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午,小侄女又哭著給我打語音電話,說她和媽媽在逛街,因為新買的鞋不合腳,腳疼,走不動了。
而媽媽卻罵她,說她無理取鬧,說她作,小侄女覺得很委屈,然後哭了,媽媽就生氣,罵她罵得很難聽。
給我打電話時,小侄女已經自個遠離她媽媽了,不想和媽媽在一起。還說媽媽根本不講理,就知道責罵她。聽著她哭訴,越哭越兇,我深深感受到了孩子的那份委屈與無助。
和我抱怨了好一會,她說她手機快沒電了,問她能不能自己回家,她說她不知道怎麼回家,已經迷路了。
遠在網絡這頭的我頓時好著急,勸她回頭找媽媽一起回家,她死活不肯。
沒辦法,我和她說我要先打個電話給她媽媽,叫她媽媽去找她,她還是不願意和媽媽一起走,寧願一個人迷路。
我覺得這樣不是辦法,決定給她媽媽打電話,電話一通,她媽媽叫我不要管孩子,說孩子就是作,她話都不想跟孩子說,還想學孩子的爸爸那樣不理她。
聽著媽媽的抱怨,我覺得這對母女可謂誰也不懂誰,還各自厭煩著彼此。我叫媽媽去找孩子,媽媽的態度也和孩子一模一樣,說不用管,孩子愛去哪就去哪,她不想找,見了心煩。
這事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對母女,是在樊登老師的讀書視頻裡看到的,媽媽嫌女兒不懂事,難以溝通,孩子嫌媽媽兇,說媽媽根本就不懂自己。
視頻中的孩子和小侄女一樣年紀,都是正值十二三歲的叛逆期。
想當初,這個年齡段的自己也特別叛逆,動不動就跟媽媽鬧彆扭,因為互不理解,互相抱怨,和父母吵架頂嘴是家常便飯。
面對叛逆期讓人頭疼的孩子,儘管我們不懂他,孩子也不懂我們,該如何相處才是好呢?
樊登老師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具體做法如下:
1.尊重。當兩個人觀點不一樣時,爭辯是最沒意義的,論對錯也沒用。彼此尊重才是和諧相處的最好辦法。
孩子已經長大了,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能凡事幹涉,不能點點滴滴都要用我們的想法去控制孩子。
沒有任何人喜歡被控制,包括我們自己。
李敏瑾老師就說過,很多時候孩子不願聽我們的話,那是因為我們沒有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而給了太多的命令,孩子當然會反感,會反抗。
而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意味著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只有我們尊重了孩子,孩子才會尊重我們。
可見,尊重孩子多麼重要,這也是親子關係良好的有效前提。否則,孩子會一次次對抗我們,內心之門也會逐漸對我們關上。
2.情感連接。想要維護好親子關係,情感連接是關鍵。我們和孩子有良好的情感連接,孩子身心才能健康成長。
如果我們只盯著孩子的成績或其他表現,忽略了情感層面的溝通交流,親情必然會受到傷害。
3.價值觀影響。叛逆期的孩子,正是價值觀塑造的黃金期。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到了叛逆期容易跟人學壞的原因之一。
這個時候,父母很多方面都不太了解孩子,也難以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與溝通又不那麼順暢,我們該如何去影響孩子呢?
只能從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孩子,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因為,身教的作用遠大於言傳,如果父母能身體力行給孩子灌輸比較正向的價值觀,孩子就不會那麼容易走歪路。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自己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孩子越是叛逆,越需要我們的認可和理解。別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給不了孩子支持和鼓勵,還要打擊和傷害孩子。
叛逆也是成長的一部分,我們要和孩子站在一起,陪她度過這一段難忘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