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1:醫院衛生預防接種處
男孩,兩三歲,剛打完預防針,媽媽抱著他說:「別哭,男子漢不許哭,哭啥哭,又不疼。」
場景2:火車餐車
爸爸給三歲多的兒子買的盒飯,兒子躲在桌子底下,邊說邊哭:「不好吃,太難吃啦」
爸爸說:「怎麼就難吃了,再不吃打你。」
場景3:火車座位上
女孩,2歲多,看隔壁阿姨吃東西她就要,媽媽說:「你真討厭。」十幾個小時的車程,討厭這個詞不知說了多少遍。
場景4:半夜凌晨,大寶哭鬧不停。「大寶,半夜了哭什麼哭?聽話,別哭。再不聽話,打你屁股,不聽話的孩子是個壞孩子。爸爸從來都不管你。從小脾氣就這麼大,長大了還管的了啊!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孩子?」媽媽越說越生氣,把孩子扔床上,孩子哭聲更大了。
場景5:半夜凌晨,小寶哭鬧不停,媽媽抱著來回的走動:「小寶,是不是哪裡不舒服啊?想哭就哭吧,哭是可以的。媽媽陪著你!」哼唱兒歌:「媽媽愛你,媽媽喜歡你。」孩子慢慢哭聲小了,睡著了。媽媽直了直酸疼的腰。
場景1、2、3是我看到的場景,爸爸媽媽為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場景4、5是我學習心理學前後對待兩個孩子截然不同的教養態度,同樣是孩子哭鬧,我都是愛孩子的,可行為為何如此不同呢?
答案來啦:合理情緒療法,又叫ABC理論。A指事件;C是結果或者態度;B是價值觀。關鍵點在於我之前的價值觀裡認為孩子哭不好,學習之後認為哭是孩子情緒的表達,應當允許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個區別決定了行為的不同。檢視B代表的價值觀裡是否存在偏差認知:絕對化、以偏概全、過度糟糕是決定C的關鍵。
俗語說,孩子見了娘,無事哭三場,因此讓媽媽很焦心和頭疼,有時輕易就能點燃媽媽的情緒。較小的孩子語言表達還有限,往往用哭和打滾來表達。當情緒來臨時,人的海馬體杏仁核在發揮作用,簡稱動物腦;理智思維腦不在線時,道理沒用。先處理情緒,在處理事情。
如果媽媽能夠看到孩子哭背後的需求和表達呢?那才是對孩子真正的共情和接納。
孩子有情緒和感受是正常的,沒有對和錯,允許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同樣的,你允許自己表達情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