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標題下方藍字「高碑店微教育」關注公眾號,回覆:「進群」,添加客服,進群交流。
小編說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兩位專家的實用建議。
青春期衝突,是為了更好地溝通
文\杜俊鵬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
孩子步入青春期後,很多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開始加劇,如何理性面對這種青春期的衝突,是父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由於觀點的差異,出現爭論和衝突是在所難免的。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自我意識」,用通俗的話講就是「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自我意識出現的標誌大概是3歲左右。假設一個孩子的小名叫強強,學會說話後,他會這樣表達自己的需要:「強強要喝水」。當他開始說「我要喝水」的時候,這個所謂的自我意識就出現了,也就是和父母的衝突就開始了。孩子開始努力地發表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努力地證明「我和你們是不一樣的」,這種意識到了青春期會更加強烈。
從某種程度上講,父母從孩子3歲開始其實已經和他鬥智鬥勇了,青春期不過是面對一個身體和心理日益強大的孩子,也就是父母的溝通對象在變強大。
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總是採用壓制型或命令型的溝通方式,即「父母說話孩子就得老實地聽,不要和家長說『不』!」若是這樣的話,青春期時的親子衝突就會更加突出。
當孩子和父母的觀點不一致的時候,父母其實應該高興。正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孩子終於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不再苟同他人,這是他開始成熟的象徵。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做自己,一定要發出自己的聲音,這些訊息表明孩子已經開始越來越成長了。
其次,父母要鍛鍊自己看到並讀懂孩子衝突背後的聲音。我平時的工作主要就是給青少年做心理諮詢。這個工作的一個核心就是讀懂孩子的訴求,因為孩子們在無人能懂、無人訴說的情況下,才來到諮詢室的。在我的諮詢案例中,有一個輟學在家的初二學生,當我問其為何輟學時,他說「我感覺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控制我,我每天的一舉一動媽媽都會知道,很壓抑。」我在給他媽媽諮詢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和媽媽在同一所中學,媽媽是特級教師,媽媽備課的地方是學校的監控室,而教室中的攝像頭正對著孩子。孩子上課和誰說話,扭頭幾次,睡覺幾次,媽媽看得一清二楚。每天晚上回家媽媽就會和孩子說他今天的表現,孩子很痛苦,又沒法辯解。孩子和父母衝突的背後可能就是要自由。
還有一個女孩子同樣輟學在家。我了解情況後知道,孩子在學校被人欺負,父母每次都責怨孩子說「怎麼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你要反思啊!」孩子開始不再和父母說話,最後發展到輟學在家。
對父母來講,只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家長和孩子站在一起就夠了。孩子不願意回擊,有很多種情況,有的是性格不喜歡爭鬥,有的是怕受到傷害等,無論哪種情況都是可以接受的。可以看到,孩子輟學背後的訴求是想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接受。所以,學會讀懂孩子內心的需要非常重要。只要父母做到了,孩子的問題可能就會慢慢恢復正常。
另外,父母要鍛鍊自己看到並讀懂自己的聲音。如果有機會反思的話,父母可以時常提醒自己看看,驅動自己做出這些行為的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比如「被老師叫去我感覺好沒面子,都是因為你。」又或者「我辛辛苦苦工作都是為了你,你太讓我失望了!」抑或者「你爸讓我難受,你也讓我難受!」「你這樣天天打撲克怎麼能考上大學呢?」等。
有一個成語叫百感交集。我們要在衝突中鍛鍊自己看到百感交集中的每一種感覺。看到了,父母就會改變溝通的方式。就像上面的例子,看到了自己的聲音就會自嘲:「原來我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生氣啊!」「其實我工作不都是為了孩子啊!」「哎呀,你爸讓我難受是我的事兒,和孩子你沒有關係啊!」等。經過自嘲,父母就會放鬆下來,不再指責。
這裡所描述的心理過程其實是在瞬間完成的。父母就是要鍛鍊自己把瞬間變成慢動作回放,這樣才能在將來的瞬間做出正確的抉擇。
最後,我想和家長分享一句話———「把孩子當人看」。
孩子是人,不是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您能寬容孩子,他就學會了寬容自己和他人。孩子是人,不是機器。人是在感受中生存的。他的感受是自己獨有的,是需要被理解的。我們總覺得孩子不努力,其實他已經感覺很努力了。有一句話講得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就像喝一杯水,父母覺得燙,可能孩子覺得已經涼了。所以父母如果能夠理解孩子的感受,溝通就會有效。孩子是人,人是會變的。變化的動力來源於父母的眼睛,如果您認為孩子會越來越好,他就會越來越好;反之亦然。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衝突是孩子為了讓你更懂他。懂了,衝突也就消失了,溝通也就通暢了。
本文內容轉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