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給別人添麻煩」,別對孩子這樣說,善於麻煩別人的孩子更成功

2020-12-13 騰訊網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湖南衛視《少年說》裡有個女孩說自己從小到大一直都很懂事,也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讀書住在學校,因為怕父母擔心,幾乎很少主動打電話聯繫他們。她把自己的情緒和任性都隱藏了起來,只為當一個乖孩子,不給別人添麻煩。

但她卻在節目中哭著坦言:自己過得一點都不快樂。她希望自己的弟弟可以做一個勇於向別人索取,也能夠被拒絕的孩子,不要和她一樣,因為怕給其他人添麻煩,而被迫讓自己懂事而不快樂。

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孩子背後藏著委屈

《奇葩說》裡有一期的辯題是: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美德嗎?這個辯題的矛盾存在很大的原因來源於: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從小很多家庭、學校常常灌輸給孩子的思想就是別給別人添麻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但就像羅振宇在《奇葩說》節目中所說的:互添麻煩是社會繁榮至今的基本機制。

人不可能是一座孤島。在很多實際例子中,我們恰恰需要通過麻煩別人來完成一件事,憑個人的能力是無法做好的。因此,逞強很多時候帶給自己的是更大的痛苦。而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講,別給別人添麻煩,會讓他們在一邊懂事中一邊承受著委屈。就像《少年說》裡的女孩一樣,過得一點都不快樂。

武志紅在《巨嬰國》中也提到了"很多人會害怕麻煩別人,但是如果不麻煩,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就無從建立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自己小學時被學姐欺負,但卻不敢告訴大人,因為怕添麻煩;學習上遇到問題,也不敢主動問老師和同學,覺得這樣會給他們帶來麻煩等等。但是,這種不添麻煩卻沒有讓我變得更加獨立自主,反而在行為舉止變得越來懦弱……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覺得別給別人添麻煩是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但是殊不知,善於麻煩別人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功。

善於麻煩別人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功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主動麻煩別人,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恰恰是學會麻煩別人。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劉關張三人去拜訪臥龍崗上的諸葛亮,希望得到這位有臥龍之稱的謀士的幫助。三人三次前去,最終打動了諸葛亮。設想一下,如果劉備當時沒有選擇去尋求諸葛亮的幫助,覺得這是對他的一種麻煩,那麼,沒有了諸葛亮在各種戰事中的運籌帷幄,最終還會有三國鼎立的局面嗎?

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王朝,哪個君主不是善於麻煩別人,在別人的幫助下取得高位的。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先讓一些志願者贏錢。在他們離開實驗室之後,研究人員找回他們說資金困難,希望他們能夠把錢歸還。

在這之後,心理學家要求志願者評估下自己對研究人員的好感度。結果顯示:那些把錢歸還的人產生的好感會比那些保留錢財的人要多。這個現象也被稱之為班傑明·富蘭克林效應。

班傑明·富蘭克林也曾說過:"比起那些受過你幫助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加願意再給你一次幫助。"

這便是為什麼說善於麻煩別人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功,不單是主動解決了"我需要"的問題,也在實踐中增加了成功的機會。

除此之外,還會帶來以下優點,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麻煩別人"是本能,家長抑制孩子的本能只會對孩子更加不利

"麻煩別人"是一種本能,因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而生活本就是複雜多樣的,缺少了別人的幫助註定是無法很好生活的。

而面對這種本能,如果我們選擇的是不斷抑制它,尤其對於尚在形成獨立人格的孩童時期,這種抑制帶來的只會是不利於成長。

心理學上把不好意思,也不願意麻煩別人,有事情儘量一個人解決,不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等等,這種心理傾向稱之為聖母型人格特徵。這類人往往性格會發展比較內向,不願意和他人交談,容易出現被動社交的情況,同時也會出現缺乏足夠的親密關係乃至社會支持。

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人若是將自己的本能或想法持續壓抑住,這些壓抑的情緒總會通過其他途徑進行宣洩。所以,具有聖母型人格的人在長期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後,容易把消極的情緒積壓,從而出現負面情緒。

這種負面對於孩子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反而,適當的"麻煩"可以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1. 有助於孩子融入團體

表姐兒子在一次放學回家跟媽媽抱怨,在小組投票選組長的時候,自己被一個平時經常找別人幫忙的同學打敗了,明明自己才是能力更好的那個人,什麼事情都不用麻煩到別人。表姐問他:"那同學們都認識你嗎?"兒子搖頭,"那你都認識他們嗎?"他再次搖頭。

在這個事情中反映的就是麻煩和人際之間的關係,說明了善於麻煩他人有助於幫助孩子融入集體,有助於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

心理學研究也發現,一些並不會對他人造成很大影響的"麻煩",反而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很好相處,並且願意給予積極的回應。反而那些很少麻煩到別人,事事可以親力親為的人則往往因為過於獨立而取得較差的人緣。

2.有助於孩子高情商的鍛鍊

適當的"麻煩"同樣是孩子鍛鍊情商的一種方法。很多孩子在父母"別給別人添麻煩"的指引下會先入為主的認為自己的請求會被拒絕,因而不敢表達自己。相反,麻煩別人得到對方的回應,這一過程有利於孩子的情商得到鍛鍊和提升。

3.有助於孩子學會如何幫助他人

麻煩別人除了可以讓孩子獲得對方的幫助,也同樣讓孩子更加願意對他人伸出援手。而不會因為自己沒有麻煩到別人,而拒絕給別人提供幫助。在對他人提出幫助的同時,孩子也在感受同理心。

給予和獲得是兩個相反但是不可分離的詞。在幫助人的同時讓孩子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孩子學會"麻煩"同樣也學會給予,在給予中學習如何把握麻煩的尺寸。讓孩子明白面對自己感到難為的事情,也不要輕易推卸給別人,從而更好利用"麻煩"。

儘管"麻煩別人"是一種本能,但如何讓孩子邁出正確的一步還需要父母給予幫助。父母無條件給予孩子的愛和支持,恰恰就是孩子"敢於給別人添麻煩"的前提。父母給的安全感,是孩子"麻煩別人"的心理支撐。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就是一個典型的讓人心疼的"懂事的孩子"。她不習慣麻煩別人,什麼事情都只靠自己。就連受傷住院,她都沒有向家人和男朋友發出求助,而是自己悄悄找了助理幫忙。受了再多苦水,也自己一個人往肚子裡咽。

是因為她不需要嗎?並不是,而是因為她從小就沒有感受過父母的愛,在成長過程中,她的內心已經豎起了一道防線,不需要別人幫助,別人也走不進來。家長應該成為孩子強大的後盾,給予他們敢於"麻煩別人"的勇氣和支持,讓他們可以真正的懂事而不是辛苦的逞能。

值得家長注意的是,教會孩子善於麻煩別人並不是讓孩子逃避責任,將事情全部強加在他人身上,而是把握"麻煩"的度,適當的麻煩幫助孩子成長,一昧獲得別人的幫助則可能讓孩子迷失。

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因為這是人最基本的素養之一。而學會恰當的麻煩別人也是人生中需要學習的重要能力。所以,家長們請對孩子說"你可以適當麻煩別人"。

我是99分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儘量別給別人添麻煩,別人也別麻煩我
    儘量別給別人添麻煩,別人也別麻煩我一、成長的學費是眼淚,長夜,笑和紀念 。二、送你一瓶水,願你煩惱如水般流走,送你一盆花,願你世界時刻充滿香氣;送你一盞燈,願你生活時時充滿希望!祝你三八婦女節快樂!十三、把眼淚留給最疼你的人,把微笑留給傷你最深的人;讓你哭到撕心裂肺的那個人,是你最愛的人十四、你把事情做成了,放個屁人家都覺得很有道理,你失敗了,說得再有道理人家也覺得是個屁
  • 「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這句話別對孩子亂說,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朋友說,「不是第一次了,有一次老師讓他去搬書,他一個人全搬完了,也不找同學幫忙。也跟我說,叫別人太麻煩了。」   「我以前常常對他說,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現在倒有些後悔了。不會添麻煩的同時,也不知道尋求幫助了。」   而朋友的孩子在我眼裡,一直是「乖孩子」的類型。
  • 「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這樣的話,千萬不要再跟孩子說了,後果你想像...
    兒子在學校總被同桌欺負,想讓我找老師給換個座位,因為怕給老師添麻煩,我一再勸兒子大度,忍讓;   ……   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很多,很多時候,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到最後反而造成了更大的麻煩,我不只委屈了自己,甚至還傷害了別人。
  • 一段讓你頓悟的話語,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別人最好也別麻煩我
    五:想要的東西一定要早買,喜歡的事就去做,哪怕最後東西沒有用,那件事沒成,都沒有關係,人生苦短,要知道遺憾要比失敗更可怕!喜歡做的事、追的人、買的東西,就去做吧。即便沒成,內心無憾!六:總有一天你會明白,你的委屈要自己消化。你的故事不用逢人就講,真正理解你的沒有幾個,大多人只會站在他們自己的立場偷看你的笑話。你能做的就是把秘密藏起來,然後一步一步變得越來越強大。
  • 別再自以為是了,這樣做就是在給別人添麻煩
    小編覺得一個人做事的最理想狀態就是能夠管理好自己,儘量不要麻煩別人。 前不久,朋友圈被一位奇葩的女子刷屏了。事情是這樣的,那位女子去西湖遊玩,但是她嫌棄行李太重了,於是就把行李放在西湖的欄杆中,自己跑去玩了幾個小時。
  • 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教養
    據新華網報導,近日,一女大學生雨夜被困深山,警方苦戰7小時成功救援。不過,有救援人員介紹,當晚在將女孩救下後,卻並未收到女孩的一句感謝。事後,記者聯繫到獲救女生。她感到很是愧疚,因為自己性格比較內向,不擅表達,當天只是說「給大家添麻煩了,很不好意思」,確未致謝。在她的心底裡很感激人民警察的幫助,也打算寫感謝信過去。
  • 不麻煩別人是最大的教養?有多少人從小被誤導,長大後又誤導孩子
    後來表嫂慢慢轉變了對孩子過於嚴厲的要求,告訴小侄女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碰到解決不了的,就要尋求幫助,不要害怕給老師和同學添麻煩。孩子只有敢於麻煩別人,才會自由的打開自己去交朋友,勇於麻煩人的孩子,將來在職場上才不會因害怕拒絕而止步不前。
  • 可以自私,但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這樣方便點!』『那個帶魚別弄,我不吃。』『餃子也別弄,我也不吃。還有麵條我也不吃。』『你們周末弄啥,隨便弄點就行。』『我吃不多,別做多了。我就吃個六分飽。這段對話之所以感覺尷尬,其實就只有一個問題:小夥子,你怎麼好意思這樣麻煩別人?有一檔電視節目中討論的話題是:如何向別人說『不』。大多數的參與者都認為『說不』太難了。礙於面子,礙於得失,礙於周遭說不清道不明的所謂人情世故,使得拒絕別人的請求變得很難。
  • 為人處事,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教養
    別給他們添麻煩,別做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也許在你眼中,一些無足輕重的事託給別人,會改變他一天的所有計劃安排。 你永遠都不知道,你的麻煩,會帶給別人多大的困擾。
  • 「別再道德綁架了,是你的孩子給別人帶來麻煩,你跪著也得哄好」
    前些天,在北戴河到天津的高鐵上,一位不足一周歲的寶寶不停哭鬧,有一男乘客忍受不了,回頭怒視多次,最後終於忍不住說了句:能不能安靜點,我們都很累。然後,孩子的父親直接用手中的水瓶怒砸男乘客。然後還有人指責這個男乘客」和嬰兒一般見識「,不是漢子。
  • 聶聖哲:在意別人的存在與不麻煩別人是必備的修養
    但漸漸地,現在說這句話的人越來越少了。不給別人添麻煩,意味著,是人立足社會的重要品行,甚至是潛在的資本。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修行,是從小就要培養的習慣。培養這種習慣有兩個渠道:一是被動培養,比如家境苦寒,凡事要靠自己,只能不給別人添麻煩;二是雖然家庭條件很好,但由於家教嚴格,懂得不給別人添麻煩對一個人將來的重要性。
  • 日本人為何怕給別人「添麻煩」
    日本的責任感教育:"不給別人添麻煩"是第一準則與大多數中國人「別給自己找麻煩」不同,「不給人添麻煩」是日本人的第一行為準則,這句話出現在給小孩學習的讓別人不快、讓別人擔心、讓別人操心,都屬於「給人添麻煩」的範疇。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抱歉,給您添麻煩了」。
  • 為什麼日本人特別在意「不給別人添麻煩」?
    去過日本打工的朋友都能發現,日本人對於不給別人添麻煩有著很深的執念。有位朋友就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我當時和小夥伴在一條小路上步行走著,走了一段路才發現後面有輛車,居然都沒有直接按喇叭讓我們閃開,而是一直在後面跟著,可真能忍啊!震驚到我了」,對於日本人的這種做法,我們能想到的只有「奇葩」兩個字了,但日本人的日常行為準則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 為何你從不給別人添麻煩,人際關係卻一般?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有什麼事情都自己扛,從不願意麻煩別人。這種人往往性格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人際關係都不怎麼好。他們對於親情淡漠,對待友情,更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這樣的人,性格獨立堅強,但是也很固執。
  • 「不給自己找麻煩,也不給別人添麻煩」做好疫情常態化生活準備
    減少出行,減少聚集仍是根本有效手段,所以網友的「不給自己找麻煩,也不給別人添麻煩」的總結很到位。基於以上情況,疫情徹底消失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瀋陽人要做好疫情常態化生活準備。 要聽從國家、政府,醫療權威專家給出的一系列在日常防護,居家飲食等方面的建議並採取行動;要調節好心態控制住情緒,別把過多精力都關注在疫情新聞上。
  • 日本小學6年時間裡,老師只教給孩子一個道理:不給別人添麻煩
    可以說,日本學校教育的所有活動,都是在教孩子怎樣才能不給別人添麻煩,讓孩子形成體諒別人的能力。日本《教育基本法》中寫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人格的形成」,體諒能力是形成人格的必要條件。學校還會提醒孩子,在電車和巴士中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所以,你會看到這樣的情景,小朋友們因為身高抓不到扶手,他們會互相扶在彼此的書包上。
  • 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的麻煩,就是最大的成功
    同在一所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在畢業三年後,有些人還是個普通職員,僅能養活自己,沒有餘錢往家寄,就更別提買車買房了,而有些人則靠著家裡的關係成功成為公司的一個小主管。光看表面的話,你一定會覺得後者是成功的,畢竟人家好歹也是個小官,而前者是不成功的,因為都畢業三年了還僅能顧自己。
  • 日本小學6年時間,只教孩子一件事:不麻煩別人
    「為別人著想」並不是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是以「不給別人添麻煩」為底線。可以說,日本學校教育的所有活動,都是在教孩子怎樣才能不給別人添麻煩,讓孩子形成體諒別人的能力。日本《教育基本法》中寫了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人格的形成」,體諒能力是形成人格的必要條件。
  • 因為不想給別人添麻煩,日本人上班從來不早到
    而造成這種不給老人讓位的情況,其實是日本人的社會規則造成的,「不給人添麻煩」是日本人的人生第一準則,在小孩子開始學習的時候,他們的首要學習的就是《社會生活教育》,其中的第一章第一節就是:不要給別人帶來不快,不要讓別人擔心,不要讓別人操心等等。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抱歉,給您添麻煩了」。
  • 日本小學生的第一課「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細節中展現秩序
    怎樣用一句話來告訴孩子行為的邊界呢?日本的做法或許是個參考,那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他們設置規則背後最大的邏輯。「不給別人添麻煩」,這句話出現在日本小學生《社會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節,讓別人不快,讓別人擔心,讓別人操心都屬於「給別人添麻煩」的範疇。怎樣才能「不給別人添麻煩」呢?需要孩子們具備——體諒能力,也就是為別人著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