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鐘讀懂孩子任性背後的語言

2020-09-22 睿智燈塔App

總有一些時候,孩子會為了達到目的,哭鬧不止,把家長弄得精疲力盡。有的家長嚴厲訓斥,孩子反而哭鬧的更加厲害,有的家長聽之任之,孩子仍不會善罷甘休。


這時家長無奈的長嘆:這孩子太不聽話了,太任性了。

這幾天秋高氣爽,父母帶著孩子去公園玩,總能看到賣玩具的攤位旁,孩子和大人糾纏不休。一個小姑娘一手拿著小狗氣球,一手拿著棒棒糖。站在泡泡機攤位前,表示想要這個泡泡機。

只聽媽媽說:「寶貝,現在家裡已經有3個泡泡機了,你如果想玩,媽媽下次可以幫你帶上。」

小姑娘說:「不行,我現在就要。」

媽媽說:「你現在要,媽媽可以回家去拿,但是我們就沒有時間在公園玩,你看是要先玩,還是回家玩泡泡機?」

小姑娘說:「不行,現在就買。」

緊接著,小姑娘開始嚎啕大哭起來,媽媽嚴厲的說道,「你太任性了,家裡已經有3個泡泡機了,不可以再買了。」

故事看到這裡,我們可能會覺得小女孩太任性了。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當她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泡泡機,她也會產生玩泡泡機的想法,這是非常正常的。在孩子的心裡,他不會去考慮家裡已經有了3個泡泡機了,而只是單純的想要玩泡泡機。

當孩子面對喜歡的玩具或看到別人玩也渴望擁有時,會簡單而直接的表達出來,即使這個需求在大人看來是不合理的。

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都會表現出非常自我的一面,也被稱為是自我中心。這是皮亞傑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指兒童在前運算階段(2-7歲)只會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如當自己的湯是熱的時,就認為別人的湯也是熱的。但是,這種認識上的自我中心與利己主義不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從自我中心過度出來,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恰當的引導,讓孩子學會適應這種外界與我不一樣的感受,並且逐漸的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一件好事,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事情。

那麼,孩子哭鬧任性背後的原因什麼?

孩子長大了,想法和探索欲增加,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時,他們會很興奮,這也想試試,那也想摸一摸。你不讓他拿杯子,他偏偏要試著自己拿,但是不巧,杯子沒拿穩掉在地上打破了;你拿來掃把想要打掃乾淨,結果他死活要跟你搶著打掃,結果把玻璃渣弄的到處都是。

孩子並不是故意搗亂,只是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實在是太強了,忍不住想要去探索。而當孩子被大人拒絕時,會產生非常不好的情緒。

孩子借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表達情緒的能力。他們只知道難過就哭,開心就笑。尤其哭最能牽扯家長的內心。因此,哭成為了孩子最常用的表達方式。

在孩子受挫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怎麼面對這種情況,他們經常在愣了一下之後立馬哭泣,家長立即循聲趕來安慰,這個做法讓孩子感覺自己剛經歷的事情很嚴重,自己的情緒必須要反應的更為激烈,才能讓家長感覺到自己的委屈。

孩子借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在與父母長期的鬥智鬥勇中,也會發現,自己的哭鬧會讓父母做出讓步,孩子自然就會拿哭鬧來作為自己與父母抗衡的武器。如果想要杜絕這一點,就需要父母在平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始終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但是也不放棄原則。

那麼,當在超市裡,孩子非要買玩具,家長該怎麼辦?

事先制定購買規則

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就想買這樣的情況不可能只出現一次,這就需要家長在發現孩子的這種問題後,及時做出引導,制定購買玩具的規則。比如,家中重複的玩具太多就不要再買,每次最多只能買一件玩具,或者,每周只能購買一次玩具,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當然,這個規則要得到孩子的同意,只有與孩子一起制定的規則,真的遇到問題時,孩子才會願意遵守

家長適當站在孩子的角度參與,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

家長和孩子相處,多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往往忽略了孩子當時的心情。像小姑娘即使家裡有3個泡泡機,可當時的心情是很想擁有泡泡機,可能是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泡泡機,自己也想像他們一樣玩,也有可能這個泡泡機和家裡那三個泡泡機的顏色不一樣。

但是孩子這種心理需求通過語言是表達不出來的,加上這種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撫,所以選擇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如果孩子對你又哭又鬧,要耐心傾聽他的感受。當你說出孩子感受的時候,孩子的不良情緒就已經消失了一半了。「你希望你現在能玩泡泡機……那個泡泡機好像也挺好看的……」

用想像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願望

很多時候孩子的任性、哭鬧情緒已經不是單純的為了得到一件玩具,而變成了與父母之間的較量,即使最後家長做出妥協,孩子得到了這件玩具,但是未必會像表現出來的那麼喜愛這件玩具。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一直和孩子在買玩具這件事上死磕,孩子只會越哭鬧的厲害,轉移一下問題的側重點,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家長可以採用想像的方式滿足孩子。「我們下次再出來了,我們把三個泡泡機都帶出來,你可以跟小朋友在公園裡一起玩泡泡機,還可以玩三個……而且,我們家裡的泡泡機也非常的漂亮。」

家長可以適當的轉移話題。「現在,我們可以先跟小朋友玩其他的遊戲,或者,你可以問問小朋友,願不願意把手裡的泡泡機借給你玩一會。」

如果這所有的方法都無濟於事,嘗試擁抱。你的擁抱給孩子提供了足夠的安全感,會讓孩子很快的度過焦躁的狀態放鬆下來,這會幫助孩子恢復到最佳的狀態。


並不是孩子表現得幼稚,而是她就是那個幼稚的孩子。父母確實不需要滿足孩子的全部需求,被拒絕是每個孩子成長中都會經歷的一課,當然,父母在拒絕孩子的時候,需要照顧到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不良情緒表示理解和接納,幫助孩子處理好情緒,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用心和愛,這也是作為父母非常重要的責任。

相關焦點

  • 寶寶太任性,該怎麼辦?百依百順,不如讀懂孩子的心
    百依百順,不如讀懂孩子的心 1、不給寶寶把任性當作要挾父母的機會 父母:我看過前蘇聯英雄舒拉小時候的故事。一次他非要在飯前吃飯後才吃的粉羹,爸爸媽媽不僅沒有同意,而且沒有哄他,屋裡只剩下舒拉自己。他哭喊了一陣後,不見回音,自覺沒趣就用木塊碼東西玩了。
  • 孩子「拖沓」與「任性」的背後
    面對行為問題中常見的厭學、脾氣躁、逆返、任性、拖拉、膽怯、敵對、衝動等現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籌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諮詢中發現,父母反應(確切的說是母親在反應)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惱火的是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頭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們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拖沓、任性問題時,他們明顯的情緒態度是「惱火」、「頭疼」!
  • 孩子「拖沓」與「任性」背後的意義
    就是說看起來很拖沓的孩子,其實是在用脫沓的手段,說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說的那樣做!很任性的孩子,總要以某種或多種方式來表達他的這種執坳個性:要麼不等父母話說完,他扭頭就走;要麼就是你說你的,我拖拉我的;要麼就發脾氣;要麼就是不吭聲……因此說,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來表現。  在孩子們言談舉動裡,經常有我們需要解讀的密碼。
  • 讓孩子學習,家長要能讀懂孩子的語言
    孩子獨立學習是最好的方式,是國家倡導和家長期待的方式,但不是唾手可得的。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多數還是有所欠缺的。讓孩子去學習,對於家長來說,還是一個少不了的事兒,也是一個需要費些心力的事兒。能讓孩子比較痛快的去學習,我覺得家長得能讀懂孩子的語言、得讓孩子對你服氣以及得與孩子建立起感情基礎。鑑於篇幅有限,本文先談談第一個問題。
  • 代溪鎮:讀懂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
    為了切實提高鎮區0-3歲嬰幼兒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水平,促進學齡前幼兒早期發展,11月17日下午,代溪鎮計生協會開展了早教知識講座,本次講座圍繞主題「讀懂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鎮計生協會工作人員主講,鎮區0-3歲的家長參加。  講座中,圍繞0-3歲孩子的行為表現、作為父母應該讀懂的孩子行為、知道其背後的原因、以及父母能夠提供的支持開展。
  • 不知道孩子哭什麼?父母巧用SLOW技巧,讀懂嬰語背後的秘密
    有時候孩子哭,並不是因為他們困了、餓了,這就經常讓作為新手的父母不知所措。其實,摸透孩子的脾氣,聽懂他表達的語言,對於父母來說十分重要。今天我們從兩個方面,全面了解「嬰語」, 真正地傾聽孩子,仔細觀察孩子,相信讀了這篇文章的你,一定會在育兒方面更加得心應手。
  • 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或者,如果孩子的情緒表達是好一些的,他說「媽媽,我今天好難過,我可不可以喝一瓶酸奶?」一切都會不一樣,是不是?!正確讀懂孩子,是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讀懂,就是聽到孩子在情緒中包含的想法以及訴求。想要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作為家長的我們要有足夠的思考力——不僅關注孩子如何幫助孩子成長,還要關注如何讓自己通過不斷的覺察和思考收穫成長。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呢,那就要看看朱芳宜的這本《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 從孩子「拖沓」與「任性」中看父母的行為模式
    或「我最頭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二)孩子「拖沓」與「任性」背後的意義  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為「軟性」的對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為「生硬」的對抗。但本質上,這兩種行為時相通的。看起來很拖沓的孩子,其實是在用脫沓的手段,說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說的那樣做!很任性的孩子,總要以某種或多種方式來表達他的這種執坳個性:要麼不等父母話說完,他扭頭就走;要麼就是你說你的,我拖拉我的;要麼就發脾氣;要麼就是不吭聲……因此,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來表現。
  • 幼兒「自虐」的「語言」,你讀懂了嗎?
    撞頭梆梆響,耳朵往「死」裡拽……幼兒期寶寶的這些自虐行為,並不是因為他太暴力,而是有特殊含義,能讀懂解決起來才「對症」。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由於他們的語言體系尚未形成,導致他們有時會利用行為而不是語言去表達,但這種表達方式容易被家長認為是無意識行為而忽略掉
  • 孩子任性束手無策?運用「魚缸法則」,克服孩子的「不規則任性」
    就是說,孩子的任性是毫無規律的,家長根本找不到任何蹤跡可尋的。那麼,有沒有方法能夠幫我們克服這種「不規則任性」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克服孩子「不規則任性」這個話題。其實,孩子任性是天性,家長一味的壓制是不可取的,必須得理性。一時的打罵,雖然家長解了氣,但對孩子而言傷害卻是永久的。深挖孩子任性背後的原因,才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通行密碼。
  • 讀懂孩子「頂嘴」背後的潛臺詞
    孩子從2歲開始,很多家長就會發現:以前說什麼聽什麼的小天使怎麼突然變成「惡魔寶寶」了。無論家長怎麼說,孩子都要頂回去。這是怎麼了?其實,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必經階段。孩子在一歲半以後,就開始有了自己的「小想法」,希望家長可以用心傾聽,幫助自己實現。
  • 孩子總是故意搗蛋?家長要讀懂「語言表達」
    耶魯心理學專家也曾經有表示,當孩子喜歡搗亂時,父母一定要注重孩子這些搗亂背後的語言表達。2、與孩子之間出現強烈的代溝影響親子關係現在的親子關係相比起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在80後70後那一代往往對於父母卻敢怒不敢言,親子關係一直都不太好,這一代的孩子往往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更為親和一點,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孩子都有幸能夠與父母成朋友關係。
  • 5分鐘讀懂究竟SAT是什麼?
    為了更好地幫助初接觸出國標準化考試的家長和考生更加科學系統地了解考試、定位自己、找準目標、做好規劃,蘑菇教育特推出《5分鐘讀懂系列》。我們會系統介紹各個考試的概況和備考策略,並匹配我們的教學產品。對標準化考試以及對特定標準化備考群體的精準把握是高效率出分的保障。
  • 孩子任性、脾氣犟?家長看懂這2點,輕鬆搞定任性孩子
    「也不知道是不是遺傳,我兒子脾氣特別犟,還很任性!簡直就是別人眼中的『熊孩子』。」球球媽媽很苦惱地說,孩子怪裡怪氣的模仿別人說話、不滿足要求就哭……在公共場合這類任性舉動還會變本加厲。面對這樣的「熊孩子」,很多人都避之不及,甚至還會在心裡數落「家長怎麼教育的」。可家長卻又苦不堪言,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孩子為什麼就那麼任性呢?
  • 孩子總是故意搗蛋?家長要讀懂「語言表達」,試試這樣做
    孩子有的時候語言表達能力不強,有的時候他們自己害羞,不敢對家長說出真心話,家長要予以理解,並且要充分的看到孩子行為背後所代表的東西。02、學會傾聽孩子的非語言表達在面對孩子的搗蛋行為,大部分的家長只是斥責孩子,讓他們不要做這樣的行動,但是他們行動背後所對家長的暗示,家長往往有意識的忽略或者根本沒有意識到這種暗示的存在,那麼這就往往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 8招幫你搞定任性的孩子
    寶爸寶媽們,孩子任性哭鬧、不達目的不罷休你們有什麼招?【任性】孩子對自己的要求、需要、願望等,不管是否合理,當時就想讓別人給予滿足,如果稍有不滿意就產生牴觸的情緒,而別人的正確意見、做法自己明知道是對的也不採納,還堅持著自己錯誤的觀點和行為。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 你能讀懂孩子言行背後的真意嗎
    其實孩童們的話往往是像電報一樣用密碼寫成,我們父母需要經過一道破譯的程序才能讀懂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孩童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其目的。孩童出生後不久,他就慢慢感知到某些行為能達成他的目的;也發現某些行為不能達成他的目的,於是成功達成了目的的行為他就保留了下來,那麼無法達成目的的行為就會被其淘汰了。心理學家將這種形式的學習稱為「鼓勵」或「增強」。
  • 視頻號首播:如何讀懂孩子?
    龍春華老師一直致力於讀懂孩子。在小龍一歲多時,他的一個眨眼行為引起了龍老師的興趣,她因而創作了《嬰幼兒行為心理學》。行為是讀懂一個人的窗口,龍老師從那一刻開始,就致力於通過行為讀懂孩子。龍老師這一路致力於讀懂孩子,又有哪些經歷與坎坷呢,又收穫了哪些驚喜與感動呢?關注親子作家龍春華視頻號,龍老師將10月26日20:00在視頻號首播:如何讀懂孩子?歡迎大家圍觀。
  • 叛逆不是天生的,孩子叛逆的背後是你沒「讀懂」他
    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孩子叛逆的背後,父母真的讀懂了嗎?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當時的感受。
  • 你的孩子任性嗎?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父母抱怨孩子脾氣大,特別任性,事實上孩子的任性往往與父母有很大關係的。隨著孩子的成長發育,他們越來越多的接觸到更多的事物,這些事物帶給孩子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為了解開自己心頭的疑問,孩子總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