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是因媽媽沒把孩子帶好嗎?原因有點暖

2020-12-12 沐瀅讀書育兒

文 | 維尼媽媽沐瀅

作為媽媽的您,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困窘」:孩子由老人帶著的時候,乖得很,不哭不鬧的。

可是只要看到媽媽回來了,就各種「作」、各種哭鬧,沒來由地就「作」一通。

老人通常說: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

這是怎麼回事呢?

難道說,是媽媽不夠好,沒有把孩子帶好嗎?

我是職場媽媽,女兒6個月後我就重返職場。從她6個月到28個月入幼兒園的這段時間裡,白天由姥姥帶著直到我晚上下班回家。

只要我一回家,我媽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寶寶跟我在一起表現可好了,一見到媽媽立刻就變樣。

女兒因為玩具掉地上了哭、她不小心摔倒了哭,或者沒緣由地哭……

而白天跟姥姥呆在一起的時候,女兒會乖巧地玩遊戲、看繪本、跟姥姥學英語(我媽媽是英語老師)、跟在姥姥身後學著大人的樣子玩小廚房過家家遊戲……

其實我一點都不感覺失敗或者焦慮,相反,我理解孩子的小心思,也欣慰於她對我的依戀——「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不要過分擔心,其實這說明她和媽媽的親子關係非常之好,她在媽媽身上能夠尋到安全感,對媽媽充滿了依戀。

聽到這個原因,是不是覺得透過孩子「作」的表面,背後的原因聽暖人心,也讓每個媽媽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認可。

「依戀」這個概念,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來的,原本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育者之間的情感聯繫。

心理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孩子和媽媽之間的依戀也分為幾種:

安全型(Secure)、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迴避型(Avoidant)。

安全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是及時回應的話,嬰兒就會感受到安全、愛和自信,表現得更愛笑,不拘謹,容易交往。面對新環境勇於探索,並會尋求養育者的支持。

焦慮-矛盾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是否回應是不確定的,嬰兒會努力找尋,表現得更容易緊張和過度依賴。面對新環境大哭大鬧,不敢面對。

迴避型依戀:當嬰兒需要照顧時,養育者總不回應,態度冷漠,嬰兒會陷入抑鬱,表現得充滿懷疑,無法信任他人。害怕也不會向養育者求助或尋找安慰。

心理學家同時還指出,0-3歲時孩子與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

不難看出,孩子和媽媽形成安全型的依戀更有助於他們的心理成長,構建孩子的安全感和完整的人格。

那麼,就需要媽媽們儘量做到以下幾點:

1、在嬰兒期內儘量堅持母乳餵養

從表面上看,母親給孩子哺乳的行為,僅僅是讓孩子獲取食物。

但實際上,母親的懷抱、肌膚的接觸、輕輕的拍撫、搖晃,都將會與孩子形成很好的連接,為嬰兒建立安全感打好基礎。

2、3歲前的孩子多一些肌膚接觸

3歲前的孩子更需要來自母親的肌膚接觸。

上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的恆河猴實驗。

這其中包括「代母實驗」。

將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放入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養育它的是兩隻假猴子,兩隻都是用鐵絲做成的,只不過其中的一隻有絨布包裹。

鐵絲母猴可以給小猴子提供充足的奶水,而絨布母猴只有絨布。

最開始,小猴子是圍著鐵絲母猴轉的,因為它可以吃到足夠的奶,但是過了幾天,心理學家們發現,小猴子只有飢餓的時候才向鐵猴子靠近,而更多的時候它是尋求絨布母猴的懷抱。尤其是當小猴子遭遇了巨大威脅的時候,它會立刻跑到絨布母猴的懷裡。

當哈洛把這些小猴子放回猴群時他發現,它們幾乎無法正常與其他猴子相處,它們孤僻、抑鬱、自閉,甚至還出現了攻擊性和自殘性。

這個實驗充分證明了,母親肌膚接觸對孩子的重要,也證實了親密關係的重要。

後來哈洛改進了實驗,使得絨布母猴可以擺動,每天半個小時和小猴子玩耍,改進實驗後放回猴群的小猴,成年後基本正常。

用哈洛自己的話說,觸摸、運動、玩耍,如果你可以提供這三個變量,那麼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全部的需要。

因此,多帶孩子作撫觸、擁抱孩子,都會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心理營養。

3、給孩子提供穩定且持久的愛

持續而穩定的母愛,是給予孩子安全型依戀的重要條件。

孩子需要媽媽的時候,媽媽能夠及時的回應,對孩子時刻保持著關注,又給孩子充足的自由探索空間。孩子會從內心感受到被媽媽關注著。

如果一個媽媽很情緒化,一會兒對孩子很溫和,一會兒對孩子發脾氣,那麼孩子則感受不到穩定的愛,而形成矛盾型依戀。

4、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很多職場媽媽,平時要忙工作,回到家陪孩子的時間是有限的。

這也能更明顯地感受到孩子「無事哭三場」的原因。

不用為此而愧疚,只需要在能夠陪伴孩子的時候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就可以了。

陪孩子做遊戲、讀繪本、唱歌、做親子手工……這些都是促進親子感情的好方式。

同時,孩子在媽媽面前「作」也並不是一件壞事,媽媽在關愛的同時,讓孩子體會邊界感。

如果孩子僅僅是因為見不到媽媽委屈而哭鬧的發洩,那麼媽媽完全可以給予及時滿足。

但如果孩子藉此「蹬鼻子上臉」,出現打媽媽、摔東西等越過邊界的行為,那麼媽媽及時發現,就要對孩子的錯誤行為予以制止,告訴孩子如何平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針對0-3歲孩子還不能很好地用詞語表達的時候,可以用簡單的詞:「抱抱」來告訴孩子,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哭,但哭過要學著用語言表達他的情緒和需求。

現在我家孩子5周歲了,能夠用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了。

在小離別我之後,女兒會藉由一件小事用哭的方式跟我耍賴,然後會告訴我:媽媽,我是因為想你所以哭了,媽媽我愛你……

那種感覺,有點小酸楚,又覺得很溫暖。

相關焦點

  • 「孩子見了娘,無事哭三場」,孩子只在你面前「作」的原因有點暖
    導讀:「孩子見了娘,無事哭三場」,孩子只在你面前「作」的原因有點暖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見了娘,無事哭三場」,孩子只在你面前「作」的原因有點暖!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為什麼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父母與孩子的信任關係是關鍵
    小淘氣出生之後一直都是由外婆主要照看,因為爸爸媽媽白天都要上班,所以實在是抽不出時間陪伴孩子。不過雖然小淘氣名字聽上去挺淘氣,但是外婆帶她的時候表現的還是非常乖巧,可是只要一看到媽媽,就像是變了一個孩子一樣,總是特別的黏人,不是哭就是鬧。難怪有一句話說,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
  • 為啥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專家:這說明孩子真的很信任你
    雖然亮亮臨出門的時候孩子很不開心,但是據婆婆反饋,亮亮不在家的時候,孩子還是很乖巧的,一個人玩著玩具倒是也挺開心。婆婆的話讓亮亮安心了不少,可是讓亮亮感到煩惱的是,只要她回到家裡,孩子馬上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小傢伙死死地粘著媽媽不放,而且動不動就嚎啕大哭一場。本身亮亮就已經有點疲憊了,孩子的矯情哭鬧著實讓她有點吃不消。
  • 孩子看到娘,無事哭三場,為何孩子在媽媽面前更淘氣?
    媽媽對於孩子,是特別不一樣的存在。哪怕孩子還只是個不會說話的寶寶,幾乎每個媽媽,也都會感覺到孩子的差別化對待。最典型的是,孩子在外人面前都很乖巧,不哭不鬧,可一看到媽媽,立馬就各種鬧騰了,稍一不滿意就大哭。如下三個媽媽的經歷,相信大家也是感同身受。
  • 自家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別著急,關鍵是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
    閨蜜在寶寶6個月的時候,因為產假結束要上班,所以把孩子交給了爺爺奶奶來帶,不過讓閨蜜特別欣慰的是孩子很聽話,並沒有出現嚴重的哭鬧形象。只不過每次見了閨蜜後即使沒有任何事情孩子都會委屈的哭一小會,有時甚至一點點事情也會惹得孩子哭上半個小時,這讓閨蜜很無語,因此她總是找我哭訴,並詢問我家寶寶是不是也如此。
  • 孩子見了娘,無事哭三場
    場景1:醫院衛生預防接種處男孩,兩三歲,剛打完預防針,媽媽抱著他說:「別哭,男子漢不許哭,哭啥哭,又不疼。」場景2:火車餐車爸爸給三歲多的兒子買的盒飯,兒子躲在桌子底下,邊說邊哭:「不好吃,太難吃啦」爸爸說:「怎麼就難吃了,再不吃打你。」
  • 「孩子遇到娘,沒事哭三場」孩子哭鬧的原因,真的不是媽媽的嬌慣
    俗話說「孩子遇到娘,沒事哭三場」,相信很多媽媽們也都有過同樣的經歷,孩子跟著爺爺奶奶的時候很乖,一旦見了自己便開始「無理取鬧」,其實孩子哭鬧的原因有很多,但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媽媽的嬌慣。第一,孩子見到媽媽會哭是因為對媽媽的信任
  • 「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一場」,我們真的錯怪他了……
    他流著眼淚,伸著小手,委屈巴巴地哭著喊著:「媽媽……媽媽……我要媽媽三歲前,孩子對媽媽是百分百的依戀。於是,他們會有點焦慮和無所適從,他們一面需要離開媽媽去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一面又需要媽媽的關注和理解。
  • 有點事就哭的孩子,未必就是矯情,而是寶媽這幾方面沒做好
    文|暖時光(此文為原創,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孩子愛哭,有點事就哭,甚至沒點事他也能給自己找到痛點然後流眼淚,遇到這樣的娃,當媽媽的應該怎麼辦?生活中其實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那麼孩子有點事就哭,真的就是娃不懂事太矯情嗎?其實未必,原因反而很可能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寶媽們在這幾方面沒做好。
  • 孩子見到媽媽就「耍脾氣」?並不是孩子無理取鬧,原因很暖心
    文丨耿倩倩(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歡歡是一個很乖的小傢伙,平日裡爸爸媽媽要上班,都是奶奶在帶歡歡,奶奶逢人便誇自己的小孫子特別乖巧,完全沒有同齡孩子的淘氣。周末的時候奶奶回了鄉下老家,帶歡歡的事便落到了媽媽身上。可是令媽媽沒想到的是,奶奶口中的乖孩子在媽媽面前卻成了淘氣包。
  • 為什麼孩子只愛在媽媽面前哭鬧?原因有點暖,請寶媽們好好珍惜
    導讀:為什麼孩子只愛在媽媽面前哭鬧?原因有點暖,請寶媽們好好珍惜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孩子只愛在媽媽面前哭鬧?原因有點暖,請寶媽們好好珍惜!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見了娘,沒事哭三場」,這是無理取鬧?寶媽千萬別理解錯了
    導讀:「孩子見了娘,沒事哭三場」,這是無理取鬧?寶媽千萬別理解錯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見了娘,沒事哭三場」,這是無理取鬧?寶媽千萬別理解錯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看到娘,無事哭一場: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有些老人會把孩子這種不乖的原因歸結為媽媽太慣了或者孩子不喜歡媽媽。其實恰恰相反,「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並不是壞事,從親子關係上來說,這正說明了孩子和媽媽關係健康又親密。一為什麼媽媽在,孩子就不乖? 孩子不乖時,確實是媽媽最容易暴躁的時候,卻也是孩子最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只要我們處理得好,就能幫孩子收穫新的成長。
  • 為什麼奶奶帶娃時寶寶乖,媽媽帶娃寶寶「沒事哭三場」?原因有三
    媽媽帶娃和奶奶帶娃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場景,這又是為什麼?現在很多父母都把孩子交給了家中老人,對於父母而言,讓老人帶娃其實也是為了孩子好。畢竟很多新手父母沒有育兒經驗,獨自帶娃反而不能夠細緻的照顧孩子。,孩子即使沒事也會哭三場。
  • 別人帶娃沒啥事,媽一帶娃,一哭二鬧三上吊!被慣壞還是討厭媽媽
    前兩天閨蜜專門找我來訴苦:家裡兩歲半的妹妹,每天在我下班後都像個樹袋熊似的掛身上,走哪抱哪連上個廁所都不放過,而且一言不合就哭鬧,稍有不順就打滾、跳腳,一晚上就循環在娃哭和哄娃的路上,完全沒有任何自己的時間,好累好崩潰……如果說是攤上了個難帶的娃也認了,關鍵是白天爺爺或姥姥、爸爸帶時,都一致表示孩子很聽話、玩得好、睡得好,飯也基本都是自己吃
  • 孩子打疫苗哭了,奶奶和媽媽都點讚,誇獎的原因代表著不同育兒觀
    一聽說她的好朋友們都打了,淺淺馬上就不哭了。問我:「那月月呢。」接下來,我們一起愉快地聊起了關於小朋友為什麼要打疫苗,和媽媽小時候打針的事情。養成了孩子一不如意,就用哭來抗議的習慣。過去我們都知道她懼怕打針,所以一般不在她面前提打疫苗的事。到時間了,就直接帶她去。雖然路上我也會說打針有點痛,不過會很快。但對淺淺來說,用來做心理建設的時間不夠,怎麼安慰都無濟於事,她總會哭到崩潰。
  • 孩子變身「兩面派」背後的原因很暖,但也要對症下藥
    小益的閨蜜最近有一件心煩的事,事情是這樣的,平時閨蜜上班都是由家裡老人帶孩子,但是她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她上班的時候從監控看寶寶可乖可乖了。但是她一回家,小天使就變身混世魔王一般,開始「花式作妖」,家中老人都說是因為她不會帶孩子,才會變成這樣的。
  • 媽媽把孩子帶摔著,自責到哭,爸爸的動作很暖心,網友:嫁對人了
    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也比比皆是,有位媽媽曾跟我吐槽,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自己就變成了「背鍋俠」:孩子老是哭,說是媽媽母乳不夠,沒給孩子吃飽;孩子臉上長了溼疹,說是媽媽不忌口、亂吃東西;孩子有點小感冒,說是媽媽晚上沒好好給寶寶蓋被子;孩子不小心從床上摔下來,說是媽媽沒看好,才害孩子摔了。
  • 媽媽把孩子帶摔著,自責到哭,爸爸的動作很暖心,網友:嫁對人了
    去年,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曾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引起了許多媽媽們的共鳴。影片中的金智英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夢想,操勞家務,教養孩子,卻沒能得到丈夫 和家人的理解。有一位網友感同身受地說:當全職媽媽真的是太憋屈了,孩子優秀,大家誇獎孩子有出息,孩子有任何問題,大家全都指責媽媽,說是媽媽的錯,媽媽沒有把孩子教好。
  • 2歲孩子無理取鬧,是爺爺奶奶袒護導致嗎?搞清原因比埋怨更重要
    由於沒人帶孩子,2歲6個月就送去了幼兒園。孩子上學每天早上都會哭一會,說不去學校、不找老師,但下午去接的時候看著很高興,也懂事了很多。剛上學一個月幼兒園放假,要放15天沒人帶,就帶回婆家,結果一回家就不對了。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不然就哭,掉地上的東西撿起來扔了,就睡地上哭,要垃圾桶裡拿出來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