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哭是會「傳染」的,哭聲裡也蘊含了多種信息。
執筆:張大貓
編輯:張大貓
定稿:歐陽比文
昨天群裡聊天,有個寶媽說了這麼一件事,引發了不少共鳴。
樂樂媽帶著樂樂去打疫苗,在樂樂媽印象裡,兒子是個非常堅強的小男孩。之前感冒打針都沒哭過,這次打疫苗自然也不在話下。
但事實卻非常打臉,帶兒子排隊的時候,還沒到兒子打針,聽到其他孩子哭聲,樂樂居然也跟著嚎啕起來。這讓樂樂媽直發蒙,這是咋回事,難道哭聲也會傳染?
這件事引發了不少家長的共鳴,大家紛紛表示都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另一個很熟悉的場景莫過於送娃去幼兒園了,只要有一個哭的基本全班都逃不過嚎啕的命運……
哭聲中帶有多種情緒含義,傷心、害怕、恐懼、難過等等,這些情緒其實都可以被傳染,從新生兒的時候起,寶寶們就具備了「讀取」同伴行為和情緒的能力。
研究嬰兒模仿能力的鼻祖、專家梅爾佐夫,在1977年曾對12個出生16-21天不等的新生娃設計了一個模仿實驗,結果證明,出生2-3周的寶寶就已經夠面對面模仿成人的表情了。
而模仿的能力又和腦神經科學息息相關。簡單來說,會模仿的孩子都很聰明。所以,如果你的娃會通過學習別人哭泣的方式來吸引你的注意力,那就說明娃很聰明,可喜可賀哦。
但是,孩子的這種模仿,只是單純的模仿哭泣,還是真的也能和他人「感同身受」,切實的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呢?
梅爾佐夫根據的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項「像我一樣」的學說,他認為,當娃看到別人的情感狀態時,鏡像神經元就會激活,讓自己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
這種「讀取」他人情緒的共情現象,也稱為「情緒感染」。
2014 年紐約大學對嬰兒的「讀心術」能力進行過研究。實驗結果表明,1歲左右的寶寶已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讀取」媽媽的內心,產生「情緒感染」的現象。
所以,當娃聽到其他的孩子哭泣時,是會切實的從他們的哭聲裡感受到他們的難過傷心的情緒,進而自己的情緒也被「感染了」,自然會難過傷心的跟著哭起來。
這其實是類似「烽火傳遞信號」的溝通方式。我們成人遇到緊急情況會撥打110報警,孩子們之間只能靠哭來傳遞信號。
在一群孩子裡,當一個娃因為某些事傷心哭泣時,其他的娃也會陸續的圍過來,還有的甚至會嘗試安撫,但如果哭泣的孩子不停止,氣氛就會變得更緊張,周圍也會有娃陸續的哭起來。
這是一種很原始但卻很高效的「報警機制」,這樣可以快速吸引周圍的大人來幫忙。
成人之後,我們多半都會用語言進行更精準的溝通交流,但相比不會對話的孩子,他們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嚎啕大哭。換句話說,這也是一種社交活動的方式。
說到這,肯定有家長會疑惑,既然哭聲可以在孩子間傳染,那為啥成人哭泣或者小嬰兒哭的時候,孩子無動於衷呢?難道孩子「感同身受」還存在特殊群體?
有專家曾對47個新生的寶寶做過相關的實驗對比,結果證明,寶寶們只有聽見同齡娃的哭聲時才會作出反應,加入哭泣的陣營,對於其他年齡段的哭聲,多半沒有反應。
這說明娃的哭聲是具有選擇性的,而且只跟著同齡人哭,說明可能是一種「同伴行為」。他們能區分出哪些聲音是同齡的孩子哭聲,哪些不是,同齡娃的哭聲也更容易讓他們共鳴。
而這種哭聲的含義就比較多元了,可能是向大人求助,也可能是通過哭聲博取關注,甚至有可能是在和其他寶寶溝通交流。
有的孩子看到路邊小動物受傷會哭,看到別的小朋友受欺負也會哭,這種敏感寶寶愛哭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同理心」表現。
劍橋大學的加布裡埃·麥格教授曾針對2歲以下寶寶做過一次試驗,結果證明,敏感愛哭的寶寶比其他孩子更具有同理心,天生對他人更能「感同身受」。
當你有個「愛哭鬼」的寶寶時,家長不要激動,也沒必要困擾,家長可以嘗試抱起孩子、安撫一下。並用於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你可以詢問他「你是看到別的孩子哭,你很難過對嗎?」「小動物受傷了你很難過,但又不知道怎麼幫它,很著急才哭的對嗎?」
家長這種情緒梳理和表達,可以幫孩子更好更清晰的認知周圍的世界,這也是發展同理心的前提。寶寶也更可能成為一個情商高又善解人意的成年人。
錦鯉媽咪有話說
孩子的情緒容易被感染是很常見的情況,也不是什麼壞事,而那些敏感愛哭的孩子,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富有同理心,如果家長能夠教育引導得當,娃在成長後反而是一種強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