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在做某些事時所說的話,父母以為他在說「傻話」,但孩童真的說的是「傻話」嗎?
其實孩童們的話往往是像電報一樣用密碼寫成,我們父母需要經過一道破譯的程序才能讀懂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孩童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其目的。孩童出生後不久,他就慢慢感知到某些行為能達成他的目的;也發現某些行為不能達成他的目的,於是成功達成了目的的行為他就保留了下來,那麼無法達成目的的行為就會被其淘汰了。心理學家將這種形式的學習稱為「鼓勵」或「增強」。其行為背後的動機,大多數是為了滿足歸屬感的需求。為此,他們常常會不惜一切去爭取自己在團體中的一席之地。而所有的偏差行為都是孩子們為了要確知或獲得自己的地位而產生的錯誤結果,我們家長朋友們卻往往不能了解他們這些行為的意義而做出可能增強其行為目的的反應,為了有效解決孩童們的這些問題,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清楚孩子可能產生哪些類型的偏差行為及其隱含的目的,而且所隱含的行為目的可能不止一個。
3歲的小芒果要上幼兒園了,今天是他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媽媽怕他不適應,送到園裡後一直陪伴在旁邊。小芒果在教室很興奮,東看看西看看,突然看見展示板上貼著小朋友們的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他仔細看後,大聲對媽媽和老師說:「這些誰寫的啊?點都不好看」。
媽媽聽後很尷尬,急忙說:「這當然是小朋友們寫的畫的啊,多漂亮啊,哪兒不好看嘛,莫亂說」
班級老師對孩子的心理和教育方面有很多研究,她聽懂了孩子的意思,微笑著說:「小芒果,你是不是暫時還不喜歡寫字和畫畫啊?在這有很多老師會耐心教你的哦,你現在不需要寫很好看的字,畫很漂亮的畫,只要你喜歡,在老師這,你隨便寫,隨便畫哦。」
小芒果的小臉上露出了笑容,因為老師讀懂了他的心思,答覆了他話裡隱藏的問題:「要是我寫不好字、畫不好畫,會不會挨老師批評啊?」
接著,小芒果拿起一輛有些問題的玩具小汽車,很嚴肅很有正義感地問:「怎麼壞了啊,誰弄壞的啊?」
媽媽又趕緊的說:「別亂動這些玩具,你看看就行了啊,你管誰弄壞的啊,你去耍你的,你不要去亂動弄壞就行了。」
其實,小芒果並不是真的想知道誰弄壞了這輛玩具車。他真正想知道的是在弄壞了玩具後,老師會不會責罰他。這時老師知道他心裡所想的,彎下腰微笑對他說:「幼兒園的玩具都是讓小朋友隨便玩的哦,有時有些小朋友不注意,免不了會不小心玩壞了,這些事情經常發生,只要你們多注意些就行了,老師不會責怪你們的。」
小芒果聽後很滿意,他得到了所需要的答案,他心裡想著:「這裡的老師真好,字寫的不好沒關係,畫的不好也沒啥,玩具玩壞了她們也不會責罰,只是注意些就行了。總之,做錯了事,老師也不會馬上就罵我,好像用不著害怕,待這裡還是很安全。於是,他對媽媽說:「媽媽,你走吧,我在這有老師陪著就行,再見!」這樣,小芒果開始了他在幼兒園的第一天生活。
這個例子中,小芒果的一些言行就隱含著他的心裡所想,而這些想法都被幼兒園的老師有幸讀懂,也適時回答了他的心中問題,給予了他恰當的安撫和鼓勵。這樣小芒果才感覺到幼兒園是安全的,老師是友好的,孩子才會接受。如果我們平時在家庭中也能時時刻刻讀懂孩子們的一些動機和想法,就不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尤其是伴隨著孩子的逐步長大,孩子的內心需求越來越多,更需要我們的安撫和滿足。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讀懂孩子的心理密碼,做孩子的知心人。
本文由順馨睿教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