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一直是「不給別人添麻煩」,現在流行的說法:不麻煩別人是一種教養。因此我們牢牢記住了這一「準則」,有了孩子之後又傳給了孩子。可是,這種說法真的是完全正確的嗎?
凡事不麻煩別人有幾種情況:
一種是因為獨立自主能力很強,什麼問題都可以依靠自己解決;另一種同樣也是獨立性強,但是因為腦子裡時時記著不能去打擾別人,不要給人增加不必要的負擔,而不得不堅強;還有一種情況不是因為自己多強大,而是因為內心深處的恐懼和膽怯,對別人沒有信心,害怕遭到拒絕和傷害。
人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很難離開別人而獨自生存,人與人之間無論是利益還是情感上的糾葛,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相互糾纏在一起,所謂「剪不斷,理還亂」。
「我不麻煩別人,別人也不要來麻煩我」,這是多少「不愛麻煩別人」的人的交際準則?他們總是想著能自立自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久而久之變成了獨來獨往的獨行俠。他們不知道很多人脈都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麻煩」而建立起來的。
「麻煩」本身就意味著棘手的問題,它與「打擾」不同,我們不能隨便打擾別人,但是一定不能害怕麻煩別人。與別人的關係因「麻煩」而起,通過它情誼會從無到有,沒關係會變成有關係,最終熟悉並成為朋友。
從不給人添麻煩的孩子,讓人心疼
小侄女是個特別聽話的乖乖女,上課規規矩矩,下課按要求玩耍,從來不會搗亂,不給老師製造麻煩。這麼一個乖孩子上大班後卻總是哭鼻子,原因五花八門:排隊的時候被調皮的男孩子插了隊,老師沒有制止;老師上課講的內容沒有學會,不敢問;上課橡皮掉到遠處了,不好意思讓人撿……
表嫂知道孩子的這些行為表現後,聯想起平時自己對女兒嚴厲的管教,以及不要給人添麻煩的理論,才導致孩子的委屈無處發洩,只能以哭的形式來表達。
後來表嫂慢慢轉變了對孩子過於嚴厲的要求,告訴小侄女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碰到解決不了的,就要尋求幫助,不要害怕給老師和同學添麻煩。
孩子只有敢於麻煩別人,才會自由的打開自己去交朋友,勇於麻煩人的孩子,將來在職場上才不會因害怕拒絕而止步不前。
善於麻煩別人,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傑明·富蘭克林就是善於「麻煩」別人的典範,曾經他很想跟一個議員合作,但是這個議員不近人情,又很難接近。他想方設法打聽到這個議員有一本珍品絕版書,於是他找機會向議員借書,對方很高興有人跟他有同樣的喜好,很高興地把書借給了他。借書後沒有多久,富蘭克林就有了收穫,再次見面時議員主動跟他進行溝通,因為他們有了共同的話題。而後來的合作也就順理成章地實現了。
富蘭克林先生總結道:曾經幫過你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次幫你。換句話說,如果你想讓某個人重視你,那就請他幫個忙!
所以不要總教育孩子不給人添麻煩,這很有可能阻礙他將來在職場上的發展道路。
恰當的麻煩別人,是高情商的體現
被需要是人類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
如果一個人是「十項全能」,就意味著不需要別人的幫助,那麼身邊的朋友很難從他身上獲得被需要和存在感,時間久了關係就淡了。
著名主持人謝娜在娛樂圈裡出了名的朋友多,在一次節目上她說:我經常會麻煩朋友們,比如孩子的紙尿褲、潤膚霜哪個品牌好,不同階段添加什麼輔食,都會跟有孩子的朋友進行交流,讓她們推薦和傳授經驗。
朋友們不僅沒有因為被麻煩而有不滿,反而都熱情地傳授經驗,還會在給自己孩子添置物品的時候順便幫她帶一份,她和朋友們的關係也因為經常麻煩而變得更加親密。
【包麻麻總結】
再好的關係,不常聯繫也會變得疏遠,經常麻煩身邊的人,親密的關係會更加穩固。所以,告訴孩子們,解決不了的事情,多多尋求幫助,要勇於給別人添麻煩。同時,你既要麻煩別人,又要接受別人的麻煩,這樣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寬。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