惑的,當然也有厲聲威脅斥責的。

這種情景其實很常見,只要孩子一哭,當父母的情緒立刻就不對了,各種反應即時湧上心頭,不安、自責、煩躁、焦慮甚至是惱火。

於是下一秒,各種對策立刻實施,或哄或吼,總之只要寶寶不哭了就行。孩子停止了哭泣時似乎問題就解決了。

但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這種做法真的好嗎?當然不是,甚至說,強行制止孩子哭泣非但不是什麼好事,反而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為啥家長都不想孩子哭?

一提到這個問題,很多人肯定會嗤之以鼻,這不廢話麼,誰喜歡孩子哭啊,開開心心的多好啊,孩子哭他自己不也難受嗎?哭多了身體也受不了啊。

在很多人眼裡,「哭」並不是一種好情緒,「笑」才是好情緒,所以,他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趕緊「擺脫壞情緒,調整到好情緒」。

但事實上,哭或者笑都是孩子兒童時期最常見的兩種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所謂「壞情緒」只是我們家長給孩子貼的標籤,

因為孩子的「哭」影響到我們了,讓我們的情緒「變糟糕了」,所以對我們來說,孩子的哭才是「壞情緒」。

如果孩子在家裡哭還好,一旦在外面哭起來,父母恨不得有什麼辦法讓孩子立刻停止哭泣,這種想法的底層邏輯就是不想讓旁人看起來「我們是壞父母」。

因此只要孩子不哭,啥辦法都行。

所以你看,問題的本身不在孩子,而在家長,我們採取各種辦法制止孩子哭泣,實際上解決的並非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試問一下,有多少家長在制止孩子哭泣的過程中,真心實意的去想過孩子為啥哭?想過去尋找孩子哭泣的根本原因?在家裡或許偶爾還有這種耐心,在外面大都就不會了,只想著孩子趕緊停止哭泣。

孩子哭泣,其實是自我療傷的重要手段

孩子從出生起,第一個要學會的就是哭,哭泣代表了孩子要表達的各種需求情緒,餓了要哭、尿了要哭、難受了要哭、害怕了要哭等等。

對於孩子來說,哭是他們有問題、表達需求的唯一交流方式。

還有許多家長覺得,孩子愛哭如果不制止,就會讓娃養成壞習慣,於是就會選擇性的忽視寶寶的哭泣,實際上是在忽略娃的求救信號,久而久之,孩子的安全感就會建立不起來,變得患得患失。

伴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哭聲中會包含更多的含義,家長如果只是一味的制止孩子哭泣,反而會影響他們對自己情緒的正確認知。

他們本身十分難受,除了哭不知道該怎麼辦,而通過哭來向父母求助的這種方式往往又會被父母制止,在無助的同時他們還會下意識的認為,父母不關心我,不愛我,不在乎我。

仔細想想你面對孩子哭泣時說的話就知道了。

  • 「寶寶不哭,堅強起來。(直接否定孩子情緒)」
  • 「別哭了,煩不煩啊!(反感、討厭)」
  • 「哭啥哭,再哭揍你了啊(威脅、恐嚇)」
  • 「有啥可哭的,哭能解決問題嗎?(抱怨)」
  • 「你瞅瞅別人家孩子,咋就你這麼愛哭呢!(否定孩子)」
  • 「好了好了,咱不哭了,吃顆糖就好了/咱們玩玩具去。(轉移注意)」

家長的這些語言和態度,其實從根本上就沒有正視孩子的情緒,只是在給予孩子否定,他們的問題並未因此得到解決,情緒也沒有釋放出來。

我們成年人還知道通過唱歌或者運動釋放情緒,調整身心,而對於孩子來說,哭,是他們當下唯一釋放情緒的方式,但往往這種方式還被父母否定了。

情緒越被壓制,就會越來越強。如果孩子從小就不被允許哭泣,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想法,長大後就愈發不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久而久之性格上就會出現問題,形成缺陷。

請把哭泣的權利還給孩子

不讓孩子哭的父母都是愚蠢的。尊重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這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情商教育。

父母的尊重和認可情緒,會讓孩子不至於為了取悅父母或者取悅他人而壓抑自己。能夠讓他們真實的做自己,也能懂得如何照顧他人的感受。

當孩子哭泣時,我們可以輕輕地抱住孩子,告訴孩子想哭就哭吧,然後詢問孩子「為啥想哭?」或者給出答案讓孩子選擇,「是因為XXX才哭的嗎?」

等到孩子給出肯定答案,我們再次詢問,「那需要我做些什麼你才會好受一點?」後面的事情按部就班就行了。

如果你的孩子還不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意願,那麼也很簡單,讓他好好的哭一場就行了,等孩子哭完了,家長記得幫娃拍拍後背,用熱毛巾擦擦臉,平復一下孩子的情緒。

然後告訴孩子,「沒事。想哭就哭吧,媽媽陪著你呢。」這就夠了。

相關焦點

  • 多少家長說過:「不準哭」!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家長們多半會說是為了孩子,覺得哭是一種不好的情緒,笑才是,希望孩子能儘快擺脫壞情緒。但哭和笑一樣都是情緒,哪兒有好與不好之分?「壞情緒」只是大人為情緒打上的標籤而已有的家長覺得愛哭會變成壞習慣,於是孩子哭就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情況下,小寶寶是很容易沒有安全感的,他求救求助的信號被無視,如果家長一味制止孩子哭,那麼首先面臨的是,孩子沒法學會正視和認知自己的情緒。
  • 切記:讓孩子自己哭,比總是哄著孩子笑更重要!
    所以,「哭」並不是一件壞事。  但「哭」為什麼卻被冠以「不勇敢」、「不聽話」、「不講理」等等各種標籤而被阻止呢?因為,孩子負面情緒的爆發,會觸及父母內心的同類情緒,引起家長的焦慮,讓負能量飆升,最後失控崩潰。  所以,我們不喜歡「哭」的孩子。
  • 如何拒絕不當逗娃,且不傷感情,這兩點很重要
    2、跟周伯伯提醒他自己是有事要忙的。說明我們不是不跟周伯伯繼續聊天,而是因為怕耽誤他的時間。3、跟周伯伯解釋寶寶現在不開心,是因為自己沒睡醒。既是給周伯伯臺階下,也是在隱晦表達我們該說再見了。講到這裡,小瑞媽提醒一下:如何拒絕不當逗娃,且不傷感情,這兩點很重要有些家長因為怕得罪人
  • 孩子哭泣是一種本能,請允許他們好好哭,這比逗他們笑還重要
    小貓頭鷹聽到這個話之後哭得更厲害,大家趕緊制止了甲蟲,就在大家都很急的時候,貓頭鷹媽媽回來了,緊緊的抱住了它並問他是不是又哭了,出什麼事了?大家也很好奇小貓頭鷹為什麼哭泣,可小貓頭鷹也忘了自己為什麼要哭。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小貓頭鷹為什麼會哭呢?可能是因為媽媽不在想媽媽了?可能是自己一個人待著害怕?也有可能是闖了禍,怕媽媽回來了責怪?
  • 孩子一哭就心疼?讓孩子哭,比讓他笑更重要,家長需要及時改變
    文/阿凱媽媽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家長接受不了孩子流眼淚,孩子一哭,馬上就會繳械投降,什麼要求都會滿口答應下來。其實這是在放縱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習慣了用哭鬧來要挾父母。放手讓孩子哭,對孩子反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能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 孩子哭比孩子笑還要重要,你還在阻止嗎?家長別傻傻的理解錯了
    但是有很多家長非常討厭孩子哭。有的時候孩子哭了,家長會拿一些食物去嚇孩子。其實很多家長理解錯了,孩子的哭遠比孩子的笑要重要。孩子在哭的過程中是一種正常的情感表達。別傷心了,如果真的難受就哭出來吧,相信這是每個孩子願意聽到的話。哭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哭的時候也是一種正常的情感表達。如果您強制性不讓孩子哭,或者是讓孩子憋回去。
  • 「再哭不要你了,別哭了」媽媽錯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每次在新生開學上幼兒園的時候,往往都會出現孩子們哭成一大片的場景,而家長們可能在聽到孩子哭聲的時候可能隨之而來的都會伴隨一句話:「我的姑奶奶可別哭了,再哭我把你扔了信不信。」每次孩子一哭,總能讓父母們感覺到心煩。於是只要能逗笑孩子的方法父母都會嘗試,各種哄,實在不行的話威脅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但是父母卻不知道,其實哭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不一定逗笑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 能讓孩子哭的家長,也許比能讓他笑的家長更「可貴」,別壓抑情緒
    能讓孩子哭的家長,也許比讓他笑的家長更加的可貴。作為一名家長,千萬別壓抑了孩子的情緒。小麗就是這樣的一位家長,又因為她的孩子是一個男孩子,所以說她更加要求孩子要忍住,不能哭泣。每次當孩子鬧脾氣想要哭的時候,小麗就會惡狠狠地讓孩子把眼淚給逼回去。時間長了孩子也受不了了,兒子可憐兮兮地望著母親說,為什麼我不能夠哭,為什麼我是一個男孩子更不能夠哭。
  • 「再哭,媽媽不要你了」長沙育兒專家: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於是只要能逗笑孩子的方法父母都會嘗試,各種哄,實在不行的話威脅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但是父母卻不知道,其實哭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不一定逗笑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嬰兒時期他們並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但是哭卻能讓家長們了解到他們的不適,所以哭的表達對孩子來說更能夠清晰表達。
  • 這樣逗娃害娃不淺,家長該出手制止了
    這樣逗娃,害娃不淺,父母要及時阻止!一位寶媽拍視頻吐槽「中國式逗娃」,從孩子一歲起,她就天天對孩子說「我愛你」,想盡辦法給孩子安全感,可還是有人對孩子說「媽媽不要你了!」、「你是你媽媽撿來的」;有人直接嘴對嘴親孩子,令她無法忍受,於是從孩子2歲起,她就告訴孩子,除了家人,誰都不可以摸她親她,爸爸也只能親臉。
  • 孩子總是「動不動就哭」,並非是因為「玻璃心」,父母應該要反思
    如果我們總是表現出一種非常厭煩的態度,抱怨孩子是個「玻璃心」的話,那孩子很可能會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愛哭,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是很難有出息的。如果說,你發現你的孩子平時也總是「動不動就哭」的話,那就要開始反思自己了。因為孩子會這樣,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因為家長平時沒有做好這些,而並不是像有些家長以為的那樣,孩子天生就很「玻璃心」。
  • 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人,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太諷刺
    導讀: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人,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太諷刺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人,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太諷刺!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爸媽不要你了",這種方式"逗"孩子,大人在笑,孩子在哭
    大人們就利用這個點來逗孩子,說:&34;那個孩子聽了,低著頭哭了。大人們則在那裡哈哈大笑,你一句我一句沒完沒了的說著。他們就覺得這是玩笑,這樣逗孩子很有意思。這樣的事情小區裡很多見,經常有孩子因為這個被搞哭………之後有人問我兒子:你想不想讓你媽媽要個弟弟妹妹。
  • 提倡「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心理學家現在怎麼樣了
    現在家長越來越重視科學養娃,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優秀的人,於是就去尋找一些獨特有效的育兒方法。有些父母會向老人尋求經驗,有些則會向育兒專家學習,然而並不是每個育兒專家的方法都是恰當的,有些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他的孩子怎麼了,一個提倡「嬰兒哭,抱孩子不哭」的心理學家。
  • 讓誰帶娃6年後見分曉:老人帶先笑後哭,自己帶先哭後笑
    與此同時,跟我同年生娃的好友則把孩子留在了老家由公婆幫帶,自己在城市繼續上班打拼。前幾年我們倆的生活形成了鮮明對比。因為在同一所城市,又住得不遠,周末她常常約我外出逛街。可我卻總是爽約,原因無非是帶娃不方便,或者孩子需要打防疫針了等等。
  • 大人在笑,孩子在哭,中國式「逗孩子」,多少孩子的心理陰影?
    導讀:大人在笑,孩子在哭,中國式「逗孩子」,多少孩子的心理陰影?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大人在笑,孩子在哭,中國式「逗孩子」,多少孩子的心理陰影?!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當然,允許孩子哭絕不是對孩子不理不睬或者被孩子的哭聲所控制。   孩子嚎啕大哭,該怎麼辦呢?   用大大的擁抱安慰他吧。擁抱代表的是「我懂」。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哭鬧的時候,越是制止哭得越厲害,這是孩子不被理解的一種宣洩。但當孩子被擁抱,他的不開心被理解,他的不滿得到安慰,自然慢慢就平靜下來。
  • 讓誰帶娃6年後見分曉:老人帶先笑後哭,自己帶先哭後笑
    我的孩子是自己帶大的,孩子出生後因為沒人幫帶,我就辭職回家當了全職媽媽,直到孩子三歲多才出來。與此同時,跟我同年生娃的好友則把孩子留在了老家由公婆幫帶,自己在城市繼續上班打拼。因為在同一所城市,又住得不遠,周末她常常約我外出逛街。可我卻總是爽約,原因無非是帶娃不方便,或者孩子需要打防疫針了等等。
  • 孩子不哭不等於適應了幼兒園,真正適應是這些表現,你家娃有嗎?
    兩人結伴而行,聊起了孩子的話題。陶樂說:「我家閨女去幼兒園三四天了,從來沒哭過,也沒發過脾氣。我以為她會像別的小孩一樣哭個沒完呢,沒想到她還適應得挺好!」劉阿姨笑了笑說,「閨女啊,我就是做了20年幼師退下來的,幼兒園的娃娃們我最了解了。
  • 隔壁老人想逗娃,不料孩子看見就哭,老人見狀頓時變了臉
    但這天老太太照例過來逗他,沒想到小蠻一看到她就大哭不止,老太太當場臉色就變了,轉身就走。楚女士非常疑惑,問了婆婆之後才知道怎麼回事,原來他們有一個說法,那就是孩子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當孩子看到老人就哭的時候,就說明他命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