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你的孩子為什麼會彼此互相抱怨?價值觀不同才是根本

2020-09-21 藝林玉語

上一篇我寫的是父母的情緒,很多人會有疑問這和孩子有什麼關係?

那你就需要知道兒童的情緒波動會受到家庭的影響。你焦慮,你的孩子必然焦慮,你多疑,你孩子孩子必然多疑。物理當中物體受力都是相互的,何況情緒。

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大多來自學習,來看看我們父母眼中的孩子:

為什麼這個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你剛跟他說幾句話他扭頭就走,還顯得特別不耐煩。

還有的孩子一讓他去學習,他就會說:「學習,學習,就知道學習,嘴裡就沒有一點別的。」

再來看看孩子眼中的父母:

我一關上門,他就覺得我在屋裡玩遊戲,就覺得我根本沒學習,對我一點信任也沒有。

在家裡一點自由都沒有,你剛想關上門,父母就開門進來,藉口說給你喝點水,給你吃點水果。其實他們就是想監視我,看看我是不是在學習。

這些生活片斷是不是常常發生在我們身上,但你知道背後深層原因又源於什麼呢?

為什麼孩子們總在抱怨父母,而父母也在抱怨孩子們呢?原因就是父母原有的傳統的想法,導致我們的父母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

表面上我們的父母是為了孩子好,實際上在處理孩子問題表現出的種種行為都是不尊重孩子的,問一下自己是不是在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當我們看到孩子行為不好的一面時,我們通常就會傷心、難過、沮喪、生氣,我們認為是孩子不聽話、不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才導致我們生氣。

實際上孩子不聽話只是導火索,真正讓我們生氣的是我們內在的想法和價值觀。

認知到了這一點,你會明白讀懂孩子多麼重要。具體去看我寫的另一篇文章《 你懂你的孩子嗎?溝通三部曲讓你讀懂孩子情緒背後隱藏的小秘密》。

實際上,父母和孩子的抱怨只是表面現象,深入了解後是兩種不同價值觀導致的。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僅我們的孩子需要學習,對於我們父母也一樣。你不和孩子同步,你們的親子關係永遠都是不和諧的,你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打折的。

分享越多,收穫越大,歡迎轉載。

註:原創作品,嚴禁抄襲,轉載請註明出處(藝林玉語),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三觀不同,互相尊重
    「三觀」指的是雙方各自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什麼是真正的三觀不合?在知乎上看過一段解釋,深以為然。你喜歡看書,他喜歡玩遊戲。這不叫三觀不合。你喜歡看書,他說看書有什麼用,不就是裝文藝嘛。這才是三觀不合。
  • 明明相愛的兩個人卻因為價值觀不同而分道揚鑣,你對此怎麼看?
    因為價值觀和相愛這兩個詞都是比較不具體的,我們也應該知道一句話,你會為了你愛的人而改變你自己,那麼兩個相愛的人為什麼最後卻沒有互相改變,互相適應呢?這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問號了。愛情和事業是當今青年的兩大主題,也是兩個人組建家庭所必要的前提。
  • 彼此互相溝通跟理解,這樣才是最重要的
    可是有時候教育方式錯了,對於孩子來說根本就造成他們心理的壓力。也許作為父母的就該反思下自己,想想如何跟孩子做有效的溝通,這樣的話,彼此之間才會互相理解,懂得互相尊重。也許她正值憤怒,無法曉得自己說出來的那些話根本就在刺傷孩子的心靈啊,也許她只要冷靜下來,慢慢跟孩子溝通,也不至於自己更加動怒,禍及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 互相抱怨的家長和孩子:究竟是誰忽視了誰的感受?
    父母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他們傾其所有地愛著孩子,事無巨細地照顧著孩子,盡心盡力地為孩子付出,到頭來卻總是換來孩子們的不理解。殊不知,孩子們也和他們一樣,覺得自己的感受被父母所忽略。 問題來了:在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中,為什麼雙方都覺得自己才是不被理解的那一方?
  • 孩子為什麼那麼愛抱怨
    因為環境、氣候和園丁一直以來習慣的對待方式,孩子生命的土壤,總帶著些原生的條件,讓他們偏好接受某些影響,拒絕某些養分。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裡,我一面照顧眼前孩子們的需要,一面審視他們所成長的大環境和社會文化,思考這樣的土質裡,會讓他們產生怎樣的生命體質?不同的學校環境,會造成孩子不同的價值觀。
  • 父母價值觀不同導致孩子的價值觀經常有衝突,怎麼辦?
    就拿「親密」這個詞來說,男人對親密的理解跟女人的理解通常不同。比如說,男人會覺得如果對一個女人好,最重要的是行動,可是女人會覺得,最重要的是感受的交流。女人覺得,你可以不跟我在一起,甚至怎麼都可以,但是你必須得跟我交流,你跟我在一起的時候是不是用心呢?
  • ...和孩子說話就互相吵架,孩子不聽話,只因父母沒掌握和孩子溝通的...
    很多父母總是抱怨跟孩子說話說不通,一說話雙方就劍拔弩張或者互懟,互相傷害,那麼,我們和孩子應該如何做才能讓彼此的關係從這種衝突走向一種共贏狀態呢?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 孩子不僅僅是你的孩子
    有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調皮,不好管教;也有很多的孩子會抱怨父母,覺得爸爸媽媽不能理解自己。期望和孩子能象朋友一樣友好,是不是做夢?親子關係一直是熱門話題。那麼什麼是親子關係?親子關係,從法律上來說,即爸爸媽媽與親生子女之間存在的權利與義務的關係。
  • 36道能夠讓人愛上彼此的問題——心理學:愛情的本質是互相了解
    可能你現在已經非常好奇這36個問題到底是什麼了?別著急,我們先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為何這些問題能夠具備如此神奇的超能力吧!第一步:我們會喜歡上,互相了解的人(安全需要)愛情的產生,與人的原始需求緊密相關。
  • 父母怎麼做才是真正的愛孩子?你會愛孩子嗎,結果可能出乎意料
    兩個人性格各方面都不同,吵架冷戰家常便飯,但是都很愛孩子,是為了孩子將就著生活還是果斷離婚彼此開始新生活?真正的愛孩子就是父母相愛!其實當你和配偶剛結婚時,不管是什麼原因結的婚,你既然同意和對方結婚,我相信那個時候你們都是幸福的。
  • 讓人頭疼的叛逆期:你可以不懂孩子,但一定要尊重他
    還說媽媽根本不講理,就知道責罵她。聽著她哭訴,越哭越兇,我深深感受到了孩子的那份委屈與無助。沒辦法,我和她說我要先打個電話給她媽媽,叫她媽媽去找她,她還是不願意和媽媽一起走,寧願一個人迷路。我覺得這樣不是辦法,決定給她媽媽打電話,電話一通,她媽媽叫我不要管孩子,說孩子就是作,她話都不想跟孩子說,還想學孩子的爸爸那樣不理她。聽著媽媽的抱怨,我覺得這對母女可謂誰也不懂誰,還各自厭煩著彼此。
  • 「媽媽,你為什麼去上班?」媽媽不同回答決定孩子格局,值得學習
    每當父母出去工作時,面對孩子的不舍,常常會提出「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面對女兒提出的疑問,戚薇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肅性,她告訴女兒說,媽媽和爸爸需要共同撫養Lucky長大,但為了有更好的生活,媽媽需要出去賺錢,爸爸放下工作留在家裡照顧你,是更大的付出,你要懂得感恩爸爸媽媽。
  • 中年婚姻的小建議:彼此互相依賴,但不互相捆綁
    大壯平時唯一的愛好就是周末休息和朋友打打籃球,上周末大壯和朋友約好一起打球,妻子非要陪著一起去。到了球場,大壯才打了十來分鐘,妻子就在旁邊一直抱怨"沒有意思,無聊",大壯沒辦法,只好提前回家。回家路上大壯隨口抱怨了一句,卻引來妻子的不滿,兩人因為這件事吵了起來。妻子理直氣壯的說:"我們不是夫妻嗎?夫妻就該隨時在一起啊,你是不是不愛我了。"大壯耐著性子解釋:"我不是不愛你,但我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做我喜歡做的事,你這樣會讓我喘不上氣。"
  • 「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孩子默默地低下了頭:原來我讓媽媽那麼累。另一個孩子問:「媽媽,你為什麼要去上班呢?」這位媽媽回答:「因為媽媽要學習新的知識、結交新的朋友、不被社會淘汰呀,就像你是學生,就要好好學習,要和朋友好好相處一樣。」
  • 孩子控訴「你根本不懂我」,究竟在表達什麼?
    孩子的媽媽和老師,不明白孩子為什麼會做出這麼激烈的舉動?從孩子抱在懷裡,到學會爬行、走路,直到學會講話前,作為父母,我們一直都是以自己的想法來認定孩子的需求。這也是為什麼,父母都知道孩子有雙清澈的眼睛,那麼要如何選擇才能保留住這份溫柔,讓TA們和我們更懂彼此,構建令人豔羨的親子關係。
  • 父母怎麼做才是真正的愛孩子?結果很簡單,但和你想的一樣嗎?
    「為了孩子我就這麼將就著吧!」「要不是因為孩子,早就和他離婚了!」這些話是我們經常在一個感情破裂的家庭中聽到的話,為了孩子不離婚,彼此將就生活一輩子,是對還是錯?兩個人性格各方面都不同,吵架冷戰家常便飯,但是都很愛孩子,是為了孩子將就著生活還是果斷離婚彼此開始新生活?
  • 孩子,我希望你結交「有錢」的朋友,未來你們會幫助彼此變得更好
    不同層次的社交圈,不同的溝通和學習環境,對孩子的人生和未來是有著決然不同的影響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你的工資等於你身邊5個最好朋友工資的平均值。不論這個研究正確與否,能夠說明一點兒的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 兩人在一起如何相處,是互相理解?還是互相抱怨?
    三:別因生氣而失去理智的做決定生氣時,你的一個無意識的粗暴舉動,可能會傷及無辜;生氣時,你用別人的過錯和已經發生的事情懲罰自己,會讓自己痛上加痛;生氣時,你做出的違心的決定,不僅傷害了自己,更是辜負了愛你的人。所以生氣時所做的決定真的是很讓人傷心。生氣時做出的事是衝動的,不經過大腦的。
  • 孩子與家長之間不得不說的微妙心思,彼此依戀,有時候又互相排斥
    作者曾經問過一對父子相同的問題:「孩子為什麼會犟嘴?」父親答:「孩子不懂事」;而孩子給出的答案又不同「因為家長不聽我說話」,其實歸根結底還是雙方理解不夠的問題。,彼此依戀,有時候又互相排斥‍小雲的女兒雙雙今年五歲,鬼靈精怪得非常可愛,因為雙雙的活潑個性,她們的家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
  • 「媽媽,你為什麼不化妝」,媽媽不同回答,影響孩子不同性格
    媽媽的不同的回答,會成就孩子不同性格,媽媽可不要輕易回答。1、「哭窮式」回答:「爸爸掙的錢太少了,媽媽沒有錢買化妝品,所以,媽媽不化妝。」當孩子問媽媽為什麼不化妝時,很多媽媽不會多想,而是直接說寶爸賺錢太少,家裡條件不好,為了供孩子上學、各種生活開銷,所以媽媽沒有錢買化妝品,這是一種間接哭窮的回答。媽媽以為孩子會體貼你,可能會起反作用。不可否認,養一個孩子的費用是非常高昂的,孩子的奶粉、衣物、以及尿不溼等各種育嬰用品,都是一筆不小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