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讀懂孩子言行背後的真意嗎

2020-08-27 順馨睿教育


孩童在做某些事時所說的話,父母以為他在說「傻話」,但孩童真的說的是「傻話」嗎?

其實孩童們的話往往是像電報一樣用密碼寫成,我們父母需要經過一道破譯的程序才能讀懂他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孩童的每一個行為都有其目的。孩童出生後不久,他就慢慢感知到某些行為能達成他的目的;也發現某些行為不能達成他的目的,於是成功達成了目的的行為他就保留了下來,那麼無法達成目的的行為就會被其淘汰了。心理學家將這種形式的學習稱為「鼓勵」或「增強」。其行為背後的動機,大多數是為了滿足歸屬感的需求。為此,他們常常會不惜一切去爭取自己在團體中的一席之地。而所有的偏差行為都是孩子們為了要確知或獲得自己的地位而產生的錯誤結果,我們家長朋友們卻往往不能了解他們這些行為的意義而做出可能增強其行為目的的反應,為了有效解決孩童們的這些問題,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清楚孩子可能產生哪些類型的偏差行為及其隱含的目的,而且所隱含的行為目的可能不止一個。


3歲的小芒果要上幼兒園了,今天是他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媽媽怕他不適應,送到園裡後一直陪伴在旁邊。小芒果在教室很興奮,東看看西看看,突然看見展示板上貼著小朋友們的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他仔細看後,大聲對媽媽和老師說:「這些誰寫的啊?點都不好看」。

媽媽聽後很尷尬,急忙說:「這當然是小朋友們寫的畫的啊,多漂亮啊,哪兒不好看嘛,莫亂說」

班級老師對孩子的心理和教育方面有很多研究,她聽懂了孩子的意思,微笑著說:「小芒果,你是不是暫時還不喜歡寫字和畫畫啊?在這有很多老師會耐心教你的哦,你現在不需要寫很好看的字,畫很漂亮的畫,只要你喜歡,在老師這,你隨便寫,隨便畫哦。」

小芒果的小臉上露出了笑容,因為老師讀懂了他的心思,答覆了他話裡隱藏的問題:「要是我寫不好字、畫不好畫,會不會挨老師批評啊?」

接著,小芒果拿起一輛有些問題的玩具小汽車,很嚴肅很有正義感地問:「怎麼壞了啊,誰弄壞的啊?」

媽媽又趕緊的說:「別亂動這些玩具,你看看就行了啊,你管誰弄壞的啊,你去耍你的,你不要去亂動弄壞就行了。」

其實,小芒果並不是真的想知道誰弄壞了這輛玩具車。他真正想知道的是在弄壞了玩具後,老師會不會責罰他。這時老師知道他心裡所想的,彎下腰微笑對他說:「幼兒園的玩具都是讓小朋友隨便玩的哦,有時有些小朋友不注意,免不了會不小心玩壞了,這些事情經常發生,只要你們多注意些就行了,老師不會責怪你們的。」

小芒果聽後很滿意,他得到了所需要的答案,他心裡想著:「這裡的老師真好,字寫的不好沒關係,畫的不好也沒啥,玩具玩壞了她們也不會責罰,只是注意些就行了。總之,做錯了事,老師也不會馬上就罵我,好像用不著害怕,待這裡還是很安全。於是,他對媽媽說:「媽媽,你走吧,我在這有老師陪著就行,再見!」這樣,小芒果開始了他在幼兒園的第一天生活。

這個例子中,小芒果的一些言行就隱含著他的心裡所想,而這些想法都被幼兒園的老師有幸讀懂,也適時回答了他的心中問題,給予了他恰當的安撫和鼓勵。這樣小芒果才感覺到幼兒園是安全的,老師是友好的,孩子才會接受。如果我們平時在家庭中也能時時刻刻讀懂孩子們的一些動機和想法,就不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尤其是伴隨著孩子的逐步長大,孩子的內心需求越來越多,更需要我們的安撫和滿足。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讀懂孩子的心理密碼,做孩子的知心人。


本文由順馨睿教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讀懂「要求學生背書包上課」背後的真意
    而大學生都是成年人了,像個小孩子背上個書包進課堂,有點不倫不類,再說,許多大學的課程都是兩節或三節連排,一個半天可能就上一門課,就算大學生背個書包進課堂,偌大的書包也裝不了幾本書,倡導大學生背書包上課不是有點「形式主義」嗎?
  • 孩子有虛榮心?別急著批評!教你如何讀懂他們言行背後的心理密碼
    所以虛榮在大部分人心中是不折不扣的貶義詞,尤其對於父母來說,當看到孩子有攀比心和過度消費等虛榮表現時,往往就開始捉急,擔心孩子會沾染上更加不良的行為習慣。不能說這是杞人憂天,畢竟孩子在言行上已經有了苗頭,但對於大多數人都有的這個性格弱點,也不必視其為洪水猛獸。
  • 我們能讀懂孩子的「潛臺詞」嗎?
    我們對孩子的「潛臺詞」,包括語言、心理、眼神、行為等各方面的讀懂程度,決定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與效果。 有這樣幾種典型現象:無論好言好語還是訓斥體罰,或許一時有效,最終還是「濤聲依舊」; 打過孩子後就後悔,愧疚自己控制不住脾氣,但依舊埋怨孩子不聽話; 對於孩子的許多要求,一口答應時,要麼出於獎勵心理,要麼出於彌補心理
  • 叛逆不是天生的,孩子叛逆的背後是你沒「讀懂」他
    行為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的每一個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訴求。孩子叛逆的背後,父母真的讀懂了嗎?對於少年期和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家長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當時的感受。
  • 讀懂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
    孩子放學,你興致勃勃的去接他,孩子見到你之後特別開心。突然孩子說了一句「媽媽,我想喝酸奶」,你輕聲地跟他說「不行哦!快吃晚飯了,我們晚點再喝好嗎?」。這個時候,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孩子生氣了,他大吼大叫地說:「我就要喝!我現在就要喝!」幼兒園的其他家長和老師小朋友全都看著你。你心想:奇怪了,我又不是不給你喝,就是晚點等吃飽飯再喝,發什麼神經。
  • 4歲男孩嫌棄爸爸醜:父母讀懂孩子話語背後的潛臺詞了嗎?
    爸爸身上有毒嗎?」他特別生氣地回答:「沒有毒,爸爸醜!」爸爸在聽到孩子的嫌棄的時候,千萬不要只糾結自己長得醜還是不醜,需要讀懂孩子話語背後的潛臺詞,不然孩子會繼續扎你的心。作家安妮·賽克頓曾說,爸爸是什麼樣的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心目的爸爸是什麼樣的人。
  • 4歲男孩嫌棄爸爸醜:父母讀懂孩子話語背後的潛臺詞了嗎?
    爸爸身上有毒嗎?」他特別生氣地回答:「沒有毒,爸爸醜!」媽媽都震驚了!兒子居然嫌棄爸爸醜!隨後果果居然直接躺到地上開始嚎啕大哭,可見他是真的從心底裡不願意跟爸爸睡呀!別以為孩子天真單純,其實他們才是曲裡拐彎說話的高手,表面上吐槽爸爸,其實是希望爸爸改掉不好的行為和習慣。爸爸在聽到孩子的嫌棄的時候,千萬不要只糾結自己長得醜還是不醜,需要讀懂孩子話語背後的潛臺詞,不然孩子會繼續扎你的心。
  • Emoji日:你能讀懂寶寶的表情嗎?
    很多網友表示:「不知道回什麼就回個表情包吧」,這足以證明表情包及背後的豐富含義在溝通中的重要作用,因為它代表著日常生活中的表情,將人的喜怒哀樂等不同細膩情緒表達出來。但是,寶寶的表情背後的「嬰語」,各位真的讀懂了嗎?
  • 別再吼孩子了!你的言行會影響孩子一生
    導讀:別再吼孩子了!你的言行會影響孩子一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別再吼孩子了!你的言行會影響孩子一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啟誠巴蜀小學:一張孩子行為觀察表背後的教育邏輯
    看數據,圖表背後有著什麼樣的秘密臨到家長沙龍,座無虛席。首先交流發言的是西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劉衍玲教授,在談到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觀察,她認為,「讀懂兒童」的前提一定要掌握科學的方法,觀察孩子的表情、動作、語言、行為,都是讀懂孩子內心的鑰匙。藉助觀察表引導家長靜下心反思孩子的成長狀態,自己與孩子的溝通方式、教育方式。
  • 不知道孩子哭什麼?父母巧用SLOW技巧,讀懂嬰語背後的秘密
    有時候孩子哭,並不是因為他們困了、餓了,這就經常讓作為新手的父母不知所措。其實,摸透孩子的脾氣,聽懂他表達的語言,對於父母來說十分重要。今天我們從兩個方面,全面了解「嬰語」, 真正地傾聽孩子,仔細觀察孩子,相信讀了這篇文章的你,一定會在育兒方面更加得心應手。
  • 孩子愛發脾氣,你只會大吼大叫?讀懂脾氣背後原因,更好養育孩子
    當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帶娃很辛苦外,還需要花心思去了解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科學帶娃。不知道你是否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孩子莫名其妙發脾氣,你認為他們是被慣壞了?又或者是孩子愛發脾氣,你只會大吼大叫訓斥孩子?孩子亂發脾氣,是因為大腦的情緒調節功能沒有成熟,不知道該怎麼讓自己冷靜下來。
  • 有啥辦法能快速搞定孩子的問題嗎?有啊,你敢用嗎?
    孩子的成長中,從來不需要指責(你怎麼這麼拖拉?)、標準(你看你同桌的分數比你高!)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家長從孩子不夠理想、不夠恰當的言行之中,看到孩子真實的水平,讀懂孩子心底的需求,然後盡力提供一個接納和安全的空間,提供一份理解和支持。
  • 王小波在含蓄的家教下變得沉默,父母言行是孩子的認知邊界
    你是否是喜歡追劇的人?亦或者是喜歡打遊戲的人?你是否習慣在孩子面前讀書,一周的閱讀量有多少?你是否做事不拖沓?是否會在孩子面前抱怨工作、抱怨領導?假如父母沒有看書的習慣,卻要求孩子每天讀書半小時,一旦沒完成讀書任務,就衝著孩子發火,你覺得這樣合適嗎?
  • 你懂你的孩子嗎?溝通三部曲讓你讀懂孩子情緒背後隱藏的小秘密
    孩子回家以後不想寫作業,只想看動畫片,當你催促的時候,有的孩子會說:「我都累了一天了,能不寫作業嗎?煩死了。」有的孩子垂頭喪氣,一言不發,乾脆躺在床上叫也叫不動。甚至有的孩子,回家以後就跑到遊戲室玩遊戲。
  • 你家孩子愛發脾氣嗎?
    很多父母都曾吐槽過,隨著孩子年齡一起增長的,除了個子,就是脾氣。確實,作為大人,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懂事點,該起床起床,該吃飯吃飯。有什麼要求就好好說,不要總是哼哼唧唧的無理取鬧。假如他沒有什么正當理由,又一直在鬧脾氣,耍性子,我們就會覺得他太任性了,是不是平時對他太好了,才把他慣成這樣?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大部分人其實都沒讀懂
    但仔細推敲發現很有問題,列舉如下:1.一會兒學習,一會兒朋友,一會兒君子,三句話好像都沒什麼關聯的,為什麼孔子要放在一起說,是孔子講話沒有水平嗎?還是我們沒有水平讀懂其中真意?2.溫習是愉快的?這跟我們大多數人的切身體會恰恰相反啊。那是我們學的東西不對還是方法不對?
  • 在孩子面前請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老公天生不是那種出口成「髒」的人,這也是讓我比較滿意的地方,我聽不慣那些夫妻間說話不分場合不管自己言行舉止的人,有的丈夫說話甚至是連老婆媽媽什麼都帶出來的,這是我最討厭的,誰都是父母生養的,一個人的本性還是能改正的,只是看你個人怎樣做。
  • 當你能讀懂孩子無釐頭行為背後的需求,你就不會再焦慮了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你會不會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家孩子為什麼要把喜歡的玩具搬到床上;為什麼最近一直不停的摸臉、吃手、揪耳朵;為什麼在外面或者遇到生人,特別喜歡躲在我身後,等等一些類的問題。你會不會因為不明白他們的舉動,而感到焦慮,擔心他會一直這樣,把這個不好的習慣延續到長大;是不是也會因為不能了解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而讓自己困頓甚至煩躁。
  • 和你聊聊如何讀懂孩子的情緒
    果媽:這本書乾貨滿滿,我想問Amy,你在寫了這本書之後,你怎麼看待讀懂孩子這件事,以及分享你與孩子相處的小故事,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我在這本書中看到孩子很多的行為,就像這本書的副標題——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和需求,Amy老師寫得很細,比如:關於磨蹭、分離焦慮等等,這裡面有很多例子,在這個背後也有她自己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