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凱媽媽
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家長接受不了孩子流眼淚,孩子一哭,馬上就會繳械投降,什麼要求都會滿口答應下來。其實這是在放縱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習慣了用哭鬧來要挾父母。放手讓孩子哭,對孩子反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能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王女士就是這樣一個看不得孩子眼淚的家長,一見到女兒水靈靈的大眼睛裡盈滿了淚水,她就什麼原則都顧不上了,滿足了女兒的所有要求。小到是不是吃蔬菜、能不能看動畫片;大到可不可以買昂貴的新玩具,王女士妥協的絲毫沒有底線。她也知道這樣不好,卻不知應該如何去面對。
直到上個禮拜,女兒所在的幼兒園終於在疫情後迎來了開學,但是沒想到第一天王女士就被老師請了過去。原來女兒和別的小朋友因為玩具發生了衝突,又像在家裡一樣開始痛哭不止,但是幼兒園可沒有放縱她的媽媽。看到沒人理睬自己,王女士的女兒哭得更厲害了,吵著要媽媽。
在和老師進行溝通後,王女士才意識到自己平時的妥協和放縱反而讓孩子變得無理取鬧。下定決心以後要改變方式,讓女兒健康的通過哭泣來發洩情緒。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在孩子哭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吧。
孩子哭鬧,其實是一種情緒上的表達。如果家長把孩子發洩的出口給遮擋了,那麼孩子永遠也無法學會自己控制情緒。
1、發洩情緒。
嬰兒哭鬧是由於身體不適,孩子到了2歲之後,自我意識覺醒,哭就變成了心理上負面情緒的發洩方式。如果家長制止了孩子的哭鬧,反而會讓情緒積壓在孩子的內心,無法得到舒緩。
2、學會表達。
幼兒的語言能力還沒有發展完善,很多時候不能明確的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家長放手讓孩子哭,能夠讓孩子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合理的表達內心感受。
3、明白底線。
有些孩子哭鬧是為了要挾別人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放縱的應許孩子,反而會讓孩子嘗到甜頭,變得越來越沒有底線。所以不如堅持原則,讓孩子明白底線不可違背,哭不能解決一切問題。
成年人具備自我開導和調節情緒的能力,但是幼兒卻不能做到。所以「哭」就成了孩子發洩的一種方式,家長的制止反而讓孩子無法發洩,只能鬱結於心,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孩子哭的原因各不相同,家長應該根據不同原因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讓孩子在哭泣中健康快樂的成長。
1、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因為難過或者憤怒等情緒而哭的時候,家長應該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默默的陪在孩子身邊給予關愛。可以通過言語和肢體動作,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愛和包容,讓孩子盡情的發洩情緒。
2、等待孩子自我修復。
如果孩子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哭,家長應該堅持原則,等孩子哭完之後再耐心的解釋為什麼拒絕他的要求。給孩子一個自我修復的時間,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哭不能解決問題,那麼以後孩子就會謹慎使用這種小手段了。
3、放手讓孩子成長。
當孩子因為遇到困難而哭的時候,家長應該做好孩子的後盾,放手讓孩子獨立去面對和解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讓孩子變得獨立、堅強、不怕失敗。若是孩子努力之後仍然失敗了,家長再出面幫助孩子一起完成,而不是在開始的時候就參與其中。
哭是一種合理的情緒表達,家長應該理性對待,堅守原則和底線,鼓勵孩子自己去面對問題。放縱並不是真正的愛,對孩子的成長也是百害而無一益,家長應該認識到這個問題,避免放縱帶來的危害。
當孩子哭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下意識的選擇先讓孩子停止哭泣,阻礙了孩子的情緒發洩。其實只有會哭的孩子,才能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從而自己消化調節。
1、堅守底線,不能「投降」。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務必要堅持底線,不能輕易「投降」。否則孩子就會養成習慣,欲望也會因此放大,變得以自我為中心,聽不得反對意見。等到孩子進入集體生活,沒有了父母的放縱,將會顯得格格不入,沒辦法融入社交當中。
2、不能通過打罵制止。
有些家長在孩子哭的時候會通過打罵的方式來制止孩子,這種方法完全不可取。家長的打罵會讓孩子產生畏懼心理,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膽小懦弱。而且打罵次數多了,孩子也會變得麻木,甚至會自暴自棄,無所謂父母的打罵了。
3、形成有效溝通。
家長應該和孩子形成有效的溝通,與孩子建立彼此信任、依賴的親子關係。接納孩子的哭泣,包容孩子的情緒,親子雙方都能夠毫無保留的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溝通方式。有效的溝通能夠讓孩子學會調節情緒,更好的表達自己,自然也就不會常常哭鬧了。
情緒的波動對於幼兒的心理往往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家長不能把孩子的情緒表達當成無所謂的小事。而是應該教會孩子如何發洩、如何調節,讓孩子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李玫瑾教授認為:「3-6歲是孩子情緒的不可控期,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正確釋放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所以孩子哭的時候家長不必過於心疼,而是應該探求孩子哭鬧的真正原因。對孩子進行合理的引導,幫助孩子釋放出鬱結的負面情緒,這才是真正的為孩子身心健康著想。
您有沒有因為孩子哭而妥協?您是讓孩子哭的家長嗎?歡迎各位家長分享自己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