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人向來注重餐桌禮儀,就算在家裡吃飯同樣如此,長輩還沒有落座,小輩就不能先動筷子;吃飯的時候,不允許扒拉飯菜;不能敲擊碗筷甚至自己霸佔一份菜。
可能如今規矩沒那麼多了,但多多少少都會保留一些規矩禮儀,然而對受慣了家長寵溺的孩子來說,餐桌禮儀幾乎都被荒廢了。
什麼是「不懂事」呢?就是出現以下幾種行為時,我們通常稱為不懂事:
霸佔著自己喜歡吃的菜
這是餐桌上最常見的事,很多孩子遇到自己喜歡吃的菜時,直接把菜碟端到自己跟前,不允許別人夾。
很多時候,其他人礙於面子可能會說孩子「太可愛了」,小小年紀就懂得「護食」。實際上,背地裡人們都「討厭死」這類人了,吃飯都吃不好,長大後又怎麼會有出息呢?
這類霸佔著自己喜歡吃的菜的孩子,過於自私、不懂得照顧他人的感受,很容易養成自私自利的壞習慣,長大後也很難交到真心朋友,更不會得到他人的喜愛。
喜歡胡亂扒拉菜的孩子
有些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比較「挑食」,非要胡亂扒拉一下菜碟,直到找到自己喜歡的菜和肉才肯收筷。
這種扒拉菜碟的行為,既不衛生又容易引起餐桌上其他人的反感,人家心裡可能會想:「這誰家孩子啊,筷子翻來翻去都是你的口水,我們還怎麼吃?」
對於這種行為,如果家長不加以管教的話,孩子很可能會形成不尊重他人,做事任性放縱的壞習慣。
需要父母餵食的孩子
相信大家也遇到過,有些孩子一定要父母餵才能吃得下去飯。明明自己能夠獨立使用碗筷,但還是要求父母給自己餵飯,甚至還對父母指手畫腳,要吃這要吃那的。
這類孩子非常依賴父母,簡單點說就是懶,若家長繼續寵溺孩子的話,孩子將來很容易養成「啃老」的壞習慣。
都說3歲看小7歲看老,孩子的教育和父母的所有所為有著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們應該如何糾正孩子飯桌上的不良行為習慣呢?
第一,以身作則,做到食不言寢不語
家長對孩子有著很強的規範作用,因此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在家裡就給孩子樹立一個「食不言寢不語」的形象。
「食不言」不是說吃飯時不能說話,只是讓孩子明白在外面吃飯應該「食不言」,強調的是一種氛圍,而不是一種強制的規矩。
第二,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父母要培養孩子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簡單點來說,就是在飯桌上家長不要問「你想吃什麼菜呀?媽媽給你夾」,而是讓孩子夾到什麼就吃什麼,讓他明白「不能挑食」。
第三,養成獨立吃飯的好習慣
很多孩子明明能自己吃飯,卻偏偏要家長花時間精力來餵飯,這是典型的不獨立。家長要讓孩子養成獨立吃飯的好習慣,可以使用一些「偏激」的方法,娃不吃飯就餓著他,等他餓了自然就會端起飯碗吃飯了。
沒有哪個孩子出生就懂規矩、懂禮儀,那些沒有餐桌禮儀、沒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孩子,都是家長「失敗」的教育養成的。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