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和孩子說話就劍拔弩張,三個步驟幫你和孩子從衝突走向共贏
很多父母總是抱怨跟孩子說話說不通,一說話雙方就劍拔弩張或者互懟,互相傷害,那麼,我們和孩子應該如何做才能讓彼此的關係從這種衝突走向一種共贏狀態呢?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那麼,我們只有找到我們產生分歧的原因,問題才會解決。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麼呢?只有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才會緩和,才能和平相處,孩子也才會聽取我們的意見和想法。
我們都知道同樣一句話每個人說出來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給人心理的舒適度也是不一樣的。當我們說話時,其實語言(詞語)對於我們來說是客觀的,我們對他的詮釋才是主觀的。我們會用我們自己理解和認為的方式來詮釋它,也正是因為如此,人才會有了矛盾和摩擦。因此,我們只有明白了對方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兩個人的交流才會事半功倍。我們現在來舉個例子理解一下。
比如父母讓孩子寫作業時,孩子卻大發脾氣還惱怒,這是為什麼呢?孩子為什麼願意打遊戲也不願意跟家長交流呢?
今天我們就單從這一方面來說,雖然是局部但是它也可以反應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窺一方而知全貌,觸類旁通。還記得孩子在打遊戲時,你對他說的話嗎?「快去寫作業吧,一天天就知道他打遊戲,作業完成了沒,看你的眼都近視了吧。寫個作業還要我天天說、天天催,煩不煩啊,你不煩我都煩,快去寫吧,別玩了。」試想一下,假如你是孩子面對這樣的嘮叨、抱怨、催促等言語,你能想到的是什麼?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怎麼做?
會更加「煩躁、討厭、叛逆,對著幹。」嘮叨帶給孩子的是反感甚至憎恨;而強迫帶給孩子的是的反抗或屈從。我們希望得到孩子的尊重,殊不知我們的大聲抱怨或是命令,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而我們又試圖通過一種不尊重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尊重我們,這聽起來是不是很好笑?」
那麼,我們家長面對情況應該怎麼做呢?下面具體的解決辦法分為三個步驟來幫你解決和孩子之間的衝突關係:詞語對於我們來說是客觀的,而我們對它詮釋是主觀的。
第一步:是你要看見你的詮釋
也就是你要表達的意思,你想要對方對你說的話怎麼回應,持這樣一種態度。
如果你的意思是想讓孩子去寫作業,可是你卻採用了抱怨的方式,那麼你得到的結果肯定也是抱怨和煩躁的惡果。因為某種言行一直不變的一個人,對面一定也有個多次回應方式也不變的另一個人。而關係是兩個人的遊戲。
第二步:是你要看見對方的詮釋。
了解孩子為什麼想要玩遊戲的原因?他在遊戲裡可以得到什麼?我想如果你問:「孩子肯定會毫不吝嗇的說出他玩遊戲的想法和初衷。」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兩個人的溝通和想法壓根就不在一個頻道上,那得到的結果會是雙方都共贏的狀態嗎?一個在抱怨寫作業上;一個在玩遊戲上。
因此,當你認為你們的溝通不一致的時候:
首先,你要停下來。說出我認為的溝通是什麼樣的。我以為只要那樣說而你去寫作業就行了,沒有採取方式方法。
其次,看見對方(孩子)的詮釋是什麼。也就是孩子認為的溝通是什麼這樣的,你認為的溝通是這樣的。而你認為的溝通是解決問題(孩子去寫作業了)才叫溝通。孩子認為只有好好跟我說話並引導我何時停止玩遊戲才叫溝通。
第三步:綜合起來,聽我們兩個人的。
我看見了我對孩子寫作業的詮釋,也了解了對方玩遊戲的詮釋,那麼,我可以跟對方一起來聊一聊,我認為的溝通就是把事情說清楚就好了。如果孩子不願意溝通,這往往是因為他沒有感受到足夠的聯結,他感知到的是危險,不是安全。所以,我們也要反思。你以為的溝通是你認為只有解決問題(孩子去寫作業)才叫溝通。
在夫妻關係中也是如此,女的會想男的一點也不理解我,從而不站在我的角度考慮問題,我想要的只是你耐心地聽我的傾訴,傾訴這個情感需求滿足了以後再討論別的,而男士確認為只有解決問題才叫溝通,我不想聽你傾訴、嘮叨和抱怨,我想要的溝通是一起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也就是很多夫妻在剛開始時還溝通,溝通多次以後結果還是如此(不愉快的交流),因此才有的夫妻彼此懶得說了,導致關係產生了一定的隔閡。
其實這些都是事情的一方面,我們要把它結合起來。然後讓彼此的溝通達到一個共贏的狀態。其實溝通它不但既涉及到表達而且也涉及到解決。溝通是先來各自表達自己的想法、需求,然後我們倆在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來努力,這樣,我們就把兩個人的視角和詮釋都結合進來了。這樣,當我們的情感都得到釋放之後,我們才會冷靜地、更好地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以上三個步驟就是讓彼此的關係從衝突走向共贏的一種完美狀態,它適用於所有的關係當中,包括夫妻關係等等。趕快去試試吧。你一定會收穫到不同的情感內容和意外驚喜。
想要孩子怎麼回應你,你就這樣對待孩子。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的,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持續不斷地學習。西方有句格言:你與孩子有多深的感情,你的話對他就有多大的威力。每個人都有主導愛的語言形式,只有當我們說出屬於對方的愛的語言時,他們才會感到被愛。
我是子曰媽媽,是一名家庭教育研究者、兒童心靈輔導師,也是6歲孩子的媽媽,育兒先育己,育己先育心,更多育兒育己知識,請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