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人們需要通過學習保證自己的競爭力,所以每個國家的教育水平都不斷提高,義務教育的戰線也越拉越長。
在中國現在的年輕人,有20幾年的時間都在不斷地接受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認字和算術,而後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中間還夾雜著各式各樣的興趣補習班,這些學習賦予人各種技能。
從學校出來之後,就是進入社會工作,大部分人就脫離了系統的學習,一直到老可能都不會再選擇坐在課堂中。
其實這是非常錯誤的,人一定趁著年輕多累積,雖然已經從學校畢業,可以不坐在課堂中,但心裡要有「學習」的概念。
職場的規律是——上層階級不會對一個年輕人委以重任,論資排輩是有科學道理的。現在的年輕人各方面經驗淺,沒有能力,心智也不成熟,需要慢慢熬出厚度,到將來的時候才可以任用。
積累厚度的過程需要不斷學習, 現在出了校門絕不是學習的終結點,相反學習才真正開始,應該馬不停蹄地開始第二輪學習,以免將來機會來的時候握不住。
勤學難一時。學習的過程肯定是艱苦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比如業餘充電,學習「可持續的技能」,多門技藝多條路,方便以後換職業或者創業
即使只在行業內精修,要學的東西也很多。這麼一來,休息和玩樂的時間就少了,一些年輕人會覺得不甘心——
青春正好,應該是玩樂的大好時機,為什麼要浪費那麼多時間在學習上?工作做得差不多,能掙一份薪水不就好了嗎?
不學苦一世。
寒號鳥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天氣暖和的時候忙著玩樂不做窩,天一冷就來不及做窩了,下場只能是凍死。
年輕的時候不懂得規劃時間,也不肯犧牲玩樂,分不出、不願分出時間和精力學習,年紀越大只會越辛苦。
這個世界為什麼有人很辛勞只能維持溫飽,為什麼有人動動手指就能掙大錢,因為他們創造的社會價值不同。
一個人能創造的價值,決定了這個人本身的價值,一個人能創造多少價值,來自於他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那些看起來輕鬆卻成功的人,之前必定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才掌握了能創造價值的資本。
我想起來我的高中老師說的一句話:
人生其實很公平,你看你們有的人忙著玩,有的人忙著學,現在多玩一點的人以後就少玩一點,現在多學一點的人以後就多玩一點,輕鬆快樂和緊張艱苦是相互轉換的,看你們怎麼選擇,怎麼安排時間來玩來學。
要在職場中學習,除了犧牲「玩樂」,有時候還必須犧牲一些「面子」。人的天性似乎都是「好為人師」,而不是「不恥下問」,特別是走出校門後,身邊人在一個層面上身份是平等的——
社會人,沒有了「老師」這個標籤,於是很多年輕人心態上轉換不過來,急於擺脫十幾年的學生身份,又領悟不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無法低頭向別人學習。
現在是一個奇妙的年紀,什麼東西都懂了一點,懂的又不是很多,造成了自以為是,就算是面對領導前輩,內心都可能不屑——哼,他有什麼了不起,草包一個。
更別說向一個貌不驚人的同事請教,覺得沒面子,覺得吃虧——憑什麼要我低聲下氣地在他面前當學生。
認為在別人面前以學生的姿態出現就是吃了虧,卻完全不思量自己有多麼淺薄,還有多少東西需要學。
每個人都要值得學習的地方,人應該從不同的人身上學到自己缺失的東西,古有「一字之師」。
社會就是一個大課堂,每個人都在老師和學生的身份之間轉換,即使是功成名就的大企業家,也可能要向一個小秘書學習如何使用微自媒體平臺自我宣傳。
誠然他可以找人全盤代理這份工作,但掌握這門技能,才能保證有需要展示的時候不至於抓瞎,這是一種吃虧嗎?
想必年紀漸長的企業家向秘書學習如何使用微博的時候,也是滿臉笨拙的神情,可是他由此提升了自己,證明了自己還沒有落後於時代,這種不斷求進步的精神,也許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放低心態不代表低人一等,不要覺得吃虧,謙虛好學反而能贏得旁人的尊重。現在就應該把心態放低,靜心學習,踏實工作,過去的知識和人生經驗大部分都是學術性的,不能完全適應職場乃至整個社會,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實驗。
再加上從別人身上發現、學習經驗,反覆論證,不斷總結,累積出適合自己又適合這個社會的一套「方法」。
歌德說過:人不是生來擁有一切的,而是從學習中得到一切來就就自己。
職場中拼的不僅是專業工作能力,還有學習的能力,精於學習的人在現在的時候也許一無是處,但他在將來的時候絕對會擁有超強的競爭力。
會學習的人才能在職場中獲得可持續發展,所以請在現在的時候擺正心態,保持無處不學、無時不學的狀態。
在業餘的培訓、細小的工作任務中學習,從對手身上學習,諸如此類的學習也許要犧牲一些「虛浮」的東西,但「虛浮」只能是虛浮,人要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學到了才是自己的,去偽存真,讓人生邁上一個又一個臺階。
總而言之,勤學難一時,不學苦一世,30歲以前一定要儲備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其實,真正的學習反而是從走出校門開始的,而且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作者:千面略懂居士
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佛學文化。
所有作品均系千面略懂居士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承諾絕不用於商業用途,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