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湖南衛視《少年說》裡有個女孩說自己從小到大一直都很懂事,也不願意給別人添麻煩。讀書住在學校,因為怕父母擔心,幾乎很少主動打電話聯繫他們。她把自己的情緒和任性都隱藏了起來,只為當一個乖孩子,不給別人添麻煩。
但她卻在節目中哭著坦言:自己過得一點都不快樂。她希望自己的弟弟可以做一個勇於向別人索取,也能夠被拒絕的孩子,不要和她一樣,因為怕給其他人添麻煩,而被迫讓自己懂事而不快樂。
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孩子背後藏著委屈
《奇葩說》裡有一期的辯題是: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美德嗎?這個辯題的矛盾存在很大的原因來源於: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從小很多家庭、學校常常灌輸給孩子的思想就是別給別人添麻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但就像羅振宇在《奇葩說》節目中所說的:互添麻煩是社會繁榮至今的基本機制。
人不可能是一座孤島。在很多實際例子中,我們恰恰需要通過麻煩別人來完成一件事,憑個人的能力是無法做好的。因此,逞強很多時候帶給自己的是更大的痛苦。而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講,別給別人添麻煩,會讓他們在一邊懂事中一邊承受著委屈。就像《少年說》裡的女孩一樣,過得一點都不快樂。
武志紅在《巨嬰國》中也提到了"很多人會害怕麻煩別人,但是如果不麻煩,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就無從建立了。"
這不禁讓我想起自己小學時被學姐欺負,但卻不敢告訴大人,因為怕添麻煩;學習上遇到問題,也不敢主動問老師和同學,覺得這樣會給他們帶來麻煩等等。但是,這種不添麻煩卻沒有讓我變得更加獨立自主,反而在行為舉止變得越來懦弱……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覺得別給別人添麻煩是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但是殊不知,善於麻煩別人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功。
善於麻煩別人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功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主動麻煩別人,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恰恰是學會麻煩別人。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劉關張三人去拜訪臥龍崗上的諸葛亮,希望得到這位有臥龍之稱的謀士的幫助。三人三次前去,最終打動了諸葛亮。設想一下,如果劉備當時沒有選擇去尋求諸葛亮的幫助,覺得這是對他的一種麻煩,那麼,沒有了諸葛亮在各種戰事中的運籌帷幄,最終還會有三國鼎立的局面嗎?
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王朝,哪個君主不是善於麻煩別人,在別人的幫助下取得高位的。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先讓一些志願者贏錢。在他們離開實驗室之後,研究人員找回他們說資金困難,希望他們能夠把錢歸還。
在這之後,心理學家要求志願者評估下自己對研究人員的好感度。結果顯示:那些把錢歸還的人產生的好感會比那些保留錢財的人要多。這個現象也被稱之為班傑明·富蘭克林效應。
班傑明·富蘭克林也曾說過:"比起那些受過你幫助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加願意再給你一次幫助。"
這便是為什麼說善於麻煩別人的孩子更能取得成功,不單是主動解決了"我需要"的問題,也在實踐中增加了成功的機會。
除此之外,還會帶來以下優點,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麻煩別人"是本能,家長抑制孩子的本能只會對孩子更加不利
"麻煩別人"是一種本能,因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而生活本就是複雜多樣的,缺少了別人的幫助註定是無法很好生活的。
而面對這種本能,如果我們選擇的是不斷抑制它,尤其對於尚在形成獨立人格的孩童時期,這種抑制帶來的只會是不利於成長。
心理學上把不好意思,也不願意麻煩別人,有事情儘量一個人解決,不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等等,這種心理傾向稱之為聖母型人格特徵。這類人往往性格會發展比較內向,不願意和他人交談,容易出現被動社交的情況,同時也會出現缺乏足夠的親密關係乃至社會支持。
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人若是將自己的本能或想法持續壓抑住,這些壓抑的情緒總會通過其他途徑進行宣洩。所以,具有聖母型人格的人在長期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後,容易把消極的情緒積壓,從而出現負面情緒。
這種負面對於孩子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反而,適當的"麻煩"可以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1. 有助於孩子融入團體
表姐兒子在一次放學回家跟媽媽抱怨,在小組投票選組長的時候,自己被一個平時經常找別人幫忙的同學打敗了,明明自己才是能力更好的那個人,什麼事情都不用麻煩到別人。表姐問他:"那同學們都認識你嗎?"兒子搖頭,"那你都認識他們嗎?"他再次搖頭。
在這個事情中反映的就是麻煩和人際之間的關係,說明了善於麻煩他人有助於幫助孩子融入集體,有助於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
心理學研究也發現,一些並不會對他人造成很大影響的"麻煩",反而會讓對方覺得自己很好相處,並且願意給予積極的回應。反而那些很少麻煩到別人,事事可以親力親為的人則往往因為過於獨立而取得較差的人緣。
2.有助於孩子高情商的鍛鍊
適當的"麻煩"同樣是孩子鍛鍊情商的一種方法。很多孩子在父母"別給別人添麻煩"的指引下會先入為主的認為自己的請求會被拒絕,因而不敢表達自己。相反,麻煩別人得到對方的回應,這一過程有利於孩子的情商得到鍛鍊和提升。
3.有助於孩子學會如何幫助他人
麻煩別人除了可以讓孩子獲得對方的幫助,也同樣讓孩子更加願意對他人伸出援手。而不會因為自己沒有麻煩到別人,而拒絕給別人提供幫助。在對他人提出幫助的同時,孩子也在感受同理心。
給予和獲得是兩個相反但是不可分離的詞。在幫助人的同時讓孩子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孩子學會"麻煩"同樣也學會給予,在給予中學習如何把握麻煩的尺寸。讓孩子明白面對自己感到難為的事情,也不要輕易推卸給別人,從而更好利用"麻煩"。
儘管"麻煩別人"是一種本能,但如何讓孩子邁出正確的一步還需要父母給予幫助。父母無條件給予孩子的愛和支持,恰恰就是孩子"敢於給別人添麻煩"的前提。父母給的安全感,是孩子"麻煩別人"的心理支撐。
《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就是一個典型的讓人心疼的"懂事的孩子"。她不習慣麻煩別人,什麼事情都只靠自己。就連受傷住院,她都沒有向家人和男朋友發出求助,而是自己悄悄找了助理幫忙。受了再多苦水,也自己一個人往肚子裡咽。
是因為她不需要嗎?並不是,而是因為她從小就沒有感受過父母的愛,在成長過程中,她的內心已經豎起了一道防線,不需要別人幫助,別人也走不進來。家長應該成為孩子強大的後盾,給予他們敢於"麻煩別人"的勇氣和支持,讓他們可以真正的懂事而不是辛苦的逞能。
值得家長注意的是,教會孩子善於麻煩別人並不是讓孩子逃避責任,將事情全部強加在他人身上,而是把握"麻煩"的度,適當的麻煩幫助孩子成長,一昧獲得別人的幫助則可能讓孩子迷失。
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因為這是人最基本的素養之一。而學會恰當的麻煩別人也是人生中需要學習的重要能力。所以,家長們請對孩子說"你可以適當麻煩別人"。
我是99分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