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理:孩子哭了,為什麼你不要對孩子說「別哭」?

2020-12-23 阿瓜阿果

在炎熱的街角,突然響起了小孩尖銳的哭鬧聲。一位身穿藍衣,年齡大概4,5歲的小男孩張大嘴巴在大聲哭喊。

緊接著,一位年輕的媽媽慌慌張張地趕到孩子面前,一邊幫孩子擦眼淚,一邊焦急地哄著:「別哭……強強好乖……不哭不哭……」

常見的家庭「止哭法」

哄:「別哭別哭」,「哭鬧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如果不哭,我給你買糖去」;

騙:「不哭,你要什麼都給你」,「你不哭的話,我等會就給你吃一百個冰淇淋」;

恐嚇:「你再哭,大灰狼會把你吃掉」,「你還哭?我把你扔路邊了」……

為什麼很多父母受不了孩子哭鬧?

「孩子哭鬧時,我感覺很煩躁」,

「孩子哭了,我這心跳就加速」,

「我受不了孩子哭,一聽到孩子哭,我有一種想吐的感覺,不是反感,而是真的有東西想從喉嚨吐出來」……

如果你有孩子,這樣的感覺非常正常。

為什麼會這樣?從我們大腦的潛意識來說,「哭」意味著「危險」,是一種警示信號。這種警示,在猛獸出沒的原始社會很有效,幫助父母聽到孩子的哭叫時,血壓升高,驅使自己迅速趕到孩子身邊,把孩子從猛獸的爪牙下救出來。所以說,當父母聽到孩子的哭叫時的負面情緒,能加速大人採取行動。正如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有一項研究發現,小朋友的哭聲,與刀子刮玻璃的聲音的頻率很接近,同樣都能讓人類感覺難受,頻率介於2000至5000赫茲。

難怪我們總是受不了孩子的哭鬧聲!

很多父母常常責怪孩子哭,可是他們忘記了,成人哭的原因很多,孩子們也是一樣。一刀切地對待孩子哭,是不負責任的。

所以,當家裡的孩子哭時,父母首先要分清孩子哭的原因

1、身體不舒服?

發燒、肚子痛、皮膚擦傷、頭撞出淤包……感覺身體不舒服時,孩子們會哭;小嬰兒就更常見了,肚子餓了、拉粑粑了、尿溼了、感覺害怕就會哭。

當孩子由於身體不適而哭時,父母們除了相應地做處理,生病了吃藥、肚子餓了吃飯、拉粑粑了換紙尿片,把孩子們照顧好。另外,有些身體不適不能一下子消除,例如感冒不適,這時媽媽可以嘗試轉移孩子對不舒服的過度關注,例如陪孩子看看繪本或玩玩具等。

2、 為了引起大人注意?

一見到父母就要哭?這常見於父母不常在家的孩子。由於父母少陪伴,對自己關心不足,見到父母時,孩子可能就通過「哭」表達不滿或撒嬌,以換取父母更多的關注。

當然,孩子的這種表現,屬於親子分離後初期或中期的表現,到了後期,即親子分離的時間過長,孩子就會變得冷漠,更不會對父母哭。「哀莫大於心死」,大概便是這種寫照。

3、 「要挾」父母?

媽媽說「不準吃糖」,孩子就哭?

爸爸「啪」一聲關掉動畫片,孩子「哇」一聲就哭了?

奶奶把玩具收起來,要求孩子睡覺,孩子大喊「不要不要」,還邊鬧邊哭?

很多大人聽不得孩子哭,心一軟就退讓了。

其實一開始,孩子可能只是因為不高興哭,時間長了,孩子可能便知道,「我哭,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就答應了」,所以,他們會把「哭」變成「工具」。

如果你發現孩子通過「哭」要挾大人,怎麼辦?不給孩子「正反饋」。

大人關掉電視,孩子就哭,孩子一哭,大人就給孩子看電視,這就叫正反饋。如何不給孩子「正反饋」?媽媽說「不準吃糖」,孩子就哭,媽媽雖然聽到孩子哭難受,但還是忍住不退讓,仍舊堅持給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能吃過多的糖。經歷多次後,孩子發現「哭」沒用,這種哭的「工具」功能就消失了。

4、 孩子情緒低落?

「哭」是人類難過、悲傷、懊悔時常見的外在表現,通過哭,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以發洩,幫助他們回歸平靜。有研究發現,哭泣時,眼淚中含腦啡肽複合物與催乳素,幫助人緩解壓抑感、減輕心理壓力。

記得有一次,我發現4歲的女兒坐在地上抹眼淚。我正想問:「怎麼了?」沒想到女兒已經說:「別問我,我肚子裡的眼淚太多了,需要流掉一些……」雖然有疑問,但孩子這麼說,我就沒再追問。

大概,她已經需要一點點自己的空間了吧,我想。

想到這,我想起了一句話。

人們說,人生不是一個童話,不會總是美得讓人在夢裡笑。有時,哭過了,才更懂得笑容的燦爛……

關鍵字:孩子哭鬧、親子溝通、育兒方法、幼兒心理、早期教育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相關焦點

  • 哭是每個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別哭的家長,只是不斷摧毀孩子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尚且有七情六慾,會以各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孩子也有七情六慾,表達方式卻只有哭和笑。
  • 「再哭不要你了,別哭了」媽媽錯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每次在新生開學上幼兒園的時候,往往都會出現孩子們哭成一大片的場景,而家長們可能在聽到孩子哭聲的時候可能隨之而來的都會伴隨一句話:「我的姑奶奶可別哭了,再哭我把你扔了信不信。」每次孩子一哭,總能讓父母們感覺到心煩。於是只要能逗笑孩子的方法父母都會嘗試,各種哄,實在不行的話威脅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但是父母卻不知道,其實哭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不一定逗笑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 當孩子哭的時候,有智慧的家長從不說「別哭了」,而會說這兩句話
    「別哭了!」面對孩子哭泣時,有多少家長說過這句話?但大家可知,就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子,有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哭什麼哭,別哭了,閉嘴!」簡簡單單一句話,究竟害了多少孩子?看到這裡,當寶寶哭泣的時候,你還會選擇大聲的呵斥和制止嗎?家長們千萬別犯這種低級錯誤了,否則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一生。孩子哭泣,再正常不過的一種心理情緒宣洩方式,遇到這種現象,家長要做的不是不耐煩,也不是大聲的訓斥孩子,而是應該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安慰。
  • 「別哭了,煩死了」,聰明寶媽從不說這句話,會用另一句話代替
    ,會用另一句話代替但孩子哭鬧時,一次兩次的話,作為寶媽都是可以耐心應對的,可是次數多了的,寶媽的耐心就沒有了,就會出現「別哭了」「煩死了」「再哭就不管你了」這種類似的話,當你越對孩子吼叫,你會發現孩子哭的更厲害,其實孩子哭都是有原因的,孩子發洩情緒的辦法只有哭,作為父母找出孩子哭的原因,併合理開導孩子,不要想著以爆制動,因為孩子正在學習如何駕馭這個世界的難題,所以我們面對孩子哭鬧時,
  • 別只會對孩子說「別哭了」!懂得說這4句話的父母,才是好父母
    文|福林媽咪軒媽接到老師的通知,說軒軒在學校和別的同學打架了,軒媽趕緊趕了過去。到了之後,兩個打架的孩子一直在哭,另一個同學的媽媽不耐煩的跟孩子說:「別哭了!別哭了!」1、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想哭就哭一會吧孩子不會平白無故的哭鬧,但是很多父母在孩子哭鬧的時候不是安撫孩子而是一個勁的讓孩子別哭,這樣會讓孩子更加委屈。不如先安撫孩子,讓孩子哭完,發洩完情緒,接下來在問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
  • 「別哭了,再哭不理你了」,你以為在給孩子制定規則,其實在毀他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可以說父母愛孩子的心是非常深切的,但是正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這種深沉的愛,很多時候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一個負擔一樣,壓在他們的身上喘不過氣來,因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歡給孩子制定規則,但是父母們卻不知道哪些規則是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的,而哪些規則是會毀滅孩子的。
  • 孩子哭泣時,父母用6句話代替「寶貝別哭了」,改變孩子一生
    有了孩子,你最怕的是什麼?首先是害怕孩子生病,其次是怕孩子哭。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哭泣時會感到心煩意亂,其實,這種情況是難以避免的。英國心理專家說:「嬰兒和孩子的哭聲,會給父母的大腦帶來特殊的刺激,讓父母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感覺難受。
  • 「再哭,媽媽不要你了」長沙育兒專家: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每次在新生開學上幼兒園的時候,往往都會出現孩子們哭成一大片的場景,而家長們可能在聽到孩子哭聲的時候可能隨之而來的都會伴隨一句話:「我的姑奶奶可別哭了,再哭我把你扔了信不信。」每次孩子一哭,總能讓父母們感覺到心煩。
  • 《小豬,別哭了》:不會表達的孩子,需要接納一切的媽媽
    稍微涉獵過心理學、育兒學的都知道,大樹能安撫小豬,是因為大樹懂得共情。但問題是,我也會啊,但孩子根本不買帳,無論怎麼安慰,他還在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共情不是一種技巧,是一種能力。共情沒有效果,是你使用的只是有形無神的,空有技巧的「假共情」。
  • 《小豬,別哭了》:媽媽,收起你不痛不癢的共情
    稍微涉獵過心理學、育兒學的都知道,大樹能安撫小豬,是因為大樹懂得共情。但問題是,我也會啊,但孩子根本不買帳,無論怎麼安慰,他還在哭!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共情不是一種技巧,是一種能力。共情沒有效果,是你使用的只是有形無神的,空有技巧的「假共情」。
  • 喜歡哭的孩子就是「熊孩子」嗎?家長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哭泣?
    今天我想先講一個故事:小明今年6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一天在家裡玩耍時不小心摔倒了,摔疼的他於是哇哇地哭了起來。媽媽看見了,就過來安慰他,可是安慰了很久以後,他反而越哭越厲害了,媽媽也心煩了,就吼了他:你怎麼不聽話呢?都說了別哭了!不許哭了!看見媽媽嚴厲的樣子,小明不敢再哭了。
  • 為什麼說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為什麼說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在某育兒節目上孩子吃飯的時候非要在餐桌上搭積木,爸爸媽媽勸他說吃完飯再玩,沒想到孩子突然就發起了脾氣,把玩具扔在地上使勁的踩,然後躲在門後嚎啕大哭,誰勸都沒有用,媽媽把孩子拉到沙發邊上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貼標籤「你這孩子能不能聽點話」,孩子聽了反而哭的更大聲了,一邊哭一邊喊著「奶奶,奶奶,我要奶奶」。
  • 當孩子哭鬧時,聰明的父母不會說「別哭了」,而是用這些話來代替
    看著地上的冰淇淋,女兒瞬間哇哇的大哭,我蹲下安慰:「寶貝兒,不要哭了,掉地上了就不要了」,然而,孩子哭的更兇了。「不就是個冰淇淋嘛,我們再買個就是了」,這下孩子哭的更慘了,天崩地裂的,哭的那叫一個撕心裂肺…...
  • 「閉嘴,別哭了!」你在羞辱孩子,還不許孩子哭
    進了校門口快到教室,爸爸勒令孩子不許哭,然後蹲下幫女兒拍拍身上的土,裝作溫柔的樣子把孩子送到老師手裡,老師只以為孩子是不想上學,還讓孩子跟爸爸說再見。不知道這樣的父母,和孩子是什麼仇什麼怨。一、覺得孩子哭是懦弱的表現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堅強,不要輕易哭,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觀念,不喜歡孩子哭,覺得哭就是一件不好的事。
  • 孩子一哭,家長就心跳加速,感覺難受。育兒專家:孩子哭才是好事
    「寶寶,不要哭了,你看媽媽給你買的新玩具,你看看!」「不要哭了,你再哭的話這個蛋糕就不給你吃了!」「哭什麼哭,都這麼大孩子了,自己做不好還要哭!」「再哭!再哭!我要打了啊!」 可是孩子一直在哭鬧。對孩子物質上誘惑經常在商場聽到這樣的對話,家長在哄孩子,不要哭的話,乖的話給你買這個玩具,給你買這個吃的,等等。很多家長在孩子哭鬧的時候都會選擇物質上的利誘,讓孩子轉移注意力。對孩子精神上施壓「再哭的話去醫院裡打針!」
  • 孩子哭時,家長要做「疏通者」,聰明的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哭
    文/囧爸育兒(專注於原創優質文章,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丹麥著名的心理專家伊爾斯·桑德曾說過:「愛哭的人,是因為他們擁有高敏感的特質。」此時,站在一旁的另一位媽媽也跟我說:「男孩子本來就不能隨便哭,不然以後怎麼成為男子漢呢?」看來,在許多家長的眼裡,孩子「哭」並不是什麼好事。甚至覺得這是孩子軟弱的表現,對於男孩子「哭」更是不允許。他們似乎從來不會耐心的去了解孩子哭泣背後的原因,只是一味的制止而已。很多時候,這種武斷的制止,反而沒有任何效果。與其強行制止孩子,不如向了解孩子為什麼會哭。
  • 「撒謊式育兒」隱患有多大?父母誠實守信是對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
    所謂「撒謊式育兒」是指父母有時會通過說謊來試圖控制孩子的行為和情緒。例如:「你只要不哭了,我就讓你出去玩。」「你寫完作業,就讓你看電視。」 「你考到100分,就給你買個新手機。」 當孩子真的完成任務的時候,父母往往都會敷衍了事:「下次再說。」
  • 父母常對孩子說這6句話,會讓孩子反感,長大不孝順
    導讀:父母常對孩子說這6句話,會讓孩子反感,長大不孝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父母常對孩子說這6句話,會讓孩子反感,長大不孝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別哭了,給你買」,家長沒有原則的妥協,養成孩子情緒勒索
    「豆包奶奶育兒經(歡迎轉載、分享)」在商場內哭聲最多的地方,可以說是兒童玩具專櫃,時不時地可以看到,想要玩具的孩子在地上打滾、號啕大哭,抱著玩具不撒手。有的家長呵斥、有的趕緊抱走孩子、更多聽到的是「別哭了,給你買」。孩子笑逐顏開,家長搖頭無奈。家長的這種做法,能夠快速制止孩子的哭鬧卻有隱患。
  • 「不哭才抱」的育兒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媽媽後悔莫及
    」的育兒方式最初是由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所提出來的,這種育兒方式剛被提出來的時候曾被很多父母所推崇過,他自己家的孩子也是採取這種教育方式,然而這種所謂培養孩子堅毅性格教育方式的弊端卻在十幾年後孩子長大以後慢慢顯露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