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林最近特別的煩惱,原本乖巧的女兒現在變得很霸道,無理取鬧,惹事生非,勸解不行,打罵無用。
據啊林回憶,女兒的這種行為是在她把女兒放在老家給爺爺奶奶看時發生的,因為假期自己忙於工作,把4歲的女兒給爺爺奶奶照顧。當時主要的想法時,孩子假期給爺爺奶奶照看,自己能全力以赴工作,然而一向乖巧聽話的女兒卻一反常態,霸道無理,爺爺奶奶完全招架不住,最後不得不接回來自己照顧。
為什麼會這樣呢?
《正面管教》裡指出其實孩子是通過不良行為來告訴我們:我只是想有所歸屬。在孩子被接到爺爺奶奶家時,孩子心裡就發生了變化,她認為媽媽不要她了,用無理取鬧來抗議,讓媽媽再次注意到她。
這是缺乏歸屬感的表現,孩子害怕被拋棄,害怕失去媽媽的愛,因此孩子利用無理取鬧來吸引住媽媽,用此方法重新獲得媽媽的特殊對待。孩子沒有意識到他的行為是錯誤的,他們只是很急迫的想要歸屬感。
那麼什麼才是歸屬感呢?
百度百科上的解釋歸屬感:歸屬感,或稱隸屬感,隸屬,有以下幾種含義:
1、指個人自己感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
2 、是佛洛姆 氏理論中的術語,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與落實感。
3、多年漂泊在外人回到家後的心安,心安即有了歸屬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 歸屬和愛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求時,人們才有可能完成「自我實現」。
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歸屬感是很重要的心靈營養,在幼年缺乏的歸屬感,人們終其一生都會追隨,所以呢給孩子歸屬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孩子是缺乏歸屬感呢?阿德勒心理學指出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並沒有清晰的意識,因此常常出現錯誤行為。其實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在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認識上。
如果我們能理解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就是一個失去信心的孩子,那麼我們消除孩子不良行為動機的最佳途徑,就是找到一種積極的方法。
那麼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都有哪些呢?
1.尋求過度關注。操控別人為自己奔波或者得到特殊服務,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是:唯有得到特殊關注或者特殊服務時,我才有歸屬感。唯有讓你們為我團團轉時,我才是重要的。
2.尋求權力。我說了算,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是:唯有當我來主導或者控制,或沒有誰能主導得了我時,我才有歸屬感。你制服不了我
3.報復。以牙還牙,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是:我沒有歸屬感,受到傷害就要以牙還牙。我反正沒有疼愛。
4.自暴自棄。放棄不願別人介入,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是:我不相信我能有歸屬感,我要讓別人知道不能對我寄予任何希望。我無助且無能;既然我怎麼都做不好,努力也沒用。
那麼在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信息量後,我們就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辨別了,針對不同的行為採取不同的措施,慢慢調整過來,讓我們的親子關係更加的和諧。
那麼怎麼樣辨別孩子的行為呢?
舉個例子:父母為了買房而不得不到各處房產奔波,帶這兩個孩子,而大的孩子一直覺得無聊無趣。在第二次時,父母把大的孩子放在鄰居家等待,帶著小的孩子去了。孩子開始時答應了,後來又反悔了,然而父母還是把他留在鄰居家裡。在看房結束回來,看到屋子裡一片狼藉,小妹妹最愛的毛絨娃娃被畫的色彩斑斕,沙發牆上到處是色彩。父母一眼看上去真的會很生氣,恨不得馬上上去給揍一頓。
然而這時父母千萬要忍住,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的行為,你就能發現他這樣做的錯誤目的。這是個報復的行為,孩子的歸屬感受到了威脅,他對父母的愛產生了懷疑,才做出了這樣的報復行為。
那麼我們怎麼樣做才能贏回孩子呢?
首先我們要忍住自己想發火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分析他的行為,平和的和孩子談,告訴孩子他的行為不對,在和孩子一起進行補救措施。
就如上面的例子,父母先忍住火氣,避免進入孩子報復的圈子惡行循環。父母告訴他,「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因為我們沒有帶你一起去看房,你覺得我們帶妹妹去而不帶你去,覺得我們不愛你了。」
這時孩子也許的反應也許會是不理你,或者是逃避。
這時父母說:「孩子你說過的,去看房很無趣,我們覺得你在家裡和鄰居夥伴玩會更有趣些,我們也不想帶妹妹去,可是妹妹還太小沒發像你一樣能自己玩,我們不得不帶她去。我們是愛你的,我們對你們的愛都是一樣的,你要相信。」
這時孩子會觸動,也許會哭泣。這時父母說:「我們知道你不是故意弄壞妹妹的娃娃的,還有牆上的色彩,既然都已經這樣了,那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恢復原樣呢?媽媽陪你一起想辦法,一起把它修好好嗎?」
最後孩子和家長一起想辦法,一起進行修護,把牆擦好,把娃娃洗乾淨。避免了一場親子間的戰爭,還走進了孩子的內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都是以引導作為主要的,讓孩子感覺到歸屬,感受到父母的愛,這個家裡的和諧,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然而不管是面對孩子什麼樣的不良行為時,父母都要先理解,然後用愛化解,和孩子一同承擔責任。讓孩子感覺到歸屬感,感覺到自己的價值存在。
為什麼要先理解呢?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博說過,理解先於建議,引導才會更有效。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對於孩子的教育上我們只能說是引導孩子,給孩子充足的愛與理解,讓孩子感覺到安全與歸屬,共同承擔責任,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