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難有出息,第一種就被人嫌

2020-10-26 藍先生育兒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有出息,因此會採用各種途徑來測試自己孩子未來會不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通常父母們都從孩子的行為舉止對事態度處事表現等地方來觀察孩子,但是有一個地方卻總被忽視,那就是孩子吃飯時的表現,吃飯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做的事情,父母們根本聯想不到把吃飯作為觀察孩子能否有出息的一個考察點。



老話常說"吃有吃相,坐有坐相。"很久以前我們在餐桌上都奉行著很多規矩,例如餐桌上長輩先動筷子,孩子才能開始吃、家裡來客人,小孩子不上桌等,這些規矩有不好的也有值得我們繼續遵守的,但是如今這些習俗與規矩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被認定為"陋習"。很多大人們都開始不遵守了,更何況小孩子呢?所以孩子們在餐桌上越來越隨心所欲了。



但是在育兒專家李玫瑾老師眼裡,吃飯這件事會直觀地展現出一個孩子的性格特徵、日常習慣、未來的成就,她曾經說過:"孩子如果飯桌上有這3種表現,那麼孩子以後很難有出息"。我國是一個非常注重禮儀的國家,餐桌就是我們互相溝通感情的一個重要場所,我們應該注重孩子的餐桌教育,悉心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



李玫瑾老師所列舉的三種表現:

1、 吃飯時過分活泛

很多寶寶因為家長的溺愛,總是喜歡在人多的場合表現自己,非常的活泛,具體行為就是在餐桌和凳子之間來回跑跳,或者總是發出奇怪的聲音,打擾家人們的進食。很多時候我們去外面的餐館吃飯的時候,總會遇到領著"熊孩子"的父母,吃飯時熊孩子不僅隨意的到處亂竄,還總是大喊大叫,十分讓人嫌棄。但是面對這樣的孩子,很多家長竟然還覺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天性活潑了一些,根本不管孩子在公共場合的餐桌表現,真是讓人想說一句只有熊家長才能養出熊孩子。孩子長大後只會變得很沒有教養與禮貌,遭人嫌棄情商低,只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出息。



2、 自私

說到自私,大人們就會發現孩子在小的時候總有一個時期非常的有獨佔欲,非常的自私。這種表現一部分是孩子成長中心理髮育造成,一部分就是因為父母不注重孩子吃飯時的行為過分溺愛導致的。這樣的孩子非常自私,家裡來客人以後也會把自己喜歡的食物堆放到自己的面前,或者乾脆的站起來不停地翻菜,非常的不禮貌。大人們不要覺得孩子這樣只是年紀小不懂事,如果不加以制止,孩子長大後會變得很自我為中心,不會在意其他人的任何建議,事業上也不會有什麼大出息。



3、 不注意衛生

藍爸朋友家的孩子就非常的不講衛生, 尤其是在吃飯的時候,吃飯對他來說就像一個玩遊戲的過程,吃任何東西都是直接上手拿,完全不考慮自己這樣做了之後,其他人人還怎麼吃,非常的讓人倒胃口。而且吃完了以後還會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邊摳鼻子邊吃飯或者吃完以後也不洗手,家長們要注意,看到孩子這樣時,一定要及時的進行糾正,這樣不在意細節,沒有素質的孩子,很難有大出息的,只會讓人感到嫌棄與厭惡。



我們應該怎麼讓孩子好好吃飯:

我們首先就要讓孩子有好好吃飯的概念,給孩子設立一些規矩,比如吃飯時不能隨地亂跑或者不要大喊大叫影響別人。然後我們要教會孩子飯桌上要有禮儀,要以客人和長輩為首要照顧對象,不要太自私。最後我們作為家長要成為一個好榜樣,只有家長以身作則,以好習慣進行影響,孩子們才能做到在飯桌上有禮儀。



父母們不要認為孩子飯桌上的表現是一個小事,人生都是用細節決定成敗的,吃飯時的這些不好的小表現,會很大程度的影響到孩子今後的發展,從一些吃飯的行為上就可以看出,孩子們應該被糾正的地方在哪裡,如果家長放任下去,這些小毛病就會成大的影響,孩子長大後不會變成一個注重禮儀的人,長時間的這樣自私沒禮貌,孩子只會不受待見沒有出息。



我是藍爸,一位正在成長中,擁有豐富育兒經驗的多平臺作者,關於今天的話題,各位家長們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有不同的看法,都可以分享到評論區,我們一起解決,共同進步,讓你我的育兒道路不再孤單。


相關焦點

  •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第一種就遭人嫌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這「3種表現」,第一種就遭人嫌餐桌禮儀真的很重要,和有有禮儀有修養的人一起吃飯是一件讓人開心愉快的事情,而假如碰到一些沒有修養的人,那一餐真的是難以下咽。那孩子的家人還打哈哈說:「都是小孩子沒關係的,大家繼續吃沒關係。」我和朋友面面相覷,不知道該如何下筷子。這樣的行為,看似在吵架,其實就是要吃獨食的表現,說明他們在家吃飯的時候就是這樣沒有規矩的,而連餐桌規矩都沒有,就別指望他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是有規矩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不可能會有出息的,因為這樣的人別人一看就討厭,更不用說和他結交。
  • 若吃飯時娃有3種表現,那麼長大後「難有出息」,第一種心生反感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要體現一個人的教養有很多的方式,最簡單的就是跟他吃一頓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餐桌禮儀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吃飯時的表現更體現著一個人的教養和層次,也就是為什麼在小的時候,父母總是要求我們吃飯的時候要守規矩。
  •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像明明這樣的小孩如果不好好教育,長大後很難有出息,另外,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長大很難有出息1、敲碗筷有些孩子出於習慣性的動作,認為敲碗筷是很好玩的事情,於是每當吃飯就拿著碗和筷子敲起來,殊不知,在傳統的中國古代社會,敲碗筷這種動作只有乞丐才會做。
  • 若吃飯時娃有3種表現,那麼長大後「難有出息」,看看你家有沒有
    文/園園媽育兒日記要體現一個人的教養有很多的方式,最簡單的就是跟他吃一頓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餐桌禮儀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吃飯時的表現更體現著一個人的教養和層次,也就是為什麼在小的時候,父母總是要求我們吃飯的時候要守規矩。
  • 當寶寶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很難有出息,家長要及時引導
    文/甜心奶爸孩子的教育是父母從小就關注的問題,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讓孩子長大能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這就是父母最欣慰的事情。媽媽帶孩子參加宴席,卻引起眾人反感之前和一個親戚去參加喜宴,當時因為這個親戚帶孩子的原因,所以整個行程都是比較慢的,我們到場的時候,基本上人都已經到齊了,我們一行人就隨便找了個座位坐了下來,當時這一桌有3個孩子,彼此相處的還是比較和諧的
  • 吃飯時有「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第一種就討人嫌
    important}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一個人的教養如何,跟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家庭教育好的孩子,情商高有禮貌,而家庭教育不好的孩子,粗蠻無禮,包括朋友5歲的女兒,真真是非常乖巧可愛,雖然他們家只有一個女兒,也是寵著愛著,但是該教育給孩子的一點都沒少,孩子表現得很有教養,特別是在餐桌上。
  • 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父母卻不以為然
    與素質高的人進餐是一種享受,可餐桌上出現了某些不雅行為便使人大倒胃口,在很多家長眼中,孩子在餐桌上一些不文明的行為只是不懂事的表現,並不重視,甚至希望得到旁人的諒解,使孩子更加無度放縱。小孩看似習以為常的舉動,一場聚餐無禮的行為,讓眾人看清了小吳背後無規矩的家庭教養方式,一日三餐看似日常,卻是個人素養的體現時刻,無法遵守餐桌禮儀,日後更難在其餘方面有規有矩,久而久之,這種孩子難以出息。
  •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常有這3種表現,不及早糾正就晚了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常有這3種表現,不及早糾正就晚了王女士的兒子今年5歲了,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吃飯的時候最讓人頭疼。孩子看到自己的小把戲沒有得逞便大哭了起來,王女士心疼孩子,可丈夫卻說了,不能一味地慣著孩子,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難有出息,父母要及早糾正而不是由著孩子胡鬧。
  • 李玫瑾:孩子吃飯時的這4種表現,應及時糾正,不然將來難有出息
    這樣的孩子,就算長大了,往往也都很難有出息。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孩子吃飯時,如果有這3種表現的話,家長要及時糾正才行。不然的話,孩子長大以後是很難有大出息的。4種表現,應及時糾正,不然長大後難有出息1.
  • 李玫瑾: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要抓緊改正
    父母都希望自己家孩子能更有出息,那怎麼才能判斷出自家孩子是否有出息呢?李玫瑾教授大家都很熟悉吧?李玫瑾教授在育兒這方面很有造詣,基本是家長們爭相學習的對象,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檔節目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長大沒出息的孩子,在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
  • 餐桌禮儀預示著娃長大後是否有出息,吃飯有這3種表現,要糾正
    父母常常教育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如果你要想知道這個人是否有教養,那麼跟他吃一頓飯就知道了。吃飯時的表現代表著一個人的教養是很有道理,餐桌禮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這3種表現,讓人煩,特別是第一種。
  • 長大後沒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這3種表現,第一種就讓人反感
    文丨小影(文章原創 ,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常常說細節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而這樣的說法並不是簡明扼要且武斷的說法,而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尤其是在小孩的時候,如果在餐桌吃飯的時候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禮儀,那麼娃娃在長大後容易受挫,甚至沒出息。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都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因為通過孩子在餐桌上的一些行為能夠直接反映出孩子的教養以及情商的高低,而在培養孩子餐做禮儀的過程中,教養和情商都會得到提高,孩子長大後才能更有出息。而她曾在一次講座中,特意提到過孩子的餐桌禮儀,並表示: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家長要及時糾正!
  • 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3種表現」,家長們別不在意
    一個人的修養如何,不需要多麼驚天動地的事情去表現,往往主需要一些細節可以看出這個人的教養,比如餐桌上,特別是在禮儀之邦的中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往往就能體現出他的家教如何。長大後難有出息的孩子,吃飯的時候多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注意了
  • 吃飯的時候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會惹人討厭,長大後多半沒出息
    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麗麗這種父母,只在乎孩子的感受。但是不會給孩子形成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在外面的表現,包括餐桌上的禮儀,都暗示著一個家庭的教養和父母的教育問題。吃飯時有這3種「壞毛病」的孩子,小時候招人嫌棄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一般有這3種表現,家長要注意
    其實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反而她寓意的非常深刻。孩子從小的行為就能看出一個孩子的教養和素質。特別是在餐桌上,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數值水平。老一輩人常說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話足可以說明一個人吃飯的表現有多重要,尤其是吃飯時有許多禮儀,我們都更加需要尊重,不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能讓孩子無所顧忌,吃飯完全可以看出一個孩子的教養深淺,所以家長平時一定要注重孩子的餐桌禮儀。
  • 「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都有這3種表現,第一種就讓人討厭
    3-6歲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關鍵期,如果你想知道孩子的情商高低的話,我們不用等到長大,從一些小事情上就能看出來,比如吃飯的時候,「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都有這3種表現,第一種就讓人討厭!「情商低」的孩子,吃飯時都有這3種表現
  • 孩子長大有沒有出息,從他吃飯這3種表現就能看出,網友:真準
    例如吃飯,是每個人每天都要經歷的事情,從飯桌上的表現就可以很好的判斷出這個人的品行與素質。孩子長大有沒有出息,從他吃飯這3種表現就能看出,網友:真準孩子不但不聽勸阻,反而當著莉娜這麼多同事的面頂撞她。聽著同事們交頭接耳地說她兒子沒素質、缺教養,令莉娜倍感丟臉,伸手便打了孩子,孩子哇哇大哭弄得場面極為尷尬,莉娜連忙向領導及同事們道歉,提前帶著孩子走了。經濟學家蒂姆·哈福德在《教養》中談到:一個孩子要是連吃飯的基本禮儀都做不好,長大以後基本上沒多大出息!
  • 長大後自私的孩子,吃飯時會有這3種表現,第一種就受人不待見
    今日話題:孩子吃飯時候的舉動能夠反射出很多細節。有一種禮儀叫做餐桌禮儀,而家長們也會從小和孩子們強調這一點,因為孩子在餐桌上的舉動不僅能夠看出孩子禮貌與否,也能夠看到孩子的未來。畢竟,孩子的教養能從細節中體現出來,而在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以後多半自私容易被人所討厭,所以我們的孩子如果在這方面做的不夠理想,家長也應該重視起來。
  • 長大後自私沒出息的孩子,吃飯多數有這3種表現,第2種最惹人厭
    大家好,我是王師傅帶悟空,大人們常說3歲看大,7歲看老。意思就是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人們就能通過這個孩子說話做事的方式,基本判斷出他長大後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是否會有出息。比如說吃飯這種簡單的事情,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涵養。我們在吃飯時都講究一種餐桌禮儀,而有的小孩在吃飯時無意間展現出來的細節,就能看出這個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有沒有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