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說,不說,最高明的處事方式就是不說,且美其名曰「沉默是金」。我想這是對人,又特別是對青少年的最大誤導!
不說主要分兩種情況,一是沒有出息的人不說,二是不說沒有出息的人。
父母不說子女,老師不說學生,領導不說下屬,人不說道德,國家不說法律,人還是人嗎?國家還是國家嗎?文化會傳承嗎?人會進步,國家會發展,社會會前進嗎?
所以,不說是對人的最大誤導!
學生讀書,本質上就是聽他人說,不認真努力地聽他(她)人說,學習有效果嗎?其實,一個正常的人總是要讀書的,誰能生而知之?所人,人之為人,就是聽他(她)人說。
今天就說說勤學之必要和必須。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人是要用夢想和勇氣去創造,用信念和膽識去證明。有人說,若你不勤奮,那就凌晨三點去看看馬路上的行人,萊市上的人們!
其實,社會競爭愈演愈烈,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你稍加留意,就會發現:馬路上的車和行人,白天黑夜就沒停過的!
男兒不展風雲志,空負天生八尺軀。古人馮夢龍如此說!現代社會,身為女兒身的又何嘗不有風雲志?至少自食其力才少些生活煩惱和婚姻的困擾吧。
要如此,就須勤奮學習增長自己的才幹。從小的方面說,就是不為生活所困,為有一個較快樂幸福的人生而勤學;從大的方面說,就是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這也是古人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勤學如春之苗,不見其增已有所長;綴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已有所虧。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架,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古人如此說,就可見一斑勤學之重要了。
外國人又如何看待勤學的呢?
笛卡爾說: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
門捷列夫說:沒有加倍的勤奮,就沒有才能,也沒有天才。
泰勒說:懶惰等於活埋一個人。
是的!春天不播種,夏天就不會生長,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嘗。
既然勤學如此重要,可為什麼還是有人不願學,更談不上勤學呢?
是生活條件好了嗎?還是就算自己努力再努力也趕不上人家而妄自菲薄呢?
我們可不敢妄加推斷。
人生是一面鏡子。鏡子既照他人又照自己,一個正常的人總要到鏡子裡去既看看別人,又要看看自己。
古人有穿壁引光,懸梁刺股,今人有能人富豪之傳奇,引人入勝。
如果只羨慕鮮花的美,掌聲的響,可不去想人家長流的汗,勤奮的苦!我想,人家的傳奇終究還是人家的傳奇,與你無關!
人因學習而改變,行動而成功。
人與人的差距是存在的。不是有人說嗎?高貴並不是戰勝他人,而是戰勝自己,優於過去的自己。
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不成宿疾。
《扁鵲見蔡桓公》裡說:疾在腠裡,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謂,無奈何也。
所以,一個有出息的人,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發現不足要及時彌補,若不如此,再好的機遇到來時,也會與你擦肩而過!
我常說,懶動無為。
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以至於飢餓。它使你遠離人世和友情,使你的心胸日漸狹窄,以至越來越懷疑人生。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還是用來玩耍的,我想這就是人生觀了。
現在關鍵的問題是學習怎麼選擇名師?如果能的話。
其實,世人也常認識到這個問題。有人說世人更相信「有名之庸醫」,而不信任「無名之名醫」!
這看起來難免矛盾之嫌,但確有此情況。在下認為,很可能是有些人不宣傳「無名之名醫」,故而無名;而一些庸醫由於大力的宣傳,世人誤以為名醫,於是就成了「有名之庸醫」。不然,世人常說某些「磚家」連常識都沒有!
馬克思曾說:奮鬥將來,樂以忘憂!
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願你勤奮好學,不負芳華,把控現在才能更好地把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