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時候,孩子會為了達到目的,哭鬧不止,把家長弄得精疲力盡。有的家長嚴厲訓斥,孩子反而哭鬧的更加厲害,有的家長聽之任之,孩子仍不會善罷甘休。
這時家長無奈的長嘆:這孩子太不聽話了,太任性了。
這幾天秋高氣爽,父母帶著孩子去公園玩,總能看到賣玩具的攤位旁,孩子和大人糾纏不休。一個小姑娘一手拿著小狗氣球,一手拿著棒棒糖。站在泡泡機攤位前,表示想要這個泡泡機。
只聽媽媽說:「寶貝,現在家裡已經有3個泡泡機了,你如果想玩,媽媽下次可以幫你帶上。」
小姑娘說:「不行,我現在就要。」
媽媽說:「你現在要,媽媽可以回家去拿,但是我們就沒有時間在公園玩,你看是要先玩,還是回家玩泡泡機?」
小姑娘說:「不行,現在就買。」
緊接著,小姑娘開始嚎啕大哭起來,媽媽嚴厲的說道,「你太任性了,家裡已經有3個泡泡機了,不可以再買了。」
故事看到這裡,我們可能會覺得小女孩太任性了。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當她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泡泡機,她也會產生玩泡泡機的想法,這是非常正常的。在孩子的心裡,他不會去考慮家裡已經有了3個泡泡機了,而只是單純的想要玩泡泡機。
當孩子面對喜歡的玩具或看到別人玩也渴望擁有時,會簡單而直接的表達出來,即使這個需求在大人看來是不合理的。
很多孩子在生活中都會表現出非常自我的一面,也被稱為是自我中心。這是皮亞傑提出的心理學名詞,指兒童在前運算階段(2-7歲)只會從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如當自己的湯是熱的時,就認為別人的湯也是熱的。但是,這種認識上的自我中心與利己主義不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從自我中心過度出來,需要一個過程,也需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恰當的引導,讓孩子學會適應這種外界與我不一樣的感受,並且逐漸的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一件好事,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事情。
那麼,孩子哭鬧任性背後的原因什麼?
孩子長大了,想法和探索欲增加,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時,他們會很興奮,這也想試試,那也想摸一摸。你不讓他拿杯子,他偏偏要試著自己拿,但是不巧,杯子沒拿穩掉在地上打破了;你拿來掃把想要打掃乾淨,結果他死活要跟你搶著打掃,結果把玻璃渣弄的到處都是。
孩子並不是故意搗亂,只是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實在是太強了,忍不住想要去探索。而當孩子被大人拒絕時,會產生非常不好的情緒。
孩子借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表達情緒的能力。他們只知道難過就哭,開心就笑。尤其哭最能牽扯家長的內心。因此,哭成為了孩子最常用的表達方式。
在孩子受挫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怎麼面對這種情況,他們經常在愣了一下之後立馬哭泣,家長立即循聲趕來安慰,這個做法讓孩子感覺自己剛經歷的事情很嚴重,自己的情緒必須要反應的更為激烈,才能讓家長感覺到自己的委屈。
孩子借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孩子在與父母長期的鬥智鬥勇中,也會發現,自己的哭鬧會讓父母做出讓步,孩子自然就會拿哭鬧來作為自己與父母抗衡的武器。如果想要杜絕這一點,就需要父母在平時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始終對孩子無條件的愛,但是也不放棄原則。
那麼,當在超市裡,孩子非要買玩具,家長該怎麼辦?
事先制定購買規則
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就想買這樣的情況不可能只出現一次,這就需要家長在發現孩子的這種問題後,及時做出引導,制定購買玩具的規則。比如,家中重複的玩具太多就不要再買,每次最多只能買一件玩具,或者,每周只能購買一次玩具,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消費觀。當然,這個規則要得到孩子的同意,只有與孩子一起制定的規則,真的遇到問題時,孩子才會願意遵守。
家長適當站在孩子的角度參與,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
家長和孩子相處,多以成人的思維去考慮,往往忽略了孩子當時的心情。像小姑娘即使家裡有3個泡泡機,可當時的心情是很想擁有泡泡機,可能是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泡泡機,自己也想像他們一樣玩,也有可能這個泡泡機和家裡那三個泡泡機的顏色不一樣。
但是孩子這種心理需求通過語言是表達不出來的,加上這種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撫,所以選擇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如果孩子對你又哭又鬧,要耐心傾聽他的感受。當你說出孩子感受的時候,孩子的不良情緒就已經消失了一半了。「你希望你現在能玩泡泡機……那個泡泡機好像也挺好看的……」
用想像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願望
很多時候孩子的任性、哭鬧情緒已經不是單純的為了得到一件玩具,而變成了與父母之間的較量,即使最後家長做出妥協,孩子得到了這件玩具,但是未必會像表現出來的那麼喜愛這件玩具。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一直和孩子在買玩具這件事上死磕,孩子只會越哭鬧的厲害,轉移一下問題的側重點,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家長可以採用想像的方式滿足孩子。「我們下次再出來了,我們把三個泡泡機都帶出來,你可以跟小朋友在公園裡一起玩泡泡機,還可以玩三個……而且,我們家裡的泡泡機也非常的漂亮。」
家長可以適當的轉移話題。「現在,我們可以先跟小朋友玩其他的遊戲,或者,你可以問問小朋友,願不願意把手裡的泡泡機借給你玩一會。」
如果這所有的方法都無濟於事,嘗試擁抱。你的擁抱給孩子提供了足夠的安全感,會讓孩子很快的度過焦躁的狀態放鬆下來,這會幫助孩子恢復到最佳的狀態。
並不是孩子表現得幼稚,而是她就是那個幼稚的孩子。父母確實不需要滿足孩子的全部需求,被拒絕是每個孩子成長中都會經歷的一課,當然,父母在拒絕孩子的時候,需要照顧到孩子的感受,對孩子的不良情緒表示理解和接納,幫助孩子處理好情緒,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用心和愛,這也是作為父母非常重要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