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2020-09-05 小鴻兒媽媽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中國人很講究餐桌禮儀,家長們也會教育自己孩子吃飯的規矩,畢竟一個有家教的孩子從他的行為舉止就可以看出,尤其是用餐時的行為舉止,有些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習慣了一直被溺愛,於是在生活中表現出一系列不禮貌的行為。

案例

明明(化名)今年6歲了,他從小是被爺爺奶奶帶大的,由於這個孫子是三代單傳,因此老人就怕孩子不開心,所以對明明幾乎是有求必應。

尤其是吃飯的時候,奶奶經常給明明做他愛吃的飯菜,並且等到明明吃完飯後,再把剩下的殘羹剩飯解決掉,就這樣日復一日地下去,明明吃飯的時候越來越沒樣子,有時候甚至不讓點肉。

有一次,奶奶帶著明明去村裡吃喜宴,明明的吃相讓很多在場的人都嫌棄,一開始明明就自顧自地大快朵頤,接著,他居然和一個小男孩因為爭搶一個雞腿吵架,兩個人絲毫不讓對方。

不料接下來明明往雞腿上吐了吐口水,得意地說:「現在雞腿上門有我的口水,就是我的」。奶奶看後居然說:「都是孩子們鬥氣,沒關係大家繼續吃。」

像明明這樣的小孩如果不好好教育,長大後很難有出息,另外,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看看你家孩子中了沒。

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長大很難有出息

1、敲碗筷

有些孩子出於習慣性的動作,認為敲碗筷是很好玩的事情,於是每當吃飯就拿著碗和筷子敲起來,殊不知,在傳統的中國古代社會,敲碗筷這種動作只有乞丐才會做。

另外,在一家人都安安靜靜吃飯的時候,孩子在一邊敲碗筷好呢影響用餐氛圍,家裡有客人的也不合適,這種不禮貌的行為常常讓人覺得煩。

2、吃獨食

有些孩子被家長溺愛就變得很自私,這種孩子無論在哪種場合吃飯,看見自己喜歡的菜會全部夾到自己碗裡,半點都不留給別人,吃相不是一般的難看。

尤其是當家長帶著孩子與親戚朋友吃飯時,孩子的這種行為不但讓人覺得沒禮貌,還會給人感覺孩子很霸道,家長也沒教好,因此家長要及時糾正孩子吃獨食的習慣。

3、挑三揀四

其實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出現過在餐桌上挑三揀四的習慣,拿著筷子在菜裡面挑來揀去,一番操作後,菜裡面全部都是一個人的口水,別人看後也不想再碰那盆菜了,這樣的行為讓人覺得很沒教養。

因此家長如果存在這方面的用餐習慣就要改進,才能以身作則影響孩子,另外,一旦發現孩子有這種不良的用餐習慣,家長也要及時阻止。

結語

孩子小時候就是一株小樹苗,隨著小樹苗漸漸生長,這個過程中父母在施肥澆水的同時,也要修剪樹枝和樹葉,才能避免樹長歪或者長斜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孩子的行為舉止能夠反映他的家教怎樣,一個行為舉止得體的孩子在人際關係中更受歡迎,然而一個自私蠻橫的孩子是很難交到真心的朋友,也不利於他以後的學習和工作。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是否也存在這樣的表現?關於這個話題留言參與我們的討論。



(本文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小鴻兒媽媽,是一名2歲寶寶的媽媽,也是一名高級育嬰師。

有關更多的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更多的人,別忘了點讚 + 轉發

相關焦點

  •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第一種就遭人嫌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這「3種表現」,第一種就遭人嫌餐桌禮儀真的很重要,和有有禮儀有修養的人一起吃飯是一件讓人開心愉快的事情,而假如碰到一些沒有修養的人,那一餐真的是難以下咽。這樣的行為,看似在吵架,其實就是要吃獨食的表現,說明他們在家吃飯的時候就是這樣沒有規矩的,而連餐桌規矩都沒有,就別指望他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是有規矩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不可能會有出息的,因為這樣的人別人一看就討厭,更不用說和他結交。
  • 當寶寶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很難有出息,家長要及時引導
    看著這個場景估計在場的人都會有一樣的想法,那就是這個孩子太沒有家教了。但是這個孩子的媽媽就在旁邊維護:「還是小孩子,大家不要介意,繼續吃哈。」但是周圍的人卻是沒有吃飯的欲望了,其實很多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現象,但是家長卻是不以為意,殊不知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很難有出息。
  •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常有這3種表現,不及早糾正就晚了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常有這3種表現,不及早糾正就晚了王女士的兒子今年5歲了,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吃飯的時候最讓人頭疼。孩子看到自己的小把戲沒有得逞便大哭了起來,王女士心疼孩子,可丈夫卻說了,不能一味地慣著孩子,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難有出息,父母要及早糾正而不是由著孩子胡鬧。
  • 李玫瑾:孩子吃飯時的這4種表現,應及時糾正,不然將來難有出息
    這樣的孩子,就算長大了,往往也都很難有出息。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吃飯時,如果有這3種表現的話,家長要及時糾正才行。不然的話,孩子長大以後是很難有大出息的。4種表現,應及時糾正,不然長大後難有出息1.
  • 吃飯時有這3個「壞習慣」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要及時糾正
    其實一個人的餐桌習慣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所以說,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一定要從小養成好的餐桌習慣,否則長大了,想改掉都難。這個孩子吃飯時,在餐桌上的表現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大家都不好意思說而已,但家長應該要及時糾正才對,可她竟然渾然不知,有些太無知了,這麼做會讓孩子越來越沒出息。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都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我國有句老話說得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也就是說孩子的每一個壞毛病都不是突然出現,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和醞釀,最後形成的,因此家長只有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他們長大後才會更有出息。而她曾在一次講座中,特意提到過孩子的餐桌禮儀,並表示: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 餐桌禮儀預示著娃長大後是否有出息,吃飯有這3種表現,要糾正
    父母常常教育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如果你要想知道這個人是否有教養,那麼跟他吃一頓飯就知道了。吃飯時的表現代表著一個人的教養是很有道理,餐桌禮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這3種表現,讓人煩,特別是第一種。
  • 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難有出息,第一種就被人嫌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有出息,因此會採用各種途徑來測試自己孩子未來會不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通常父母們都從孩子的行為舉止、對事態度、處事表現等地方來觀察孩子,但是有一個地方卻總被忽視,那就是孩子吃飯時的表現,吃飯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做的事情,父母們根本聯想不到把吃飯作為觀察孩子能否有出息的一個考察點
  • 長大後沒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3大表現」
    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娃,長大後多半沒出息【吃飯的時候敲碗敲筷】有一些孩子覺得很好玩,在吃飯的時候,會習慣的拿筷子去敲碗。在傳統的認知中,只有乞丐才會這樣敲碗以乞討食物。所以一般家裡人不會讓孩子這樣敲碗的。
  • 若吃飯時娃有3種表現,那麼長大後「難有出息」,第一種心生反感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要體現一個人的教養有很多的方式,最簡單的就是跟他吃一頓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餐桌禮儀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吃飯時的表現更體現著一個人的教養和層次,也就是為什麼在小的時候,父母總是要求我們吃飯的時候要守規矩。
  •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家長們別不在意
    一個人的修養如何,不需要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去表現,往往主需要一些細節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教養,比如餐桌上,特別是在禮儀之邦的中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往往就能體現出他的家教如何。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孩子,吃飯的時候多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注意了
  • 若吃飯時娃有3種表現,那麼長大後「難有出息」,看看你家有沒有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要體現一個人的教養有很多的方式,最簡單的就是跟他吃一頓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餐桌禮儀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吃飯時的表現更體現著一個人的教養和層次,也就是為什麼在小的時候,父母總是要求我們吃飯的時候要守規矩。
  • 李玫瑾教授: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沒出息,要及時糾正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說過,如果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有這幾種表現,長大後就沒有多大出息,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指導孩子走向正途。李玫瑾教授說的是吃飯時哪幾種表現呢長此以往孩子會變得不願意和別人分享任何事情,因為他已經成為了一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所有事情只願意自己享受,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家長們在發現的時候就應該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我們已經知道了李玫瑾教授所說的這幾種表現,那麼應該如何端正孩子的態度沒,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又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 孩子吃飯如果有「這3種表現」,長大多半沒出息,家長要及時糾正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就不管不顧,孩子吃飯的行為和表現,你就能看出這個人的教養。,被奶奶說哭小麗不常和外婆在一起,也沒有經常見面,但小麗有時候去外婆家去吃飯,有一次,小麗一家人都去外婆家吃完飯,在飯桌上就出現了不好的事情,孩子不好好吃飯,還將筷子插在飯碗中。
  • 李玫瑾坦言: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及時糾正
    李玫瑾:孩子吃飯時的這3種表現,說明情商低,家長要及時糾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很多&34;,就算吃飯的時候也不能有一刻老實,總是大吵大鬧、到處亂跑,一點規矩都沒有,這些正是因為家長在平日裡的教育方式不當導致的。
  • 李玫瑾:長大後沒出息的娃,吃飯時多數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特別是孩子,從他們在餐桌上的表現,其實家長就能夠窺見孩子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聽起來似乎有些故弄玄虛,但事實確實如此。 我國非常有名的青少年犯罪專家李玫瑾教授發現犯罪心理和他們原生家庭有著很大的關係,所以最近幾年也開始在育兒領域有所建樹。
  • 李玫瑾:長大後沒出息的娃,吃飯時多數有這3種表現,要及時糾正
    吃飯是我們每天都會經歷的事情,雖然看似是一種很平常的行為,但是在吃飯的過程中卻能折射一個人的修養與品質。 特別是孩子,從他們在餐桌上的表現,其實家長就能夠窺見孩子以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聽起來似乎有些故弄玄虛,但事實確實如此。
  • 長大後前景不好的孩子,吃飯時常有三種表現,家長發現應及時糾正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通常有三種表現,家長發現應及時糾正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孩子如果從小吃飯的時候就有不好的習慣,這種孩子多數都是被家長慣壞,當他們長大後大多都會成為令人討厭,反感的對象。
  • 飯桌上有這些表現的孩子,將來很難有出息,家長要及時糾正才行
    結束後,還有兩個同學小聲的交流:「這孩子吃飯這麼自私,也不懂禮貌,真的很討厭,長大後很難有出息。」其實在我看來,也是很支持那位同學的看法,在飯桌上有如此表現得孩子,確實是難有出息的。有教養的孩子就算再喜歡,但也不會只盯著自己喜歡的食物吃,而不顧他人。但有些孩子,要是看見了自己喜歡的,就不會管別人吃不吃,反正只要自己吃到了就可以,別人吃不到與自己有什麼關係?這樣的孩子處處透著自私,家長不及時糾正,孩子長大後人際關係會很差,事業也別想有大進展。
  • 孩子吃飯時有3種表現,父母一定要及時糾正,不然將來多半被嫌棄
    其實孩子可能並不懂他這種行為代表什麼,但是作為家長來說教育一定是不到位的;這樣的孩子如果不能得到糾正,長大後一定會很自私,將來某一天也會和今天一樣被人嫌棄。所以,當父母發現孩子在吃飯時有不良的表現時,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否則孩子將來一定會被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