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哭別阻止,哭出來的孩子更快樂,更善於表達感情

2020-12-23 集美育兒堂

文 | 集美育兒堂(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本文約2234字,閱讀全文約需3分鐘)

我們經常會看到在孩子哭的時候,有的家長喜歡阻止孩子,不讓孩子哭泣;有的家長會順著孩子、哄著孩子,答應孩子的種種要求;有的家長會冷落孩子,直到孩子哭累了自己停止。

我的朋友小王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她家孩子剛剛5歲,長得十分好看,特別惹人喜愛。也正是因為這樣,孩子就是家中的掌上明珠,這也造成了小王孩子逐漸變得很自私。如果家長稍微不滿足她的要求,孩子就會開始大聲哭泣。在這個時候,小王本來打算順著孩子,可是一想到如果不嚴加管教,孩子以後只會越來越無法無天,所以小王果斷阻止孩子哭泣。

那麼小王這樣做是否有用呢?剛開始還是有用的,但是這樣的次數多了以後,孩子就逐漸變得沉默寡言,不願意再和家長交流。小王就很疑惑,是什麼原因導致自家孩子變成這樣的呢?

相信像小王一樣迷惑不解的家長還有很多,其實孩子的哭鬧只是孩子感情的宣洩,很多家長強行阻止只會讓孩子逐漸產生交際障礙,那麼家長為什麼會選擇這樣做呢?接下來,我們仔細探索一番。

一、家長為什麼會阻止孩子哭出來?

1、為了儘快讓孩子冷靜下來

很多孩子一旦哭鬧起來,就怎麼哄、怎麼安撫都沒有用,所以家長就會採用阻止的方式讓孩子能夠儘快冷靜下來,避免孩子一直哭鬧,而這種方式往往能夠很快有效。

2、家長覺得麻煩

很多家長這樣做也是因為在孩子哭鬧時,家長容易感到煩躁,在這種情況下只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覺得哄孩子是一件十分麻煩的事情,還不如直接阻止孩子哭泣。

3、害怕孩子陷入這種情緒

很多孩子一哭就是幾個小時,有些家長害怕自家孩子一直陷在悲傷的情緒中出不來,害怕這種狀態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所以這些家長為了儘快讓孩子走出這種情緒就會採用阻止孩子哭泣的辦法。

然而很多家長沒有想過的是,如果只是一味地阻止孩子哭泣,只是讓孩子脫離悲傷的情緒,不去尋找其他更好的辦法,那麼只會讓孩子陷入交際障礙的困擾,而家長阻止孩子哭泣還會對孩子有什麼別的影響呢?

二、阻止孩子哭出來,這個行為還阻止了什麼?

1、阻止了孩子感情的宣洩

如果一個家長老是阻止孩子哭泣,毫無疑問這個行為是在阻止孩子正常的情感宣洩,孩子只會將這些情緒壓在心底,只會將這些情緒越積越深,所以家長在這個時候一定學會幫助孩子疏通情緒。

2、阻止孩子的表達欲

家長阻止孩子哭泣其實也是在阻止孩子的表達欲,孩子無法表露出自己內心的真正想法。孩子只會覺得家長是在嫌棄他吵鬧,只會覺得是家長不愛自己了,這樣下去自然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3、阻止了孩子的自信心發展

阻止孩子哭鬧其實還是在阻止孩子的自信心發展,如果家長老是對孩子說「不可以哭」或者「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理你了」這種話,只會導致孩子在潛意識中降低對自我的評價。

由此可見,家長阻止孩子哭泣的行為並不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反而是允許孩子哭泣會讓他更善於表達自己,那麼家長應該怎麼理解這種現象呢?接下來,我們再來詳細探究一下。

三、怎麼理解,會哭的孩子更快樂,更善於表達感情?

1、會哭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個孩子會哭就說明了這個孩子懂得如何宣洩自己的情緒,說明了這個孩子知道不應該把想法埋在心底,不應該把什麼事都隱藏起來,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和家長敞開心扉,才有利於孩子表達自己的觀念。

2、壞情緒宣洩了才能讓孩子快樂起來

如果孩子不會哭或者家長不允許孩子哭泣,那麼孩子就會將這種壞情緒一直延續下去,自然無法獲得快樂,也無法將自己抽離出來,更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

3、會哭說明孩子已經有了自主意識

如果一個孩子會哭,那麼說明這個孩子已經擁有了一些自主意識,會在意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會知道如何將心底壓抑的壞情緒釋放出來,所以家長一定注意不要阻止孩子哭泣,否則就是在阻止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雖然很多家長都知道不應該阻止孩子哭泣,都知道阻止孩子哭泣會有很多的壞處,可是孩子哭鬧實在令他們頭疼,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去處理孩子的哭鬧問題呢?在安慰孩子的時候又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接下來,我們再來研究一下。

四、家長在安慰孩子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安慰孩子其實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大工程,僅僅依靠哄孩子這種方法是無法真正安撫孩子的情緒的,那麼家長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1、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

家長在孩子哭泣的時候不要只是冷處理或者強行讓孩子不哭鬧,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多理解孩子的情緒、多和孩子共情、多和孩子溝通,這樣才能真正安慰到孩子。

2、引導孩子表達

安慰孩子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家長要學會傾聽,要學會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想法,要幫助孩子把內心真正的需求說出來,這樣家長才能夠「對症下藥」,才能知道孩子為什麼哭泣,從而找到幫助孩子停止哭泣的最好辦法。

3、給予孩子陪伴感

一個孩子為什麼會哭泣呢?有一個極大的可能是想引起家長的注意。所以家長要多陪伴孩子,讓孩子知道家長很注重他的感受,讓孩子知道家長是和他一起面對困難的,讓孩子知道家長永遠是他的港灣。

拿破崙曾經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如果家長處理不好孩子哭泣的情況,不會傾聽與安慰孩子,那麼孩子自然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甚至會讓孩子在人際交往方面變得困難。對於「阻止孩子哭與感情的宣洩」這個話題,如果家長們還有什麼不同的想法,也歡迎留言一起研究喔。

我是@集美育兒堂 ,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教孩子學會傾聽,比教孩子如何表達更重要
    兒子是如何做到能感知到我內心的不快樂,並且能表達出來的?其實就是得益於我平時對他做到了足夠的「傾聽」。我相信每次我傾聽到他內心的聲音後,他的情緒會像我一樣有所轉變,感受到被理解,感受到愛的力量,感受到媽媽支持,同時也學會了「傾聽」別人。
  • 切記:讓孩子自己哭,比總是哄著孩子笑更重要!
    鼓勵型的會說:「寶寶不能哭,寶寶要勇敢!」耐心差一些的可能會呵斥「有什麼好哭的」或「不準哭」!還有想孩子快點安靜下來便嚇唬說「再哭媽媽就不喜歡咯」或「再哭警察叔叔來抓你哦」。總之:「哭」,是被禁止的。  很多人說,我們希望孩子每天都開心,當然不想他哭啦。但事實上,哭是人本能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是疏導壞情緒的一種武器,只有適時將壞情緒疏導出去才能更好地感知「快樂」。
  • 父母要善於管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說"別哭",這樣才有效
    小孩子哭是很正常的。他們有些哭是為了表達痛苦和不適,有些只是為了得到什麼。當你的孩子的語言能力提高了,他們哭得就自然而然減少了。當孩子哭的時候,不僅聲音很大,而且很難停止。正因為如此,讓很多父母無奈,不知是安慰好,還是忽視好。父母也會感到心痛,但是一旦孩子哭得更多,一些父母就會開始感到煩躁。當他們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哭泣時,父母會更加不知所措。
  • 孩子哭時爸媽千萬不要說這句話!不僅毀掉孩子共情力更毀掉情商
    愛哭的孩子有這個特質其實不管是哭也好笑也罷,這都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丹麥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在書《高敏感是種天賦》中說過:「愛哭,是因為擁有高敏感特質。」而高敏感特質的孩子,往往有更強的共情力。但哭,真的就是一種不好的情緒嗎?愛哭的人情商更高愛哭,其實是一種高情商的表現。孩子愛哭其實並不是因為懦弱,而是因為他們天性善良、具有同理心。可以感受別人的感受,快樂別人的快樂,悲傷別人的悲傷。
  • 愛閱讀的孩子更快樂,讓孩子愛上閱讀
    在情感上讓孩子感知愛、理解愛、獲得愛;在能力上讓孩子明辨是非、提高語言能力、培養專注力等。這些才是學前閱讀最重要和最本質的部分。讓孩子愛上閱讀,因為愛上閱讀的孩子,童年會更快樂。中國人在情感表達方面比較含蓄,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體現在行動上的比較多,訴之於口的相對匱乏。孩子多讀一些充滿愛的小故事,有利於孩子從小就感受愛,理解愛,表達愛。成為一個善良、懂事、充滿愛心的人。
  • 鼓勵孩子表達他的觀點,10年之後會有驚人的變化,會表達更成功
    沒想到,寶寶哭了。媽媽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她蹲下來,跟寶寶說,你是不是因為媽媽喝了你的橙汁,才會哭的?寶寶哭得更傷心了,使勁兒點點頭。這個時候,媽媽溫柔而堅定地跟寶寶說:你看,媽媽喝了你的橙汁,是媽媽不對。你應該把你的感受和觀點說出來,告訴媽媽。
  • 孩子不愛說話,不善於表達,該怎麼辦?
    小姑娘一個勁在那邊哭,也不說要什麼,手也不指,只是抬著頭哭著喊「我要這個我要這個」手也不去指,也不說要什麼,就連她的親媽也對他沒辦法了。我就在想有什麼東西是哥哥姐姐們都有,而她沒有的,會不會是這樣呢?小妹妹已經三歲多了,總是羞於表達,一哭就停不下來,怎麼問她都不說原因。這一點確實讓大人們特別急躁,幸好我後來發現了,我把第三個小圍兜給她戴上,終於不再哭鬧。其實她媽媽自己心裡也知道,造成小妹妹不善於表達的原因也在於他們父母,因為平常特別忙。跟孩子說話的機會也比較少。
  • 孩子為啥不快樂?繪本大師告訴你,擁有善於發現快樂的能力更重要
    剛剛刷新聞看到一則很早以前的推送,一名即將升入小學一年級的小姑娘,在幼兒園的畢業典禮上,抱著她的小夥伴大哭,邊哭邊說,「我不能像以前一樣快樂了!」。都說孩子的快樂最簡單,一塊糖果,一張小貼紙都能讓孩子開心很久,而且現在的物質條件如此豐富,孩子基本上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但是這位小姑娘卻認為成長是一件讓人不快樂的事情。
  • 知愈心理: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我是小知,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你分享心理學乾貨,私信我回複數字「11」,送你一份價值600元的育兒大禮包很多父母見不得孩子哭,不巧的是,哭卻是孩子最喜歡最習慣的表達方式。有些父母,看見孩子哭就憤怒,於是大聲吼叫斥責,粗暴地制止孩子的眼淚。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壓抑、隱忍,再也不在父母面前表露情緒。
  • 不哭鬧不反抗的「好孩子」易缺失感情社會性,會哭的孩子情商才高
    在大阪府立大學教授森岡正博先生所寫的《無痛文明論》這本書中提到,我們的身體有著追求快樂、舒適、安樂,避免痛苦、悲傷、難過的欲望。因為一個哭鬧的孩子對我們來說是「麻煩」,是「痛苦」。而一個不哭不鬧的「好孩子」才是我們所追求的。
  • 「別給別人添麻煩」,別對孩子這樣說,善於麻煩別人的孩子更成功
    但她卻在節目中哭著坦言:自己過得一點都不快樂。她希望自己的弟弟可以做一個勇於向別人索取,也能夠被拒絕的孩子,不要和她一樣,因為怕給其他人添麻煩,而被迫讓自己懂事而不快樂。
  • 孩子一哭,大人就沒轍了:立刻停止,否則孩子更暴力!
    哭是孩子一出生就會使用的表達情緒、需求的方法。孩子還是新生兒的時候,就用哭的方式告訴大人,他餓了、渴了、尿了、拉了、想抱抱了。哭也是人類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可以讓人平復內心的悲傷。可是哭的多了,竟就成了武器,豆豆就是這樣一個把哭當成了武器的孩子。
  • 做父母的這樣教育孩子,孩子長大後的生活才會順心,才會更幸福
    在正常人的家裡,家長對男孩的教育一般就是要堅強,要勇敢,要有擔當,不能哭,不要做膽小鬼。可是卻忽略了對男孩的情感教育,不讓孩子發洩情緒,不讓孩子哭泣,對他表現的膽小,覺得不是男子漢的象徵。在這樣的情感教育下,男孩長大了以後,是變得堅強了,也變得膽子大了,敢於在世上闖蕩了,對感情的事情卻不敏感,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情感,善於隱藏自己的感受,一旦受到挫折,不知道如何發洩自己的壓力
  • 孩子動不動就哭,是"玻璃心"?錯,是因為性格
    我甚至給兒子補習作業的聲音稍微大一些我也會哭,而且還不止一次,真是令人困惑。@戰神:我是男人,稍微有點感動,就會熱淚盈眶,因此經常被我的室友嘲笑。我羨慕他們不哭,我甚至想到切掉淚腺。但是醫生告訴我:只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想法。只是你想到別人沒想到的點而產生格外的情感共鳴。淚腺發達的人有豐富的感情。
  • 如何讓孩子更快樂?疫情過後,帶孩子擁抱大自然
    因為我們的結果表明,接觸自然能夠加深孩子們與自然的聯結感,進而促進孩子表現出更多的環保行為,從而感到更加快樂。」 該研究對環境心理學的未來研究以及其在自然教育的應用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讓孩子多多接觸大自然,不僅能更好地愛護我們的地球,也讓我們的孩子更加幸福、快樂。
  • 孩子哭鬧不止,比起「不許哭」,家長做好情緒管理老師更有效
    【需求得不到滿足】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哭就是他們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在嬰兒時期,不會說話的寶寶用哭鬧來表達生理需求、情感需求,肚子餓了、想爸爸媽媽了,都會通過哭這種方式來表達。而在幼童時期,孩子表達能力不足,在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也會通過哭來發洩情緒,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說出內心的感受。
  • 孩子動不動就哭?大人錯誤教法讓孩子更愛哭
    例如高敏感、感統失調、內在焦慮、表達能力不足、生理疲累、吃錯食物……等,都會讓孩子比較容易哭,但一個巴掌拍不響,孩子愛哭,除了本身的氣質外,大人如果不小心教錯,孩子也會動不動就用哭的。大人錯誤教法,讓孩子情緒更失控。以下這些話不要隨便說,因為它可能會讓孩子情緒更失控。1. 「你怎麼這麼愛哭」:這是批評,哭是正常的情緒,批評情緒會讓孩子沒自信。2. 「閉嘴不準哭」:這是控制,禁止孩子的情緒,孩子只會加倍奉還。
  • 最高級的富養,就是養出會表達愛的孩子!
    看著大連市沙河口區頤和星海小學二年一班的柳聆樂小同學稚嫩卻又帶畫面感的信,讓網友們不禁哭著哭著就笑了。他的媽媽是名醫生,險峻的疫情之下,毅然決然地奔赴一線。他既擔心小患者的健康,又擔心媽媽的安慰,於是寫下這封信。
  • 孩子一哭就心疼?讓孩子哭,比讓他笑更重要,家長需要及時改變
    看到沒人理睬自己,王女士的女兒哭得更厲害了,吵著要媽媽。在和老師進行溝通後,王女士才意識到自己平時的妥協和放縱反而讓孩子變得無理取鬧。下定決心以後要改變方式,讓女兒健康的通過哭泣來發洩情緒。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在孩子哭的時候應該如何應對吧。
  • 允許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當然,允許孩子哭絕不是對孩子不理不睬或者被孩子的哭聲所控制。   孩子嚎啕大哭,該怎麼辦呢?   用大大的擁抱安慰他吧。擁抱代表的是「我懂」。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哭鬧的時候,越是制止哭得越厲害,這是孩子不被理解的一種宣洩。但當孩子被擁抱,他的不開心被理解,他的不滿得到安慰,自然慢慢就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