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無理取鬧,是爺爺奶奶袒護導致嗎?搞清原因比埋怨更重要

2020-09-05 凝媽悟語

文|凝媽

看到一個媽媽的問題:兩歲七個月無理取鬧,快崩潰了,怎麼辦?

孩子以前挺乖的,不知道最近這一個星期是怎麼了,每天哭到嗓子啞,鬧睡地上滾。

由於沒人帶孩子,2歲6個月就送去了幼兒園。孩子上學每天早上都會哭一會,說不去學校、不找老師,但下午去接的時候看著很高興,也懂事了很多。

剛上學一個月幼兒園放假,要放15天沒人帶,就帶回婆家,結果一回家就不對了。

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不然就哭,掉地上的東西撿起來扔了,就睡地上哭,要垃圾桶裡拿出來給他。

哭到嗓子啞,讓他哭夠了來找媽媽,可哭不了一會兒,他奶奶爺爺就來護著,抱起來哄,撿起來給他。

平時不帶,一管孩子就護著,也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一天哭幾次每天嗓子都是啞的,好說歹說都沒用,不知道該怎麼管了!

老人喜歡袒護孩子是事實,社會主流育兒理論也不斷抨擊老人帶娃,把孩子的一些不良習慣歸罪到到老人身上,在父母心裡留下了老人護娃不對的印象。

只要遇到孩子問題,父母不會從深層次找原因,先責怪老人一番再說。這樣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會發現,即使父母帶孩子,也是一地雞毛。

2歲孩子無理取鬧是老人袒護導致的嗎?

孩子天生就有強烈的求生欲,會見風使舵,誰滿足他的心願,他就願意跟誰親近。當老人習慣性、無原則袒護孩子時,孩子確實會無理取鬧。但是很多時候,孩子的無理取鬧,並不是老人一手造成的。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案例,一個網友訴說了自己的經歷:

小孩兩歲半,十分黏爸爸媽媽。脾氣很固執,稍有一點不合意,就會哭鬧。最近變本加厲,經常會提出一些無理取鬧的要求。例如要求媽媽小便在他的尿不溼上面,不照做的話,他就會一直不停的哭鬧。嘗試跟他教育解釋,或者轉移他注意力,甚至打罵他,都收效甚微。


我們也嘗試在他平時不哭鬧或者開心時候,教育他和定下規矩,但當他發脾氣時候,就什麼都忘了。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父母親自帶孩子,孩子也一樣無理取鬧。我家2歲多的孩子也是如此,在爺爺奶奶面前反而更乖巧一些,見到媽媽反而喜歡哭鬧。

人們都說「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其實孩子在媽媽身邊,更容易發洩情緒。因為媽媽才是最讓他感到安全的人,在別人面前壓抑自己,見到媽媽才能釋放自己的情緒。如果媽媽陪伴太少,也希望通過哭鬧獲得媽媽的關注。

2歲的孩子正進入了第一叛逆期,無理取鬧也正是這個階段的顯著特點。

《你的2歲孩子》中提到,2歲半的孩子就是固執、蠻橫、不聽話的代名詞,大人們常管他們叫「調皮鬼」「小霸王」。

2歲孩子喜歡說「不」,動不動發脾氣,很喜歡搞破壞,經常鬧得家裡雞飛狗跳。不僅是爺爺奶奶帶的孩子如此、父母帶的孩子也是如此。不僅國內的孩子如此,國外的孩子也是一樣的毛病。

2歲孩子無理取鬧和年齡有關

2歲孩子無理取鬧,雖然讓父母感到苦惱,但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試想,一個幾個月的孩子,只要吃飽睡好就萬事足,我們肯定不希望孩子總是有如此簡單的追求吧!

1、自我意識萌發

2歲的孩子自主意識萌發,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往往會違背大人的意思,你讓他做的他反而不想去做。2歲半以後,不僅和大人對著幹,還喜歡和自己對著幹。他本來答應好的事情,真要做的時候又會拒絕或者否定。

孩子處於執拗敏感期,對任何事情都要求一致,如果一件事情或物品順序、方式、位置等改變,他會感到特別不適應,必須要重來一次。他喜歡自己做事情,如果大人幫他做了,他也會有挫敗感,必須退回零點,由他自己操作一番才罷休。

2、語言表達能力不完善

2歲孩子雖然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但是詞彙量並不豐富,在很多時候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比如分不清你我他,說自己的時候會說「你」或「他」。有的孩子語言發育更晚,甚至只會叫爸爸媽媽,那又是更讓父母頭疼的事情。

在這樣的前提下,當孩子表達自己意願的時候,自然表達不清。大人越是追問,孩子越是緊張。最後著急的哭起來,哭鬧是最原始的表達方式,也是無助的表現。


3、自我控制力差

2歲孩子對世界萬物充滿了好奇心,總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孩子行動敏捷,在你沒有注意的時候,他已經爬上了高處,把不該扔的物品扔到地上。孩子的危險行為總會讓大人擔心,當你數落他一番,他也不會長記性,因為他控制不住自己探索的欲望。

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更是約等於「0」,當他的目的沒有達成、要求沒有實現時,就會用哭鬧錶達自己的不滿。他做不到隱忍,非常單純,高興和不高興都寫在臉上,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只會敞開心扉表達自己的情緒。

2歲孩子無理取鬧和父母的養育方式有關

2歲孩子無理取鬧是一種正常現象,但是因為父母不理解,採取了不合理的養育方式,更是促使孩子向更極端的方向發展。

1、總是替孩子做決定

父母認為2歲孩子是個無能力的人,需要父母包辦一切,包括吃飯、穿衣,做任何決定,總是代替孩子完成一些任務,反而招來孩子的不滿。

買衣服的時候,按照自己的眼光給孩子選擇,沒有爭得孩子的同意,孩子會很難接受。有一次,給二寶買了鞋子,他看到就哭著拒絕,大夏天還想穿那雙穿了一個秋天和冬天的鞋子。

孩子想做一件事情,我們認為他只會添亂不允許他做。比如孩子想刷碗、想掃地,我們會認為他會把碗打破,會把垃圾弄得滿地都是。當我們不允許的時候,孩子就會備受打擊。

諸如此類的事情,孩子想自己做主,卻沒有機會,安全感、價值感得不到滿足,就會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發洩情緒。

2、對孩子沒有耐心

孩子喜歡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是因為能力有限,往往笨手笨腳,大人就忍不住插手。這也會讓孩子感到煩躁不安,對大人的幹擾表示生氣,也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比如孩子在搭積木,想搭得更高一些,卻屢搭屢倒,父母就著急幫忙。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孩子就是在體驗積木搭高后又歪倒的過程。他既在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又在觀察物體的自由落體過程。

一個東西掉在地上或者扔到地上,正是孩子學習的機會,當父母單方面認為這個東西不能用,必須扔垃圾桶的時候,孩子會因為失去了學習機會而傷心哭泣。父母則認為孩子是無理取鬧,一個壞的東西不值得研究。

因為父母不理解孩子,總是走不進孩子的心裡去,不停破壞孩子的動手能力、好奇心,孩子肯定會感到煩惱。

對待一個2歲孩子,父母還要多些耐心和愛心

當我們認識到2歲孩子的特殊特點,就要多一些耐心和愛心對待孩子,孩子也會變得更加可愛。

1、尊重孩子的發展規律,讓孩子有更多自主權

孩子獨立意識增強,要敢於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他會很有成就感。

讓孩子自己決定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玩具、到哪裡去玩,充分尊重他的意見。孩子有了自己的選擇,做一件事更容易做好、更容易堅持。

當孩子願意做家務的時候,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去做。比如掃地、洗碗、整理東西。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家具類玩具,滿足他幫忙的欲望。

當孩子固執的想按照原有順序做事的時候,也要滿足他,因為這正是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最佳時間,錯過了就會導致延遲。

2、允許孩子哭一會兒

孩子哭並不是壞事,哭可以調節情緒,讓孩子的心情變好。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有權利哭。放下「男孩不許哭」的傳統意識,讓孩子一次哭個夠。

孩子不會一直哭下去,等他情緒穩定的時候,再跟他坐下來交談,講一講剛才發生的事情,怎樣解決才更好。這個過程可以讓你更理解孩子,也讓孩子懂得有時候並不一定非要用哭來解決。

如果家裡有老人,擔心老人會哄孩子,那麼可以提前和老人溝通好,或者避開老人單獨解決,這樣就不會破壞自己的計劃了。

3、逐漸引入規則的概念

2歲半-4歲的孩子進入了規則敏感期,可以逐漸引入規則的概念,不能總是無法無天。

時間上,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看動畫片的時間不能無限延長、該回家的時候回家,總要有一定限制。

生活上,吃飯要洗手、回家要洗手、大小便要去廁所、外出要穿好衣服、睡前要洗澡,基本的生活規則要遵守。

在做每件事之前,提前做好提醒工作,告訴他「接下來應該要做.....」,孩子更容易堅持。

4、讓孩子擁有感興趣的事

孩子哭鬧時,轉移注意力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是孩子有感興趣的事情,才能夠破涕為笑。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擁有感興趣的事。

比如二寶很喜歡看書,當他不開心的時候,我們就跟他說帶他去看最喜歡的書,他就變乖了。他也很喜歡看託馬斯動畫片,也會允許他看動畫片,一切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孩子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注意觀察,一定會找到孩子最願意做的事情。

結語

孩子在2歲時,是學齡前很難帶的一個階段,會讓父母感到煩惱。父母要認識到這不是某個孩子的個例問題,也不一定是爺爺奶奶寵溺孩子產生的問題,而是2歲孩子的共性問題。當你理解孩子的時候,心理上會變得放鬆,在對待孩子時就會更加理性,孩子也會發展得更好。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2歲孩子無理取鬧是老人慣壞了嗎?背後暗藏深層原因,父母要搞清
    只要遇到孩子問題,父母不會從深層次找原因,先責怪老人一番再說。這樣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會發現,即使父母帶孩子,也是一地雞毛。2歲孩子無理取鬧是老人袒護導致的嗎?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父母親自帶孩子,孩子也一樣無理取鬧。我家2歲多的孩子也是如此,在爺爺奶奶面前反而更乖巧一些,見到媽媽反而喜歡哭鬧。人們都說「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其實孩子在媽媽身邊,更容易發洩情緒。
  • 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究竟和父母親還是和爺爺奶奶更親?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於本地的工作機會寥寥無幾,為了生存,很多人紛紛選擇外出務工,導致留守兒童大量出現。他們由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撫養長大,多年後當父母回來時,有些孩子卻依然和父母更加親近,這是為什麼呢?
  • 爺爺奶奶在孩子面前多提到爺爺奶奶
    媽媽仔細看著原來孩子的奶奶,奶奶幾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今年差點忘了自己的兒子,但沒想到還記得自己的爺爺。 奶奶進來幫孫女整理被子,然後像之前哄睡覺一樣輕輕拍孩子。 看到這裡小西不僅流下了眼淚,沒想到奶奶忘記了一切卻還是沒有忘記自己的爺爺。
  • 孩子可以給爺爺奶奶帶嗎?
    而且爺爺奶奶也很願意看孩子,他們認為:「你們年輕人啊沒有經驗,而且整天都忙於工作,我們倆老人家帶孩子,你儘管放心做你的事情就行了。」但是父母真的能夠完全把孩子交給爸媽看管嗎?分析問題 那我們就從幾個角度來分析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問題:現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術語叫「重要他人」,那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什麼叫做重要他人嗎?
  • 媽媽控訴:爺爺奶奶太溺愛孩子,導致孩子一堆毛病,該怎麼辦?
    有個媽媽說,她的孩子出生後,前三年多完全是爺爺奶奶帶的,爺爺奶奶溺愛孩子,導致孩子一堆問題:喜歡撒謊、自私、不服管、抗拒去幼兒園、老師管不了,窩裡橫等等。這個媽媽說,現在她接手帶孩子,原以為能把孩子教好,沒想到完全沒有辦法。說孩子,跟他交流,甚至把孩子屁股打到淤青都沒用。她覺得,奶奶帶孩子時,孩子養成的那些壞習慣,已經成為孩子的本能。
  • 3歲萌娃被爺爺奶奶逼到哇哇大哭?儘是這個原因導致。。。
    小悠悠春節期間剛滿3歲,平時活潑可愛,最喜歡和爺爺奶奶一起玩耍。可是這幾天看到爺爺奶奶卻到處躲甚至躲在房間裡大哭不出來。後經媽媽仔細詢問之後,才了解原來是因為:悠悠自己拉粑粑的時候沒有及時說導致拉在褲子上了,有時候一天要換3-4次褲子,而且又是大冬天洗的衣服很難晾乾,所以爺爺奶奶難免控制不住吼叫了孩子,孩子自然就會因為自己做錯事而選擇躲躲避了!
  • 「為什麼說不建議奶奶帶孩子?」這就是最現實的原因
    就拿我母親來說吧,弟媳上班,沒空在家帶孩子,所以我那四歲的侄兒都是母親帶大的。母親作為孩子的奶奶,家裡唯一的閒人,自孩子斷了奶之後就一直由她看。這兩年多來,弟弟和弟媳夫婦二人,沒感謝母親幫他們帶孩子,倒是對母親沒帶好沒教育好這事埋怨了不少。
  • 奶奶說:「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背後原因太扎心
    疫情期間,有段時間,女兒一直放在老家,爺爺奶奶看著。然後,每個周末有空,我和孩子媽媽就會趕回去。很少會哭鬧……我們前腳剛踏進家門,女兒乖乖的畫風立馬變了:吃個飯不餵不吃、老是粘著我們、一個不如意就發脾氣……奶奶看著孫女的樣子,一個勁的埋怨外加吃醋的說:「你一回來,她就不乖了」、「到底還是爸爸媽媽好」、「你們這是太慣她了」……怎么爸爸媽媽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了呢?
  • 5種隔代育兒術,爺爺奶奶看過來
    在爸爸媽媽面前什麼都會做的孩子,一到了爺爺奶奶面前就變成不會了,這時爺爺奶奶要提醒他,而不是什麼都幫他包辦,這樣孩子才會尊重你。 第二,爺爺奶奶要學會裝聾作啞 什麼時候裝聾作啞,第一種場景,孩子想要通過哭鬧的方式來達到他們的目的時,這時候就需要爺爺奶奶裝聾作啞,不然孩子會養成用哭鬧來控制大人的壞習慣。
  • 孩子成績不理想?壞毛病多?別總埋怨老人溺愛,你的態度更重要
    看到成績,回家再看一邊吃零食一邊寫作業的孩子,曉曉狠狠地批評了幾句,沒收了她的零食,讓她要寫就認真寫,要吃就好好吃,別老是三心二意。孩子在房間哭哭啼啼的,爺爺奶奶不樂意了。孫女一直都是邊寫作業邊吃零食的,她的成績不也很好嗎?這次怎麼就不行了,你這是看我們不順眼了,要攆我們走。
  • 2歲孩子的難安撫的哭鬧,是有原因的
    原因跟爺爺奶奶睡覺,在睡覺前孩子就有很強烈的表現還是想跟媽媽睡。我腳受傷晚上不能抱她尿,可是她還是想在看一下我在不在房間。哭著進我的房間,在奶奶的勸說下,又回去跟奶奶睡,即使睡前他們玩的也很開心就睡著了。可是11點因為做夢又哭著醒來,找媽媽。奶奶嘗試很多次的安撫就是不管用,「大聲呵斥、嚇唬等」還是安撫不了,最後我還是讓她爸爸打電話讓奶奶送過來。
  • 孩子大了,不愛去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急了
    孩子大了,不愛去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卻急了……隔輩親說的是爺爺奶奶會無理由疼愛孫子輩,對孫子輩的寵愛比對自己兒子還多!其實也不盡然,不是所有爺爺奶奶都是那麼寵孫子的!!其實從小感受不到 爺爺奶奶疼愛的孩子長大自然也不會去親近他們的。孩子小的時候雖然不懂事,但是誰真心對待他對他好,跟誰在一起更有安全感,他們都是能感受到的!寶寶的感知能力是很強的,小的時候爺爺奶奶如果主動關心寶寶,平時多跟孩子交流,孩子大了也不至於冷落他們。
  • 爺爺奶奶說乳牙不重要,反正有恆牙,真的嗎?
    作者:寶寶知道 河馬牙醫_Mkmw爺爺奶奶說乳牙不重要,反正有恆牙。很多媽媽也會不解:乳牙不是要換的嗎?為什麼還要治療呢?河馬牙醫今天就來談談這個問題。其實乳牙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從出生6個月左右開始萌出第一顆乳牙算起,到2歲半左右萌出20顆乳牙。
  • 爺爺奶奶是孩子教育長大的罪魁禍首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把孩子培養成神?如何把孩子培養成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下一代?要培養出一個好孩子,那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呢?家庭教育可以說是國家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但是我們國家的父母希望把教育的職責推給誰呢?
  • 生下來就丟給"爺爺奶奶"養的孩子,長大和父母有真感情嗎?
    那麼,在這種養育方式下,孩子長大以後跟父母之間會有真感情嗎?我們不妨聽聽黃女士的切身感受。2002年,在家人的催促下,黃女士夫婦要了一個孩子。然而,孩子的出生並沒有為家庭帶來巨大的幸福感,反倒讓黃女士夫婦的生活壓力變得越來越大。
  • 孩子無理取鬧,任性,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幫你贏得孩子
    啊林最近特別的煩惱,原本乖巧的女兒現在變得很霸道,無理取鬧,惹事生非,勸解不行,打罵無用。據啊林回憶,女兒的這種行為是在她把女兒放在老家給爺爺奶奶看時發生的,因為假期自己忙於工作,把4歲的女兒給爺爺奶奶照顧。當時主要的想法時,孩子假期給爺爺奶奶照看,自己能全力以赴工作,然而一向乖巧聽話的女兒卻一反常態,霸道無理,爺爺奶奶完全招架不住,最後不得不接回來自己照顧。
  • 千萬別讓爺爺奶奶帶孩子!4歲女孩肚子像懷孕,爺爺卻說這樣好!
    「媽媽生,奶奶養,爸爸回家就上網,爺爺天天菜市場,外公外婆來欣賞……」這個順口溜道出了多少家庭的憂傷。但是有些傳統的育兒方式也已經不再適合現在的寶寶們,它們所存在的誤區也就成了對孩子們傷害或是誤導,如果不注意,導致的後果十分嚴重的,就像下面這位小女孩一樣,因為被爺爺溺愛經常買零食而導致肚子腫脹。
  • 雙方都不要孩子,可以判給爺爺奶奶養嗎?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習慣,有些父母並沒有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就已經懷孕並生下孩子。如果離婚,雙方因為一些原因都不想要孩子的撫養權,爺爺奶奶可能會接納孩子。 而且,孩子的撫養是夫妻雙方必須履行的義務,所以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將孩子的撫養權判給爺爺奶奶。 再者,爺爺奶奶就算做孩子的監護人,以後如果因為爺爺奶奶年事已高或者經濟原因導致無法繼續撫養孩子,法院還會將孩子的撫養權再次判給父母。
  • 奶奶爺爺和姥姥姥爺,誰和孩子更親?有科學排序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有些孩子喜歡和爺爺奶奶相處,有些孩子卻更喜歡姥爺姥姥,這並不是十分絕對的事情,誰對孩子更好,孩子就會更喜歡誰。但刨除這些因素,實際上孩子和誰最親,科學上是有研究的,並且通過實驗和數據證實了這個理論!這項研究開始於1980年,兩位來自於加拿大地區的研究者對許多喪子的家庭就進行過一項數據調查:這項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當孩子不幸去世時,隔輩中的傷心程度:姥姥>奶奶>外公>爺爺。也就是說,隔輩中最心疼孩子的是女性角色,然後才是男性角色,而女性角色中,姥姥的心疼程度是大於奶奶的。
  • 孩子5歲之前交給爺爺奶奶帶後果有多嚴重?
    當代社會很多家長覺得第一次當父母,不太會帶孩子,沒爺爺奶奶有經驗,所以把孩子交給老人帶。或者工作壓力太大,沒有時間看孩子,請保姆又不放心,所以把孩子交給老人帶。調查數據顯示:在我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是60%~70%,3歲以上佔40%。孩子3歲前父母自己帶是最好的選擇。因為3歲正是個性發展和認知世界的快速階段,也是寶寶與父母培養建立感情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