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是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她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全部認知來自於後天的教育與培養。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父母填上什麼顏色,孩子就是什麼樣子,孩子的性格,教養,情商等都源於父母的後天培養與教育。
中國是禮儀之邦,並且對餐食非常尊重,「小年拜灶王爺」的習俗就證實了這一點。「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詩句也表明了我們對食物以及農民辛勤勞作的尊重。
李玫瑾直言: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行為,家長要及時糾正
1.吃飯時大聲喧譁,亂跑亂動
現在家庭衣食無憂,並且只有一個寶寶,很多小朋友吃飯,都是大人端著飯碗追著餵飯。這樣的習慣非常不好。
我覺得現在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規矩會更好,但是大家盲目的崇尚西方的「快樂教育,自由教育」,把快樂與自由理解為放任自流,摒棄了我們傳統的餐桌禮儀,這樣就培養出來一個沒有規矩的孩子。
在飯店吃飯,總是害怕碰見小朋友,因為「熊孩子」真的招人煩。曾一度碰見過兩桌有孩子的,一個老實的吃飯,一個來回折騰,家教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食不言寢不語」是我們吃飯的基本禮儀。雖然現在社會開放程度高,包容性強,但是規矩還是不能少,一個沒規沒矩的孩子不會受人歡迎。
2.吃獨食
我們每個家庭都有個習慣,好吃的東西都留給孩子吃,大人一點不懂,這樣久而久之,孩子非但不感恩大家的照顧,反而養成了吃獨食的習慣。
愛吃的東西都放到自己碗裡,不讓別人吃。這樣的孩子吃獨食只是表象,生活上也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
3.人沒到齊,長輩沒動就先動筷子
這一點非常重要,不光是餐桌禮儀,還表示了孩子沒有禮貌,不尊重長輩,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這一點看似小朋友,長大就好了,但事實上是縱容了孩子沒規矩,不自控,不克制,心理只在乎自己的壞習慣。
還有吃飯會在盤子中亂翻菜的,把筷子插在碗中間的,吧唧嘴的,掉飯粒的都是餐桌禮儀匱乏的主要表現。而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說明孩子的情商低,社會化關鍵能力差,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欠缺。
如何提升孩子的情商與關鍵社會能力
社會關鍵能力是心理學上的專業詞彙,在《0-12歲兒童社會性發展》是這樣定義的:社會能力主要是指兒童為了實現目標,並能與人溝通具備的技能和知識。
李玫瑾教授說:「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6歲之前不管,12歲之後青春期就管不了了」。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有著「情商之父」稱號的丹尼爾·戈爾曼表示:「情商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一個人的成才,20%取決於智商、80%取決於情商。」
3-6歲也被稱為「潮溼的水泥期」,意思是孩子性格可塑性非常強,所以孩子要儘早培養情商以及社會關鍵能力。
關鍵社會能力包括:情緒管理能力,自律能力,親社會行為能力,積極主動性,自尊心,人際交往能力等。
我們從3歲進入幼兒園,便開始了人生的集體生活,並且集體貫穿我們的一生,所以,高情商,好人緣,社會化能力對我們的影響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