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無理取鬧,任性,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幫你贏得孩子

2020-08-26 風中的蒲公英8087

啊林最近特別的煩惱,原本乖巧的女兒現在變得很霸道,無理取鬧,惹事生非,勸解不行,打罵無用。

據啊林回憶,女兒的這種行為是在她把女兒放在老家給爺爺奶奶看時發生的,因為假期自己忙於工作,把4歲的女兒給爺爺奶奶照顧。當時主要的想法時,孩子假期給爺爺奶奶照看,自己能全力以赴工作,然而一向乖巧聽話的女兒卻一反常態,霸道無理,爺爺奶奶完全招架不住,最後不得不接回來自己照顧。

為什麼會這樣呢?

《正面管教》裡指出其實孩子是通過不良行為來告訴我們:我只是想有所歸屬。在孩子被接到爺爺奶奶家時,孩子心裡就發生了變化,她認為媽媽不要她了,用無理取鬧來抗議,讓媽媽再次注意到她。

這是缺乏歸屬感的表現,孩子害怕被拋棄,害怕失去媽媽的愛,因此孩子利用無理取鬧來吸引住媽媽,用此方法重新獲得媽媽的特殊對待。孩子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是錯誤的,他們只是很急迫的想要歸屬感。

那麼什麼才是歸屬感呢?

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歸屬感:歸屬感,或稱隸屬感,隸屬,有以下幾種含義:

1、指個人自己感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

2 、是佛洛姆 氏理論中的術語,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與落實感。

3、多年漂泊在外人回到家後的心安,心安即有了歸屬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 歸屬和愛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求時,人們才有可能完成「自我實現」。

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歸屬感是很重要的心靈營養,在幼年缺乏的歸屬感,人們終其一生都會追隨,所以呢給孩子歸屬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孩子是缺乏歸屬感呢?阿德勒心理學指出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並沒有清晰的意識,因此常常出現錯誤行為。其實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在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認識上。

如果我們能理解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就是一個失去信心的孩子,那麼我們消除孩子不良行為動機的最佳途徑,就是找到一種積極的方法。

那麼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都有哪些呢?

1.尋求過度關注。操控別人為自己奔波或者得到特殊服務,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是:唯有得到特殊關注或者特殊服務時,我才有歸屬感。唯有讓你們為我團團轉時,我才是重要的。

2.尋求權力。我說了算,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是:唯有當我來主導或者控制,或沒有誰能主導得了我時,我才有歸屬感。你制服不了我

3.報復。以牙還牙,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是:我沒有歸屬感,受到傷害就要以牙還牙。我反正沒有疼愛。

4.自暴自棄。放棄不願別人介入,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是:我不相信我能有歸屬感,我要讓別人知道不能對我寄予任何希望。我無助且無能;既然我怎麼都做不好,努力也沒用。

那麼在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信息量後,我們就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辨別了,針對不同的行為採取不同的措施,慢慢調整過來,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更加的和諧。

那麼怎麼樣辨別孩子的行為呢?

舉個例子:父母為了買房而不得不到各處房產奔波,帶這兩個孩子,而大的孩子一直覺得無聊無趣。在第二次時,父母把大的孩子放在鄰居家等待,帶著小的孩子去了。孩子開始時答應了,後來又反悔了,然而父母還是把他留在鄰居家裡。在看房結束回來,看到屋子裡一片狼藉,小妹妹最愛的毛絨娃娃被畫的色彩斑斕,沙發牆上到處是色彩。父母一眼看上去真的會很生氣,恨不得馬上上去給揍一頓。

然而這時父母千萬要忍住,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行為,你就能發現他這樣做的錯誤目的。這是個報復的行為,孩子的歸屬感受到了威脅,他對父母的愛產生了懷疑,才做出了這樣的報復行為。

那麼我們怎麼樣做才能贏回孩子呢?

首先我們要忍住自己想發火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分析他的行為,平和的和孩子談,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在和孩子一起進行補救措施。

就如上面的例子,父母先忍住火氣,避免進入孩子報復的圈子惡行循環。父母告訴他,「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因為我們沒有帶你一起去看房,你覺得我們帶妹妹去而不帶你去,覺得我們不愛你了。」

這時孩子也許的反應也許會是不理你,或者是逃避。

這時父母說:「孩子你說過的,去看房很無趣,我們覺得你在家裡和鄰居夥伴玩會更有趣些,我們也不想帶妹妹去,可是妹妹還太小沒發像你一樣能自己玩,我們不得不帶她去。我們是愛你的,我們對你們的愛都是一樣的,你要相信。」

這時孩子會觸動,也許會哭泣。這時父母說:「我們知道你不是故意弄壞妹妹的娃娃的,還有牆上的色彩,既然都已經這樣了,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恢復原樣呢?媽媽陪你一起想辦法,一起把它修好好嗎?」

最後孩子和家長一起想辦法,一起進行修護,把牆擦好,把娃娃洗乾淨。避免了一場親子間的戰爭,還走進了孩子的內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都是以引導作為主要的,讓孩子感覺到歸屬,感受到父母的愛,這個家裡的和諧,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然而不管是面對孩子什麼樣的不良行為時,父母都要先理解,然後用愛化解,和孩子一同承擔責任。讓孩子感覺到歸屬感,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存在。

為什麼要先理解呢?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說過,理解先於建議,引導才會更有效。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對於孩子的教育上我們只能說是引導孩子,給孩子充足的愛與理解,讓孩子感覺到安全與歸屬,共同承擔責任,共同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每個行為背後都會有其目的,家長你了解嗎?
    孩子每個行為背後都會有其目的,家長你了解嗎?自己上了一天班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本想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上小學的兒子卻不讓人省心,看不到他寫作業,滿屋子裡亂跑,擺弄玩具不亦樂乎。 好好跟他說,他根本聽不進;只有大聲訓斥,才會安靜兩分鐘,然後又故態復萌。好不容易讓他坐下來寫作業,磨磨蹭蹭,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半個小時寫不了一行字。
  • 孩子無理取鬧怎麼辦?
    像孩子起床特別磨蹭,穿個衣服都要提各種條件,刷個牙還左選人又選人,簡直是在挑戰大人的耐心。確實,作為大人,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懂事點,該起床起床,該吃飯吃飯。有什麼要求就好好說,不要總是哼哼唧唧的無理取鬧。假如他沒有什么正當理由,又一直在鬧脾氣,耍性子,我們就會覺得他太任性了,是不是平時對他太好了,才把他慣成這樣?其實,孩子 沒有無緣無故的任性,只有無處排解的情緒。
  • 父母必須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是有需求的。作為父母要學會觀察孩子的行為,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點,那麼教育就會變得很簡單。父母的第一要務就是要學會觀察。我們只有潛心的觀察,才能從活動中解讀孩子背後的行為和意義,這樣才能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恰當的支持,從而讓我們的孩子發展的更好。
  • 「有二胎後,越來越討厭大寶」,讀懂大寶行為,才能贏得孩子合作
    01孩子行為的背後,是有目的的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認為:孩子的觀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當二寶到來後,大寶能敏銳地察覺出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變化,以及父母對他態度的轉變。02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由於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而只是看到了行為的表面。所以我們通常會在孩子做出不恰當行為時,進行說教或是懲罰。但如果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並沒有人理解或者教會他如何改正,只是得到批評或是懲罰。
  • 孩子「拖沓」與「任性」的背後
    是你情緒抑鬱時而選擇的色彩太灰暗、還是你脾氣暴躁時胡亂作畫…… 我想從以下方面來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與父母行為模式的關係: 第一,孩子「拖沓」與「任性」之間的關聯和它們所表達的意義: 從詞義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沒效率,「任性」是不聽別人意見、執坳。
  • 當孩子無理取鬧時,可以這樣做
    ,不論自己怎麼跟孩子說,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和孩子說了不行,可是他卻偏偏就要孩子經常會說不我就要之類的話,甚至會伴隨著一些打人、摔東西等行為。家長很無奈,自己的孩子怎麼就這麼任性、不懂事呢?再怎麼說也不聽的情況下,有的家長可能會出現大聲吼孩子,甚至是打孩子的情況。
  • 8招幫你搞定任性的孩子
    寶爸寶媽們,孩子任性哭鬧、不達目的不罷休你們有什麼招?5、後悔自責「唉,早知道就不帶你來公園玩了」6、遷就滿足一邊焦急地看表,一邊無奈地等待……以上6招其實是無效的,請對它們說NO!我們辨別一下什麼是任性行為,什麼不是。先排除探索行為、獨立行為和維權行為。
  • 孩子「拖沓」與「任性」背後的意義
    是你情緒抑鬱時而選擇的色彩太灰暗、還是你脾氣暴躁時胡亂作畫……  我想從以下方面來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與父母行為模式的關係:  第一,孩子「拖沓」與「任性」之間的關聯和它們所表達的意義:  從詞義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
  • 從孩子「拖沓」與「任性」中看父母的行為模式
    養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給現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應該…」「你不應該…」等。  但孩子的學習需要過程,在過多的操心、催促下,孩子的體驗是:總有人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獨立思考。因而難以養成對自己行為的責任能力。
  • 孩子見到媽媽就「耍脾氣」?並不是孩子無理取鬧,原因很暖心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歡歡媽媽很是無奈。「孩子這不是故意在為難我嗎?」看著孩子又耍脾氣了,歡歡媽媽無奈地和朋友們吐槽道。而朋友們則安慰稱「孩子見了娘,沒事哭一場,這很正常,我們家孩子也一個樣。」顯然,這種孩子見到媽媽就開始耍脾氣的行為舉動在生活中很常見,不過這也著實讓媽媽感受到了什麼叫「甜蜜的負擔」。
  • 行為心理學:了解你的孩子
    那麼在這假期的中您了解你的孩子了嗎?或許有人會說我自家的孩子我能不了解嗎。我想說的是在當今這樣高壓的社會下,成年人的心理都有可能會走向崩潰。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更加的重要。就在今天中央電視臺更是推出了《開學第一課》這樣的電視節目形式,全覆蓋的為全國中小學生上好這一國家級的電視公開課。所以家長們更要重視起來。俗話說少年強則國強,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樣重要。
  • 孩子偏差行為背後的真實訴求
    好的教育一定是順應發展規律的,我們要做孩子的引路人,在溝通方式上要注意,先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在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要一出現問題就立馬否定孩子。如果你覺得你的教育很累,一定是教育方式上出現了問題。這樣的孩子只想為所欲為,通常他們內心的想法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做任何事」或者「你最好做我要你做的事」。即使父母成功的壓制了他們,而這勝利卻是短暫的,因為父母贏了面子卻失了裡子。確切的說,就是父母可能贏得了鬥爭,卻賠上了親子關係。所以,父母親要切記:一旦鬥爭爆發,孩子就已經贏了。  當孩子反抗或挑戰時,父母常覺得被激怒了,但嘗試去糾正孩子的行動卻很少成功。
  • 孩子太任性怎麼辦?睿智燈塔六個方法,幫助家長解決孩子任性問題
    那麼,孩子太任性怎麼辦?如何解決孩子的任性問題?以下是睿智燈塔導師給我們提出的建議和方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1、如何解決孩子的任性問題:冷處理孩子任性通常表現為大哭大鬧或者摔東西,而孩子的這種行為正是表現給大人看的,所以,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堅持原則,採用「冷處理」的辦法不予理睬,沒有了家長的觀看,孩子就會覺得無趣,逐漸就會自己安靜下來。
  • 2分鐘讀懂孩子任性背後的語言
    總有一些時候,孩子會為了達到目的,哭鬧不止,把家長弄得精疲力盡。有的家長嚴厲訓斥,孩子反而哭鬧的更加厲害,有的家長聽之任之,孩子仍不會善罷甘休。這時家長無奈的長嘆:這孩子太不聽話了,太任性了。 只聽媽媽說:「寶貝,現在家裡已經有3個泡泡機了,你如果想玩,媽媽下次可以幫你帶上。」 小姑娘說:「不行,我現在就要。」 媽媽說:「你現在要,媽媽可以回家去拿,但是我們就沒有時間在公園玩,你看是要先玩,還是回家玩泡泡機?」 小姑娘說:「不行,現在就買。」
  • 做家長的如何才能避免讓孩子變得「任性」、「無理取鬧」
    如果一個孩子敏感脆弱,如果他生性就喜歡平白無故的哭,那麼家長就應該任由他哭下去,這樣不會帶來任何好處,也不會對我們產生任何影響,但是家長這麼做就會很快就讓孩子擦掉眼淚。只要孩子哭,家長就不要到孩子近旁去,等孩子安靜下來了不哭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立即走到孩子的身邊。慢慢的你就會發現,如果孩子想讓我們家長到他的身邊,他就會停止不哭,或者頂多哭一聲。
  • 孩子總是無理取鬧,你會冷處理,對他不理不睬嗎?
    如果你想知道一個孩子是如何無理取鬧的,請去玩具店逛逛,那裡經常上演著兒童打地滾的好戲。或者,隨便攔下一位父親或母親,他們隨口就能給你既滿意又生動的答案。對於那些情緒幾近失控的父母來說,孩子那複讀機播放一般的「我不要!我不要!……」,簡直如同咒語。孩子為什麼如此任性和不講理呢?
  • 任性孩子的行為導向
    要強調的,此行為有危險,尺度很難把握,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燙傷孩子,切忌不要模仿。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孩子第一次犯錯,如果教育方式得當,必定會讓孩子銘記於心,受益終身。任性的孩子,責任不在孩子。家長應該自我反省,有沒有放任自流,有沒有嬌生慣養,有沒有寵溺縱容。
  • 孩子故意惹你生氣,是挑戰行為,《孩子:挑戰》教父母應對挑戰
    上的漏洞,媽媽沒有分析兒子任性背後的原因,也沒有堅持自己的原則,所以孩子才會屢教不改。如果你剛好讀到一段能用得上的建議,放下書轉身去孩子身上「試驗」,會很驚訝效果明顯,竟然解決了讓自己頭大的難題。比如,我帶孩子結帳路上,他突然停下,非要買一款變形玩具,我溫和而堅定地說:「剛才你寫作業不夠用心,我是不會買的,不過明天還有機會,看你的具體表現了!如果你任性,立馬會受到懲罰。」
  • 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用正面管教消除教育煩惱
    《正面管教》一書,結合了簡·尼爾森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也綜合了在正面管教協會,對於成千上萬的家庭調研所得到的諸多反饋,讓更多的家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被人們稱為正面教育的經典之作。下面,分享書中三個內容: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將犯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用正面管教消除教育煩惱。
  • 孩子太執拗,愛無理取鬧?你知道這些背後的秘密嗎?
    有時候孩子的這種行為真的讓人很頭疼,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違反了他的秩序,當違反的時候,孩子會哭,會鬧,會用我們成人看起來無理取鬧的舉動來讓一切回到他的秩序中,有一段時間,兒子很喜歡用影碟機看電影,當影碟機一啟動,在座的誰都不能做別的事,不能接電話,不能去衛生間,否則就得「從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