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橘媽
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媽媽,她訓孩子的時候,我們作為一個大人,也知道和自己無關,卻還是會跟著害怕,因為那個媽媽的樣子真的挺可怕,不由得自發的心疼那個被她罵的孩子。
面對媽媽的批評吼罵,孩子很難不哭,但是有的媽媽一看到孩子哭,反而更生氣,然後用手指著孩子威脅:「閉嘴,不許哭!」
害怕至極的孩子只能強忍哭意,閉上嘴巴,抽泣著。
以前還看到有位父親送女兒去幼兒園,在校門口,爸爸對女兒拳打腳踢,孩子白色的校服上都是腳印,臉上也有被打的紅印子,即使這樣,孩子在被打的時候還是喊著爸爸。
進了校門口快到教室,爸爸勒令孩子不許哭,然後蹲下幫女兒拍拍身上的土,裝作溫柔的樣子把孩子送到老師手裡,老師只以為孩子是不想上學,還讓孩子跟爸爸說再見。
不知道這樣的父母,和孩子是什麼仇什麼怨。
孩子調皮,有時候被爸爸媽媽批評這是正常的,同時,孩子在被批評甚至是被打罵的時候,哭也是正常的,那為什麼孩子哭了,我們會下意識不讓孩子哭?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堅強,不要輕易哭,哭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有這樣的觀念,不喜歡孩子哭,覺得哭就是一件不好的事。
可是要知道,任何情緒都有他存在的必要,孩子在難過、害怕的時候哭,這是一種正常的情感流露,硬讓孩子憋回去,其實憋住的是孩子情緒表達的自由,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想哭的衝動是羞恥的,甚至就不會表達情緒了,這是不適應現在這個社會的。
確實,哭是孩子的唯一武器,他和大人的實際地位是不平衡的,爸爸媽媽可以左右他的一切,而他沒有任何可以和爸媽對抗的武器,唯一有的就是自己。
不可否認,有的家庭過於溺愛孩子,導致孩子動不動就哭,所以是孩子掌握了主動權,在親子關係中佔據上風,這樣的孩子暫且不討論,他們不會出現被父母威脅閉嘴然後就不敢哭的情況。
面對被父母掌控的孩子,我們就不要再去用威脅的方式來對待他們了,這會讓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
如果父母不喜歡孩子用哭來解決問題,可以引導孩子用其他方式來表達需求,而不是在孩子本能的哭的時候,簡單粗暴的勒令孩子閉嘴。
首先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作為周圍人,聽到父母這樣粗暴的對待孩子,心裡其實是不好受的,這也算是一種影響。
作為父母,我們其實完全可以有更好的解決方式,而不一定要用呵斥的方式讓孩子停止哭泣,他可能管用,但這樣的效果是短暫的,從長期教育的角度看,這種方式弊大於利。
教育孩子本來就考驗父母的智慧,難道我們生了孩子就只會訓孩子閉嘴嗎?
還有一個原因,是認為孩子哭是自己教育方式失敗的證明,是孩子對自己的反抗。
「你哭泣,讓我不好受,所以你不能哭。」
「我還沒哭你哭什麼?」
這樣的心理可能正是父母在孩子哭泣時潛意識裡的活動。
心理學教武志紅老師曾經說,「在中國,如果你想當皇帝,生個孩子就可以了。」
這對孩子真的是不公平的,我們只需要一個第三人稱視角來看看這種對待孩子的方式,立刻就能發現問題,卻因為這是自己的孩子而為所欲為。
記得之前一個寶爸說過這樣一番話:「我都不能看我老婆吵孩子,這要換成其他人這樣跟我的孩子說話,我一定過去打他。」
作為父母,我們不是最應該在孩子脆弱難過的時候安慰他嗎,為什麼我們成了那個對孩子呼來喝去、隨意貶低斥責,還不許他哭泣的人?
什麼是「抱慰」?很簡單,就是擁抱和安慰。
就是面對孩子哭泣,不去斥責,不去攻擊,不去焦慮,也不急著尋找答案,而是先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自由哭泣,做一個陪伴者。
有多少人在家人身邊體會過這種感覺呢?
但這才是一個人在難過哭泣的時候最需要的。
簡單的抱慰,意味著我們接納了孩子的情緒,當我們擁抱孩子,他會感到你沒有拋棄他,沒有反感她,惶恐不安的心情會自動平緩,當我們做了這一步,孩子的情緒就會找到出口。
接下來我們再去幫孩子梳理情緒,找到關鍵,引導孩子行動,才能事半功倍。
一個擁抱,比任何語言都有力量,當我們可以給孩子抱慰的人,這對孩子來說,將會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他成長的道路上,就可以用這種方式從爸爸媽媽那裡汲取源源不斷的力量,這可以支撐著他走得很遠,也支撐著親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親密和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