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告訴我,他的孩子總是不聽他的話,讓他很苦惱。有沒有好的方法去解決?
孩子回家以後不想寫作業,只想看動畫片,當你催促的時候,有的孩子會說:「我都累了一天了,能不寫作業嗎?煩死了。」有的孩子垂頭喪氣,一言不發,乾脆躺在床上叫也叫不動。甚至有的孩子,回家以後就跑到遊戲室玩遊戲。
這都是我們家長每天要面對的事情。
每天上演「狼追」教育方式,用提醒、催促,甚至用吼叫、責罵的來解決問題,讓我們的家長身心俱疲。
這時你是不是要想一想存在這樣的問題的根源是什麼?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去解決?
如果我們能聽懂孩子說得話背後的意思,我想這個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聽懂孩子說的話是第1步,溝通是第2步。當孩子跟你說完一件事情之後,我們家長應該冷靜下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說,然後再作出決定和採取行動。
那接下來就說說和孩子溝通過程當中,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
孩子出現問題一定是帶著情緒的,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跟孩子講再多的道理,孩子都是聽不進去的。
當孩子情緒低落,尤其在傷心、難過、沮喪、害怕等負向情緒出現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夠暫時停止對事情的關注,把精力轉移到孩子當前的情緒狀態上,幫助孩子調整好情緒,再跟他談他現在要去做的事情,相對就會容易很多。孩子才能積極性去做他需要做的事情。
不管是在學習中、寫作業、閱讀、彈琴這件事情上,一旦孩子出現情緒的問題,先要平復孩子的情緒,再去讓孩子做事,這都是我們平時忽略的地方。
共情能力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很大的幫助,這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共情」之後,「共事」就容易了,孩子能更合作、更主動地完成他們的事情,也就是我們說的通情才能達理。
解決完孩子情緒方面的問題以後,那接下來就是我們和孩子溝通需要做的事情了。
在親子溝通中,這三部曲是接納、反饋和討論。
1、先接納孩子
當孩子做錯事情,還有就是考試成績不好時,接受事實,然後鼓勵孩子說出孩子當下的感受、情緒和想法。
做到了這一步,你才能真正懂得孩子。
接納本身就是一種態度,是一種不帶任何價值判斷和評價的包容心態。
我們需要用包容的心態來接受孩子成長過程當中遇到的所有的問題。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他們更好的成長。
2、表達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把他的感受告訴你的時候,我們的父母需要把孩子的感覺、情緒和想法用語言描述出來,要注意不帶有任何的價值判斷和評價。
比如父母可以說:「孩子,你這次考試沒考好,很難過,而且還擔心爸爸媽媽批評你,是嗎?」當父母用語言描述孩子的情緒時,要用問句反覆向孩子提問和求證,力求找到最恰當的語言,清晰、準確地描述孩子的感覺、情緒和想法,不一定一次說對,但要說出來。
3、和孩子討論
在我們的父母做完以上兩件事情以後,平心靜氣的和孩子去討論他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的孩子才會願意和你溝通,當他願意和你溝通的時候。我們給孩子提的建議和解決辦法,孩子才更願意去接受。
牢記親子溝通三部曲,當出現問題時,先共情,再共事,你們的親子關係會越來越健康。
我們現在做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幫助孩子去成長。當你用這樣的視角去看待問題的時候。相信你在處理孩子的問題的時候,會更加的從容。
分享越多,收穫越大,歡迎轉載。
註:原創作品,嚴禁抄襲,轉載請註明出處(藝林玉語),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