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樂源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個愛哭的孩子,哭了半天也哄不好。
又遇到一個直暴性格脾氣的父母,會一下火冒三丈,
大聲說:「你怎麼回事呀,還哭沒完了?」孩子一聽,就又會大哭起來。
還有的父母會說:「叫你別哭了,你聽不見嗎,給我忍住,憋回去」
威脅孩子的父母會說:「再哭,我就打你了,整天就知道哭哭」
真是什麼性格的父母說什麼樣的話,但出發點就是為了,不要孩子再哭了,但孩子還是一聽到這樣的話,就會哭的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大聲。
心理學家阿利瑟所特《流眼淚與發脾氣》一書說:「哭泣是一種自然癒合機制。」
一個人心裡壓抑的時候,哭上一場之後,心裡會暢快一些,就何況是個孩子了。
孩子的哭泣,不應該只認為是一種無理取鬧,我認為孩子哭時不應阻止,也不要忽視不管,這是他發出的信號。
01為什麼會越哭越嚴重?
因為孩子聽到父母的話中,傳達給孩子的信號,孩子只關注到語言是「還哭沒完了」、「憋回去」、「我就打你了」。
這些話語,傳達給孩子的信號:是威脅、恐嚇和害怕,所以孩子聽完會越哭越嚴重。
這些話中,父母說話的本意沒有表達出來,反而讓孩子更擔心和緊張。
父母想要表達的是孩子不要哭了,可說出來話的意思,就是在威脅、恐嚇孩子。
如果這樣說:
「寶貝咱不哭了,你是很堅強的,對不對。」
「你哭完了,我們一起去個好玩的地方。」
「你哭完了,我們去找小朋友一起玩。」
孩子這時接收到信號,是鼓勵我要堅強,是安慰我帶我去玩,不會越哭越嚴重。
02父母讀懂孩子的哭是什麼了嗎?
有的孩子是天生就愛哭,天生的多愁性格,遇煩惱事也要哭,別人不理他,也要哭,這種性格的孩子通常是以哭鬧、發脾氣來表達,這是一種性格使然。
媽媽要了解孩子的個性,不跟著孩子鬧脾氣,心平氣和地教導,和孩子愉快地相處。
除了天生性格之外,哭也是孩子的一種外界的投射和連結。
如果只是讓孩子忍住、憋回去,積壓在心裡,更是一種對孩子身心的傷害。
因為:
1)孩子哭是一種信號
孩子是在尋求父母的關注和疼愛。
2)心理或身體不舒服
身體或心理有不舒服的地方,孩子不會表達,不願說,就會以哭聲來傳達,引起父母的注意和救援幫助的方式。
3)是減壓的一種自然方式
哭可以排除孩子的負面情緒,不會積壓在心理,影響身心健康。
4)是一種敏感的行為
對周圍不好的環境和人,感到害怕緊張時,表現出的一種敏感行為。
5)不愛語言表達
不善於說話溝通和交流,膽小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不愛語言表達。以哭聲來傳遞一種需要保護的信號。
6)讓父母妥脅的一種方式
由於父母的忽略,或是陪伴和照顧他的時間和精力比較少,孩子以哭鬧的行為,只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讓父母多陪伴和照顧他多些。
父母如果讀懂孩子的哭聲,就不會阻止孩子哭,更不會忽視孩子的哭鬧行為。
《兒童行為心理學》說:
準確讀懂孩子的怪異行為,就能化解他心中的小小反抗。
不要認為孩子是個「怪」小孩,也不要認為孩子「變壞了」。
也許孩子的問題行為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或者是孩子內心藏著許多「不可告人」的小秘密。
爸爸媽媽們只有了解到這一點,才能讀懂孩子,化解他心中的小小反抗,培養出健康快樂的孩子。
03孩子哭父母如何做?
1)不阻止孩子哭
父母聽到孩子哭,第一時間不要有讓孩子停止哭泣的想法,也不讓孩子忍住或是憋回去這樣的話語和行為。
阻止孩子哭,就不會了解孩子這個行為的背後,是什麼需求,不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2)不發火激化情緒
父母先了解孩子的哭聲,發出的是什麼信號,不要看見或聽到孩子哭,就一頓發火,這樣只會激化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發洩不滿,孩子無辜地成了出氣筒。
3)等待孩子發洩
讓孩子哭一會,發洩掉孩子不好的情緒,人哭完心情都會好一些,不哭出來,沒哭完,心理不會暢快。
這個過程裡等待孩子哭完,讓孩子哭出聲,哭出淚來。
4)擁抱安慰
主動抱抱孩子,孩子需要的只是一個安慰的擁抱,不是說教式的講道理。講道理對孩子哭聲的安慰是無效的。
5)鼓勵孩子面對
最後一定要鼓勵孩子勇敢面對,不逃避自己的發洩和脆弱,給孩子一雙堅強的翅膀。
寫在最後:
遇到孩子哭,我們要接受和包容,不能只接受孩子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就責罰和打罵。
愛孩子和愛人,就是接受和包容他的一切。包括好的、壞的、哭的、鬧的一面。
孩子愛哭並沒有什麼錯,懂得釋放情緒的孩子,反而容易有更加堅韌的性格特質顯露。
父母有花費心思的,去體諒包容和接受孩子的情緒,教給孩子更多緩解情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