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吃飯時大多遵守3個「規矩」,教養騙不了人

2020-08-19 雅雅媽媽說育兒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民間有一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有經驗的人通過觀察孩子小時候的一些習慣,就可以看出孩子長大後是否有出息。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吃飯時都懂得3個&34;,教養騙不了人

常言道&34;,吃飯是每天都要做的事,但吃飯也要有吃飯的規矩。忍飢挨餓的年代已經過去,在追求吃好喝好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用餐禮儀,這不僅體現一個人的教養,更體現對他人的尊重。

有的家長會從小教給孩子一些用餐禮儀,而有的家長則任憑孩子&34;,孩子吃飯總是狼吞虎咽,完全不顧他人感受,惹得同桌的人紛紛側目。

曾大媽前段時間帶10歲的孫子去參加宴席,就遭到了大家的嫌棄。

與曾大媽同桌的人有老有小,按理來說等菜上全了才能開始動筷子,可10歲的孫子一看到肘子上桌便自顧自的吃了起來。曾大媽還在一旁笑道:&34;。同桌的人心生不悅卻不也不好說什麼,以免落下不懂得尊老愛幼的口舌。

等到宴席開始,大家才一起動筷子,可當看到曾大媽和孫子的舉動,大家卻失去了胃口。在用餐期間,曾大媽把好吃的菜都挪到孫子面前,孫子也毫不客氣。

10歲的孫子在餐桌上遊刃有餘,不停地用滿是口水的筷子扒拉盤子裡的菜品,邊吃還邊吧唧嘴。看著孩子這副吃相,一行人頓時沒了胃口,只好幹喝著飲料。

等到曾大媽帶孫子去上廁所後,大家才忍不住吐槽&34;&34;&34;。



分析

相信在飯桌上碰上曾大媽和孫子這樣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恨得牙痒痒的,這樣的人自私不說,還一點不懂用餐禮儀。別說繼續吃下去了,胃口都倒盡了。更令人氣憤的是,他們還覺得自己這麼做沒有什麼問題,一旦提醒還有可能懟回來。

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吃飯時都懂得3個&34;

1.讓長輩先吃

對於在飯桌上讓長輩先動筷子這個問題,很多家長也許不介意,認為孩子餓了讓孩子先吃沒有問題,可是在外面,別人不一定會這麼慣著孩子。孩子以後走上社會難免會有各種應酬,小時候不等長輩先動筷子,長大就有可能不等領導先動筷子,這樣的人是不受領導待見的,在職場裡會比較艱難。

2.不隨意扒菜

隨意扒菜是一個極其沒有教養的行為,特別是筷子上如果沾有口水,有可能把一些傳染病傳給別人。有的人因為特別喜歡吃一種菜,就拿著筷子在菜裡扒拉,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這樣的人常常是不受待見的,甚至連朋友都交不到,更別說以後闖出一番事業了。

3.不吧唧嘴

本來吃飯是一件開心的事,如果旁邊有一個人不停地吧唧嘴,時不時還往地上吐一口痰,真的很影響心情,再美味的菜也沒有心情吃下去了。這樣的人也是自私自利的,只管自己痛快,而不顧他人感受。懂得這一點的孩子,不會吧唧嘴,所以跟他一起用餐的人不會覺得難受。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會遵守吃飯的&34;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第一種就遭人嫌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這「3種表現」,第一種就遭人嫌記得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吃喜宴,我們去得比較遲,就隨便找了個桌坐下,那一桌有三個小孩,在吃飯的時候,其中兩個小孩吃著吃著就吵起來了,原因可能是在搶好吃的菜,剛剛開始只是口頭上吵一下,我們都不太在意。
  • 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難有出息,第一種就被人嫌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有出息,因此會採用各種途徑來測試自己孩子未來會不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通常父母們都從孩子的行為舉止、對事態度、處事表現等地方來觀察孩子,但是有一個地方卻總被忽視,那就是孩子吃飯時的表現,吃飯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做的事情,父母們根本聯想不到把吃飯作為觀察孩子能否有出息的一個考察點
  •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中國人很講究餐桌禮儀,家長們也會教育自己孩子吃飯的規矩,畢竟一個有家教的孩子從他的行為舉止就可以看出,尤其是用餐時的行為舉止有一次,奶奶帶著明明去村裡吃喜宴,明明的吃相讓很多在場的人都嫌棄,一開始明明就自顧自地大快朵頤,接著,他居然和一個小男孩因為爭搶一個雞腿吵架,兩個人絲毫不讓對方。不料接下來明明往雞腿上吐了吐口水,得意地說:「現在雞腿上門有我的口水,就是我的」。奶奶看後居然說:「都是孩子們鬥氣,沒關係大家繼續吃。」
  • 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父母卻不以為然
    與素質高的人進餐是一種享受,可餐桌上出現了某些不雅行為便使人大倒胃口,在很多家長眼中,孩子在餐桌上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只是不懂事的表現,並不重視,甚至希望得到旁人的諒解,使孩子更加無度放縱。小孩看似習以為常的舉動,一場聚餐無禮的行為,讓眾人看清了小吳背後無規矩的家庭教養方式,一日三餐看似日常,卻是個人素養的體現時刻,無法遵守餐桌禮儀,日後更難在其餘方面有規有矩,久而久之,這種孩子難以出息。
  • 長大後沒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3大表現」
    一個人的修養如何,體現的是他的家教家風,而家教好的人,他們的修養一般都不會差,特別是在餐桌上的禮儀修養。餐桌禮儀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娃,長大後多半沒出息【吃飯的時候敲碗敲筷】有一些孩子覺得很好玩,在吃飯的時候,會習慣的拿筷子去敲碗。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一般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注意
    孩子從小的行為就能看出一個孩子的教養和素質。特別是在餐桌上,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數值水平。老一輩人常說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話足可以說明一個人吃飯的表現有多重要,尤其是吃飯時有許多禮儀,我們都更加需要尊重,不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能讓孩子無所顧忌,吃飯完全可以看出一個孩子的教養深淺,所以家長平時一定要注重孩子的餐桌禮儀。
  •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家長們別不在意
    一個人的修養如何,不需要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去表現,往往主需要一些細節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教養,比如餐桌上,特別是在禮儀之邦的中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往往就能體現出他的家教如何。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孩子,吃飯的時候多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注意了
  • 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格外討人嫌,長大後也難有出息
    那張桌子的三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吃著吃著就吵了起來,原因是相互搶好吃的,出現了摩擦。一開始拍攝者沒當一回事,拍攝的焦點還關注在婚慶舞臺上的節目表演上。但是等到又上新菜的時候,一個孩子突然站起來朝著盤子上吐了一口口水,吐完之後看到別人都盯著他,還特別自豪地說:「你們別想吃,這些菜都是我的。」
  • 遭人嫌棄的孩子,吃飯時通常有三種表現,長大後多半自私自利
    俗話說由小看大,一個孩子的品行如何,從他小時候,從他上桌吃飯的時候就能夠看出來,中國是禮儀之邦,飯桌上的諸多規矩和禮儀,自古就有,這是老祖先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在我們現代家庭,雖然不需要過於注重這方面的禮儀,但是最起碼的規矩還是要有的。懂不懂規矩,有沒有禮貌,這將從側面反映出,一個人的家庭教養。
  • 李玫瑾:「沒教養」的孩子,這3個吃飯時的習慣,要及時糾正
    一個孩子有沒有教養,我們從細節就能看出來,比如:孩子說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公共場合不吵不鬧、吃飯飯能主動的收拾桌子等等?請問,這樣的孩子誰不喜歡呢?孩子可能吃眼前的小虧,但從他人生來說,有教養的孩子會走得更遠。我們要想知道孩子有沒有出息,從一頓飯上就能看出來,雖然吃飯是我們最常做的,但其中也蘊含了很多的禮儀教養。
  • 吃飯時「不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看看你家娃有嗎?
    吃飯時「不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看看那你家娃有嗎?什麼是「不懂事」呢?就是出現以下幾種行為時,我們通常稱為不懂事:霸佔著自己喜歡吃的菜這是餐桌上最常見的事,很多孩子遇到自己喜歡吃的菜時,直接把菜碟端到自己跟前,不允許別人夾。
  • 吃飯時有「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第一種就討人嫌
    ,包括朋友5歲的女兒,真真是非常乖巧可愛,雖然他們家只有一個女兒,也是寵著愛著,但是該教育給孩子的一點都沒少,孩子表現得很有教養,特別是在餐桌上。當自己夾不到時才和媽媽說想吃哪個菜,也不像一些小朋友那樣,吃飯弄出很大的聲響,就是輕輕的,沒有什麼聲音,等她吃飽了,放下筷子很有禮貌的說自己吃飽了,大家慢慢吃。
  • 若吃飯時娃有3種表現,那麼長大後「難有出息」,看看你家有沒有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要體現一個人的教養有很多的方式,最簡單的就是跟他吃一頓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餐桌禮儀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吃飯時的表現更體現著一個人的教養和層次,也就是為什麼在小的時候,父母總是要求我們吃飯的時候要守規矩。
  • 吃飯時有以下表現的孩子,小時候遭人嫌棄,長大後也多半沒出息
    從吃飯,能看出一個人的層次和教養,這句話你們認同嗎?前幾天和同事一起吃飯,因為當時是周末,孩子也在家,所以她就把孩子也帶來了。因為人也不少,所以點的菜也比較多,足夠大家吃。讓人沒想到的是,菜一上來,她就把菜放到她孩子跟前。她家孩子因為年齡小,筷子也使不好,所以到最後,就成了用手抓。同事不好意思地說:不好意思哈,孩子年齡小。可雖然說著不好意思,卻沒有一點要制止孩子行為的意思。
  • 沒教養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個舉動,家長要儘快幫孩子改正
    孩子在小的時候如果沒有教養,而且家長還不引導孩子改正,等孩子長大了之後,會形成不好的性格,也會養成一些不良習慣,而且很難改掉。孩子有沒有教養,通過一些小事就能夠看得出來,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孩子的一些舉動可以充分體現出他到底有沒有教養。
  • 若吃飯時娃有3種表現,那麼長大後「難有出息」,第一種心生反感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要體現一個人的教養有很多的方式,最簡單的就是跟他吃一頓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餐桌禮儀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吃飯時的表現更體現著一個人的教養和層次,也就是為什麼在小的時候,父母總是要求我們吃飯的時候要守規矩。
  • 當寶寶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很難有出息,家長要及時引導
    文/甜心奶爸孩子的教育是父母從小就關注的問題,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讓孩子長大能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這就是父母最欣慰的事情。媽媽帶孩子參加宴席,卻引起眾人反感之前和一個親戚去參加喜宴,當時因為這個親戚帶孩子的原因,所以整個行程都是比較慢的,我們到場的時候,基本上人都已經到齊了,我們一行人就隨便找了個座位坐了下來,當時這一桌有3個孩子,彼此相處的還是比較和諧的
  • 幾歲的孩子需要立家規?越早立下這3條家規,孩子長大越有出息
    1歲10個多月的兒子,最近在吃飯的時候,不再像之前那麼乖乖地坐在BB餐椅上,會解掉餐椅上的安全帶,站在椅子上,趴在桌上抓飯菜,拿筷子或勺子戳,甚至是敲盤子,弄得一片狼藉……娃爸認為2歲左右是娃自我意識敏感期,喜歡在餐桌上「搗亂」是在探索學習,想自己吃飯,總是任由他「發揮」。
  • 李玫瑾: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會有這3種行為,要及時糾正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是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她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全部認知來自於後天的教育與培養。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填上什麼顏色,孩子就是什麼樣子,孩子的性格,教養,情商等都源於父母的後天培養與教育。
  • 吃飯時有這3個「壞習慣」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要及時糾正
    其實一個人的餐桌習慣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所以說,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一定要從小養成好的餐桌習慣,否則長大了,想改掉都難。3個「壞習慣」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要及時糾正!,認為孩子吃獨食是好事,這樣的孩子不吃虧,也是聰明的表現,當孩子和別人一起吃東西,有吃獨食的情況時,家長並不會去阻止,而是顯得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