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歌唱家」,他們生下來就會哭,通過「悅耳」的哭聲向「觀眾」傳達他們來到世間的歡樂。
當然,孩子喜歡哭泣,會造成許多麻煩,如果是在家裡哭也就算了,若是在公共場合裡哭,不僅會影響其他行人,家長也會陷入尷尬的境地。
孩子為什麼喜歡哭泣?
①孩子剛出生時不會說話,他們只能通過哭聲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愛情公寓》第五季中,張偉不是說過了?孩子不同種類的哭聲,代表著他們不同的訴求;
②孩子想通過哭聲引起家長注意;
③孩子缺乏安全感,想通過哭聲向家長尋求保護。
孩子哭的時候,大部分家長都會伸出雙臂抱著孩子,這時候孩子就會覺得溫暖、安全,哭聲逐漸放緩,最終停止。
家長主動接納、安慰哭泣的孩子,這是第一種解決方式;而第二種解決方式就比較極端,那就是「反向操作」!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孩子後來如何?有點諷刺
華生,可不是小說中福爾摩斯的助手哦,他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
1920年,華生在無意中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那一年,華生抱回一個年僅8個月大的孩子,同時給他買了許多可愛的毛絨玩具。
當孩子跟玩具玩得正興起的時候,他用毛絨玩具微微用力敲擊孩子的背部,直接把孩子嚇哭了。
通過五、六次的試驗後,這個孩子對毛絨玩具產生了心理陰影,只要看到毛絨玩具就會大哭不止。
正是這個實驗,華生的「哭聲免疫法」誕生了。
於是在1928年,華生寫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提倡對孩子進行行為矯正式的養育,把他們當成機器一樣訓練。
所謂哭聲免疫法,就是孩子哭泣時,家長不要理會他們,等到他們不哭的時候,家長再抱孩子進行安慰。
華生認為,家長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成長,養成不畏挫折、堅強獨立的性格。
但是,這種理論真的有效嗎?坦白而言,這種把孩子當成「機器」的教育方式,的確幫助家長更省心,孩子變得更聽話了。
但是,他們也變得不擅長言談,性格孤僻,封閉自己了。
華生的三個兒女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兒子雷納無法擺脫心理陰影,在30歲的時候自殺了;
二兒子無法忍耐家裡「窒息」的環境,離家出走成為了流浪漢;
女兒也效仿大哥多次自殺。
此外,這種影響還延續到了第三代,華生的外孫女也有嚴重自殺傾向,還喜歡酗酒來掩蓋心理陰影。
華生是全世界的恩人,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哭聲免疫法」並非就靠譜,把孩子當成機器,是多麼愚蠢的做法。
靈魂拷問——「哭聲免疫法」為什麼會失敗?
一位網友說過:「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道理,不用聽信任何一種育兒說法,自己的孩子自己摸索著來教育,大人思想正確,不溺愛、不傷害,怎麼教育都對。」
1.「世上沒有相同的葉子」
每個孩子的基因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家長教育方式也不同,「哭聲免疫法」就像一個公式,需要在正確的環境下才能套進去。
如果家長不考慮這些背景,隨意套公式,只會得出錯誤的答案。
2.孩子需要依戀
為什麼孩子出生後會跟母親更親切?因為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胎兒熟悉了母親的心跳、呼吸和聲音,他們出生後不跟母親親密,還能跟誰呢?
所以,孩子出生後,在陷入困境的時候,家長不給予他們安全感,反而遠離他們,這樣會導致孩子的世界觀崩塌,對以後親密關係形成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毀了未來。
所以,孩子在3歲之前要建立依戀關係,特別是母親,這樣他們才有安全感。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有什么正面意義?
當然,「娃哭不抱,不哭才抱」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有正面意義,那就是培養孩子獨立性,不讓他們過於依賴父母,以此來提升意志力。
孩子喜歡哭,家長如何應對?
家長最頭疼的莫過於孩子哭了,真的很容易造成精神衰弱!那麼,面對孩子哭泣不止,家長如何應對呢?
1.孩子3歲前,家長要用擁抱溫暖孩子
孩子3歲前,正是「缺愛」的年齡,他們剛開始認識世界,自我意識剛剛覺醒,心理脆弱又敏感,對事物充滿了好奇與恐懼。
當他們覺得委屈或者恐懼時,由於語言能力還不健全的原因,他們會通過哭聲來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
這時候,家長一定給他們大大的擁抱,這樣還好給予他們充足的安全感。
當然,家長抱孩子,不代表孩子做錯事了也不用受到懲罰。
家長要給孩子建立規則感,創造有序的環境,這樣他們才會健康地成長。
2.孩子3歲後,家長需要給他們適當的延遲滿足
孩子3歲後,他們已經初步認識世界,同時也了解到父母的心理,懂得如何淘氣才會逃離懲罰、
所以,他們可能變得更加任性,而家長拿他們毫無辦法。
這時候,家長就可以適當地延遲孩子的滿足感,譬如孩子想吃冰激凌,家長不給買,孩子就會大鬧。
家長可以詢問:「我不給你買,你就鬧脾氣,你覺得這樣做對嗎?你覺得你鬧,爸媽就會給你買嗎?」
聽到家長的話,孩子就會反思自己的行為,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欠妥。
當然,家長不要盲目地進行延遲滿足,而忽略了孩子的安全感,有時候該抱還是要抱哦!
兜媽寄語
孩子哭了不能哄?家長別被「哭聲免疫法」騙了,小心毀了娃的未來!
華生的三個兒女就是例子,結果非常諷刺。
由此可見,家長不能盲目使用「哭聲免疫法」,要在孩子3歲後,通過延遲滿足來改造孩子,「哭聲免疫法」就是延遲滿足的一種具體操作方式。
各位寶媽、奶爸,你們覺得「哭聲免疫法」靠譜嘛?孩子哭的時候,你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快來聊聊吧!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