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嘴,別哭了!」你在羞辱孩子,還不許孩子哭

2020-08-09 橘媽育兒官方

文丨橘媽

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媽媽,她訓孩子的時候,我們作為一個大人,也知道和自己無關,卻還是會跟著害怕,因為那個媽媽的樣子真的挺可怕,不由得自發的心疼那個被她罵的孩子。

面對媽媽的批評吼罵,孩子很難不哭,但是有的媽媽一看到孩子哭,反而更生氣,然後用手指著孩子威脅:「閉嘴,不許哭!」

害怕至極的孩子只能強忍哭意,閉上嘴巴,抽泣著。

以前還看到有位父親送女兒去幼兒園,在校門口,爸爸對女兒拳打腳踢,孩子白色的校服上都是腳印,臉上也有被打的紅印子,即使這樣,孩子在被打的時候還是喊著爸爸。

進了校門口快到教室,爸爸勒令孩子不許哭,然後蹲下幫女兒拍拍身上的土,裝作溫柔的樣子把孩子送到老師手裡,老師只以為孩子是不想上學,還讓孩子跟爸爸說再見。

不知道這樣的父母,和孩子是什麼仇什麼怨。

孩子調皮,有時候被爸爸媽媽批評這是正常的,同時,孩子在被批評甚至是被打罵的時候,哭也是正常的,那為什麼孩子哭了,我們會下意識不讓孩子哭?

一、覺得孩子哭是懦弱的表現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堅強,不要輕易哭,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觀念,不喜歡孩子哭,覺得哭就是一件不好的事。

可是要知道,任何情緒都有他存在的必要,孩子在難過、害怕的時候哭,這是一種正常的情感流露,硬讓孩子憋回去,其實憋住的是孩子情緒表達的自由,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想哭的衝動是羞恥的,甚至就不會表達情緒了,這是不適應現在這個社會的。

二、覺得孩子哭就是在要挾大人

確實,哭是孩子的唯一武器,他和大人的實際地位是不平衡的,爸爸媽媽可以左右他的一切,而他沒有任何可以和爸媽對抗的武器,唯一有的就是自己。

不可否認,有的家庭過於溺愛孩子,導致孩子動不動就哭,所以是孩子掌握了主動權,在親子關係中佔據上風,這樣的孩子暫且不討論,他們不會出現被父母威脅閉嘴然後就不敢哭的情況。

面對被父母掌控的孩子,我們就不要再去用威脅的方式來對待他們了,這會讓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

如果父母不喜歡孩子用哭來解決問題,可以引導孩子用其他方式來表達需求,而不是在孩子本能的哭的時候,簡單粗暴的勒令孩子閉嘴。

三、覺得孩子在公共場合哭會影響別人

首先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作為周圍人,聽到父母這樣粗暴的對待孩子,心裡其實是不好受的,這也算是一種影響。

作為父母,我們其實完全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式,而不一定要用呵斥的方式讓孩子停止哭泣,他可能管用,但這樣的效果是短暫的,從長期教育的角度看,這種方式弊大於利。

教育孩子本來就考驗父母的智慧,難道我們生了孩子就只會訓孩子閉嘴嗎?

四、「你哭,就等於在說我做的不好。」

還有一個原因,是認為孩子哭是自己教育方式失敗的證明,是孩子對自己的反抗。

「你哭泣,讓我不好受,所以你不能哭。」

「我還沒哭你哭什麼?」

這樣的心理可能正是父母在孩子哭泣時潛意識裡的活動。

心理學教武志紅老師曾經說,「在中國,如果你想當皇帝,生個孩子就可以了。」

這對孩子真的是不公平的,我們只需要一個第三人稱視角來看看這種對待孩子的方式,立刻就能發現問題,卻因為這是自己的孩子而為所欲為。

記得之前一個寶爸說過這樣一番話:「我都不能看我老婆吵孩子,這要換成其他人這樣跟我的孩子說話,我一定過去打他。」

作為父母,我們不是最應該在孩子脆弱難過的時候安慰他嗎,為什麼我們成了那個對孩子呼來喝去、隨意貶低斥責,還不許他哭泣的人?

面對孩子哭泣,父母最應該做的,是給孩子「抱慰」。

什麼是「抱慰」?很簡單,就是擁抱和安慰。

就是面對孩子哭泣,不去斥責,不去攻擊,不去焦慮,也不急著尋找答案,而是先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自由哭泣,做一個陪伴者。

有多少人在家人身邊體會過這種感覺呢?

但這才是一個人在難過哭泣的時候最需要的。

簡單的抱慰,意味著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情緒,當我們擁抱孩子,他會感到你沒有拋棄他,沒有反感她,惶恐不安的心情會自動平緩,當我們做了這一步,孩子的情緒就會找到出口。

接下來我們再去幫孩子梳理情緒,找到關鍵,引導孩子行動,才能事半功倍。

一個擁抱,比任何語言都有力量,當我們可以給孩子抱慰的人,這對孩子來說,將會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他成長的道路上,就可以用這種方式從爸爸媽媽那裡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這可以支撐著他走得很遠,也支撐著親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親密和牢固。

相關焦點

  • 「不許哭!給我閉嘴!」那個不被允許哭泣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有一次我帶兒子去打預防針,在大廳等候之際,突然從打針室傳來一陣尖銳的哭叫聲:一個大約五六歲的男孩因為害怕打針,所以使出了渾身解數想逃脫:他扑打、尖叫、撕心裂肺地哭著。旁邊是他一臉嚴肅的媽媽命令道:「不許哭!給我閉嘴!」於是那個孩子哭得更兇了。
  • 哭是每個孩子的權利,讓孩子別哭的家長,只是不斷摧毀孩子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尚且有七情六慾,會以各種方式來發洩自己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孩子也有七情六慾,表達方式卻只有哭和笑。
  • 孩子哭鬧不止時,「不許哭」的命令很傷娃,父母做好三步巧處理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每個孩子都會哭,遇到這種情況時,多數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制止哭聲,其實,比起「不許哭」,父母做好情緒管理至關重要。,不管是生氣還是委屈時都要哭一場,碰上這種情況,桃子一開始是大聲呵斥,讓娃閉嘴,並故作要打巴掌恐嚇他:你再哭個試試?
  • 當孩子哭的時候,有智慧的家長從不說「別哭了」,而會說這兩句話
    「別哭了!」面對孩子哭泣時,有多少家長說過這句話?但大家可知,就這樣簡簡單單的一句子,有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哭什麼哭,別哭了,閉嘴!」簡簡單單一句話,究竟害了多少孩子?看到這個情況,浩浩的母親也陷入了不知所措,但當她得知孩子是因為和別人發生了矛盾,頓時覺得可笑,甚至直接不耐煩地斥責孩子:「就這點小事哭什麼哭?別哭了。」孩子白天忍了一天,晚上看到母親,壓制不住委屈,情緒瞬間爆發,本來是想尋求安慰,可面對母親的這一呵斥,突然覺得自己以為的依靠不是依靠,心瞬間涼到了極點。
  • 育兒心理:孩子哭了,為什麼你不要對孩子說「別哭」?
    緊接著,一位年輕的媽媽慌慌張張地趕到孩子面前,一邊幫孩子擦眼淚,一邊焦急地哄著:「別哭……強強好乖……不哭不哭……」常見的家庭「止哭法」哄:「別哭別哭」,「哭鬧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如果不哭,我給你買糖去」;騙:「
  • 只許孩子笑不許孩子哭,你誤解了孩子的眼淚
    這個時候常常會有家長訓斥孩子:「這麼大了,上學還哭鼻子,丟不丟人?」「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我數三個數,你再哭,我就把你扔到馬路上。」這樣的話總能次次湊效,孩子往往會立馬收住抽泣聲,哪怕臉上還掛著淚,但絕對不敢再哭。家長們得意於自己的震懾力,重新給孩子背好書包,推進校園大門。
  • 「再哭不要你了,別哭了」媽媽錯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重要
    每次在新生開學上幼兒園的時候,往往都會出現孩子們哭成一大片的場景,而家長們可能在聽到孩子哭聲的時候可能隨之而來的都會伴隨一句話:「我的姑奶奶可別哭了,再哭我把你扔了信不信。」每次孩子一哭,總能讓父母們感覺到心煩。於是只要能逗笑孩子的方法父母都會嘗試,各種哄,實在不行的話威脅就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但是父母卻不知道,其實哭也是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不一定逗笑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 多少家長說過:「不準哭」!但允許孩子哭,比逗孩子笑更重要!
    同時也會傳出幾句:寶寶別哭,別害怕,不痛不痛~寶寶你是男生,要堅強,不哭了哈……看看媽媽手裡的糖?不哭就給你哦~也會傳出幾句:別哭了,打個針煩不煩,再哭就多給你打一針,再哭就不愛你了啊但這種做法真的好麼?不許孩子哭泣,對孩子其實是一種「隱形傷害」為什麼我們不想孩子哭?
  • 請別在對我的孩子說「不許哭了!」
    但顯然,跟兩個什麼都還不太懂的小傢伙講這些道理沒什麼用。不到五分鐘,大寶開始做壞事兒了,他扯了一片葉子往外面丟,我拉住她說,不可以這樣。他放手了,然後找來一個小玩具,伸手開始往外伸,我立即制止,拉著他的小手打了一下,「幹壞事,小手手要挨打,媽媽是不是說不能這樣把東西放那邊呀!」小傢伙一看我拉著他的手不讓他做他想做的事情,還很嚴肅的表情,就委屈了,一邊哭一邊扯他的手。
  • 孩子見了娘,無事哭三場
    場景1:醫院衛生預防接種處男孩,兩三歲,剛打完預防針,媽媽抱著他說:「別哭,男子漢不許哭,哭啥哭,又不疼。」場景2:火車餐車爸爸給三歲多的兒子買的盒飯,兒子躲在桌子底下,邊說邊哭:「不好吃,太難吃啦」爸爸說:「怎麼就難吃了,再不吃打你。」
  • 孩子哭時,家長要做「疏通者」,聰明的父母,都會鼓勵孩子哭
    引得走廊上的不少家長和其他孩子紛紛側目,姐姐瞬間覺得小外甥太過於丟臉,於是,便厲聲制止了小外甥:「你是男孩子,怎麼能哭?」然而小外甥還是沒有停止哭泣,我剛想過去安撫他,便被姐姐拉住了,還一個勁的警告我:「你現在安慰他,只會讓他不敢面對而已!
  • 孩子哭了!你卻生氣了!這是為啥?什麼是處理情緒的正確方法?
    你給過孩子安慰和擁抱嗎?
  • 孩子大哭時,讓孩子「閉嘴」是愚昧的做法,家長要尊重孩子的情緒
    一提到「孩子哭」,很多家長都會感到頭疼,孩子有時候哭起來沒完,怎麼哄都哄不好,家長只好用嚴厲的方式讓孩子「閉嘴」,甚至會把孩子打一頓。每個小孩子都會哭鬧,這是很正常的現象,無論是有理由的哭鬧,還是無理取鬧,家長都要正視這件事,並且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如果強行讓孩子閉嘴,會讓孩子受到傷害。
  • 別只會說"別哭了!",孩子哭鬧時,高智商父母常說這句話
    文|全文共1881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照顧孩子總是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而父母在日常的生活當中,也會遇到這樣一些情況:當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媽媽常會告訴孩子:「別哭了,堅強一點!」。,不要哭」似乎是很多父母常給孩子說的話,雖然父母也是好意,想讓孩子堅強一點,不要什麼事都那麼脆弱。
  • 孩子哭鬧時的一句「不許哭」,帶來的傷害比想像大,你還在說嗎?
    但孩子卻遲遲不肯離開,媽媽催促著他快一點走,寶寶的情緒逐漸低落到冰點,號啕大哭起來。媽媽看到有人不停地往這個方向看,就生氣地大聲說:「不許哭!丟不丟人啊?」並且推搡著孩子離開。而作為家長,最常用到的就是這位媽媽的方式,用比孩子哭鬧還大的聲音喊「不許哭!」有人說這個方法很好用,孩子即使還在哭,但也沒有那麼大聲了。但你是否想過,孩子小聲啜泣的原因是什麼呢?當寶寶哭鬧的時候,我們所說的「不許哭」究竟給孩子帶來的什麼呢?
  • 不許孩子哭,是親人乃至世界對孩子最大的惡意
    昨天帶著孩子去打預防針打完針後,孩子在我懷裡哭了一會,我倆在旁邊坐下等待觀察期。一位媽媽也抱著她的兒子過來了小男孩哇哇地哭著,媽媽說:「好了好了,男子漢不要哭,要勇敢。」沒想到,小男孩聽了這句話後,哭得更厲害了!一邊哭還一邊指著自己的小手臂,可憐巴巴地看著媽媽:「痛、痛。」
  • 父母要學會的方法,教孩子控制情緒,千萬別還只會「不準哭」
    威脅式:別哭了,不許再哭聽見沒......講道理:寶寶乖,你不能這樣,這是不懂事哦!【不許哭、不要哭、哭就是不好、就是不堅強】可是,卻沒人告訴我們情緒來臨的時候,除了哭,我們還應該怎麼更好的與它相處。於是,為了「討好」身邊的人,變得更加「堅強」我們變得越來越不願意看到自己的真實感受。
  • 孩子怕做噩夢、哭,別再說:沒事,別哭了,夢是假的
    也許,很多孩子也會有這樣的階段,作為家長,告訴孩子「別怕」並沒有用,去接納孩子的情緒永遠是最好的辦法。1.面對女兒噩夢困擾,「別哭,不怕」沒有用我家女兒4歲多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晚上經常做噩夢。記得有一天晚上,睡到半夜,聽到她在抽抽搭搭地哭。
  • 「棉花糖·家庭教育」:你的一句「不許哭」,毀了孩子好多溫柔
    「哭能解決問題嗎?」「你看你哭的,其他人都在笑話你呢!」對於大部分家長看來,孩子太愛哭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女孩子愛哭是脆弱,男孩子愛哭是沒有男子氣概。尤其是男孩子的家長,一看到孩子哭,上面幾句話就脫口而出。
  • 孩子大哭時,比「不許哭」,父母說這4句話更能做好孩子情緒管理
    文 | 朗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讓父母頭疼的事情就是,孩子不分場合地大哭大鬧,而且輕易難以停止,對此不少父母經常會用最簡單粗暴的一句「不許哭」來試圖阻止孩子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