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不能哄?家長別被「哭聲免疫法」騙了,小心毀了娃的未來

2020-10-09 兜媽愛叨叨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歌唱家」,他們生下來就會哭,通過「悅耳」的哭聲向「觀眾」傳達他們來到世間的歡樂。

當然,孩子喜歡哭泣,會造成許多麻煩,如果是在家裡哭也就算了,若是在公共場合裡哭,不僅會影響其他行人,家長也會陷入尷尬的境地。

孩子為什麼喜歡哭泣?

①孩子剛出生時不會說話,他們只能通過哭聲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愛情公寓》第五季中,張偉不是說過了?孩子不同種類的哭聲,代表著他們不同的訴求;

②孩子想通過哭聲引起家長注意;

③孩子缺乏安全感,想通過哭聲向家長尋求保護。

孩子哭的時候,大部分家長都會伸出雙臂抱著孩子,這時候孩子就會覺得溫暖、安全,哭聲逐漸放緩,最終停止。

家長主動接納、安慰哭泣的孩子,這是第一種解決方式;而第二種解決方式就比較極端,那就是「反向操作」!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孩子後來如何?有點諷刺

華生,可不是小說中福爾摩斯的助手哦,他是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

1920年,華生在無意中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那一年,華生抱回一個年僅8個月大的孩子,同時給他買了許多可愛的毛絨玩具。

當孩子跟玩具玩得正興起的時候,他用毛絨玩具微微用力敲擊孩子的背部,直接把孩子嚇哭了。

通過五、六次的試驗後,這個孩子對毛絨玩具產生了心理陰影,只要看到毛絨玩具就會大哭不止。

正是這個實驗,華生的「哭聲免疫法」誕生了。

於是在1928年,華生寫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提倡對孩子進行行為矯正式的養育,把他們當成機器一樣訓練

所謂哭聲免疫法,就是孩子哭泣時,家長不要理會他們,等到他們不哭的時候,家長再抱孩子進行安慰

華生認為,家長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成長,養成不畏挫折、堅強獨立的性格。

但是,這種理論真的有效嗎?坦白而言,這種把孩子當成「機器」的教育方式,的確幫助家長更省心,孩子變得更聽話了。

但是,他們也變得不擅長言談,性格孤僻,封閉自己了。

華生的三個兒女就是最好的例子。

大兒子雷納無法擺脫心理陰影,在30歲的時候自殺了

二兒子無法忍耐家裡「窒息」的環境,離家出走成為了流浪漢

女兒也效仿大哥多次自殺

此外,這種影響還延續到了第三代,華生的外孫女也有嚴重自殺傾向,還喜歡酗酒來掩蓋心理陰影。

華生是全世界的恩人,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哭聲免疫法」並非就靠譜,把孩子當成機器,是多麼愚蠢的做法。

靈魂拷問——「哭聲免疫法」為什麼會失敗?

一位網友說過:「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道理,不用聽信任何一種育兒說法,自己的孩子自己摸索著來教育,大人思想正確,不溺愛、不傷害,怎麼教育都對。」

1.「世上沒有相同的葉子」

每個孩子的基因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家長教育方式也不同,「哭聲免疫法」就像一個公式,需要在正確的環境下才能套進去。

如果家長不考慮這些背景,隨意套公式,只會得出錯誤的答案。

2.孩子需要依戀

為什麼孩子出生後會跟母親更親切?因為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胎兒熟悉了母親的心跳、呼吸和聲音,他們出生後不跟母親親密,還能跟誰呢?

所以,孩子出生後,在陷入困境的時候,家長不給予他們安全感,反而遠離他們,這樣會導致孩子的世界觀崩塌,對以後親密關係形成會造成負面影響,甚至會毀了未來。

所以,孩子在3歲之前要建立依戀關係,特別是母親,這樣他們才有安全感。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有什么正面意義?

當然,「娃哭不抱,不哭才抱」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有正面意義,那就是培養孩子獨立性,不讓他們過於依賴父母,以此來提升意志力。

孩子喜歡哭,家長如何應對?

家長最頭疼的莫過於孩子哭了,真的很容易造成精神衰弱!那麼,面對孩子哭泣不止,家長如何應對呢?

1.孩子3歲前,家長要用擁抱溫暖孩子

孩子3歲前,正是「缺愛」的年齡,他們剛開始認識世界,自我意識剛剛覺醒,心理脆弱又敏感,對事物充滿了好奇與恐懼。

當他們覺得委屈或者恐懼時,由於語言能力還不健全的原因,他們會通過哭聲來表達自己的心理狀態。

這時候,家長一定給他們大大的擁抱,這樣還好給予他們充足的安全感。

當然,家長抱孩子,不代表孩子做錯事了也不用受到懲罰。

家長要給孩子建立規則感,創造有序的環境,這樣他們才會健康地成長。

2.孩子3歲後,家長需要給他們適當的延遲滿足

孩子3歲後,他們已經初步認識世界,同時也了解到父母的心理,懂得如何淘氣才會逃離懲罰、

所以,他們可能變得更加任性,而家長拿他們毫無辦法。

這時候,家長就可以適當地延遲孩子的滿足感,譬如孩子想吃冰激凌,家長不給買,孩子就會大鬧。

家長可以詢問:「我不給你買,你就鬧脾氣,你覺得這樣做對嗎?你覺得你鬧,爸媽就會給你買嗎?

聽到家長的話,孩子就會反思自己的行為,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欠妥。

當然,家長不要盲目地進行延遲滿足,而忽略了孩子的安全感,有時候該抱還是要抱哦!

兜媽寄語

孩子哭了不能哄?家長別被「哭聲免疫法」騙了,小心毀了娃的未來!

華生的三個兒女就是例子,結果非常諷刺。

由此可見,家長不能盲目使用「哭聲免疫法」,要在孩子3歲後,通過延遲滿足來改造孩子,「哭聲免疫法」就是延遲滿足的一種具體操作方式。

各位寶媽、奶爸,你們覺得「哭聲免疫法」靠譜嘛?孩子哭的時候,你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快來聊聊吧!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孩子哭了要抱起來嗎?這個年齡前,「漠視」寶寶哭聲等於毀娃
    他們厭煩了,每次寶寶一哭,就要抱起鬨的狀態。這時候,一位育兒「專家」說:「寶寶,哭了之後不用抱,他們會自己停止哭泣的。」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寶寶哭了之後,真的不用我們抱起來哄?小時前陣子剛幾個月剛剛生了寶寶,別看寶寶不大一個,但是嗓門可是相當嘹亮,每次只要寶寶哭,小時就需要放下手頭的事情,去哄寶寶。
  • 馬伊琍反對「哭聲免疫法」,媽媽的選擇,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走向
    最近,看到有人強烈推薦省心帶娃的妙招,誰知,點進去一看,居然是早被歐美淘汰的哭聲免疫法。哭聲免疫法指的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就抱,以此訓練孩子聽話,讓媽媽省心。曾經,「哭聲免疫法」在美國風靡一時,因為見效快,能讓媽媽輕鬆帶娃。但是,後來的研究顯示,經過「哭聲免疫法」訓練的孩子,會造成睡眠障礙,嚴重的會精神分裂。
  • 孩子的哭聲 不能用來訓練!
    被全民誤讀的哭聲免疫法生下孩子的那一刻,沒有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一個父母,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父母不是馴獸員,孩子的哭聲,不是用來訓練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用這種方式訓練孩子自主入睡,被冠以「哭聲免疫法」,有不少追隨者,也一度被妖魔化。事實上,這完全是對哭聲免疫法的誤讀!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哭聲免疫法」的創始人,他的孩子咋樣
    聽到寶寶哭聲的那一刻,就證明這個世界又多一個鮮活的生命,同時也意味著,父母要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尤其是在一歲以前,孩子是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只能用哭聲來表達,這個階段帶孩子是最難的時候。在中國,孩子只要一哭,不是餓了,就是困了或是尿了,再不濟就是想讓父母和自己玩兒,因此很多父母聽到孩子一哭,便立刻抱起來安慰。但在國外卻一直盛行一種哭聲免疫法的育兒理念。
  • 3個月女嬰趴睡窒息|張思萊:孩子的哭聲,不能用來訓練!
    被全民誤讀的哭聲免疫法生下孩子的那一刻,沒有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一個父母,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父母不是馴獸員,孩子的哭聲,不是用來訓練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用這種方式訓練孩子自主入睡,被冠以「哭聲免疫法」,有不少追隨者,也一度被妖魔化。
  • 華生入列歐美人最討厭之一,源於他的「哭聲免疫法」咱就別嘗試了
    去年在心理所上家庭治療課程時老師在講臺上問:「哭聲免疫法能用嗎?」課上100多個同學不假思索、異口同聲地說:「不能!」,這樣的回答效果明顯讓老師鬆了一口氣,也讓我認為哭聲免疫法早就已經被摒棄,畢竟我身邊除了幾個上了年紀的老太太依然堅持孩子哭不能抱之外,沒再聽哪個年輕的媽媽堅信「哭聲免疫法」。萬萬沒想到,這兩天居然有一個媽媽因堅信「哭聲免疫法」看著一個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幾個月的孩子活生生被悶死。
  • 父母了解「哭聲免疫法」,學會安撫孩子情緒
    而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們往往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才好,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在於如果這時去哄孩子的話,容易養成孩子的一個依賴心,就是只要哭鬧了父母就會過來哄他。剛學會站立,嘗試著走路的小微,沒有走到兩步又掉了下來,這時小微有點氣餒了,看看父母就在身邊。
  •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真的有用嗎?新手媽媽看過來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聲免疫法、完整睡眠訓練法,這是在網上流傳很廣的一位美國媽媽帶孩子的方法,現在也越來越被媽媽們接受。因為這種理論宣稱,用了這種方法可以訓練出一個極少哭鬧、讓媽媽省力的乖嬰兒。  其實,所謂的哭聲免疫法,核心內容便是寶寶哭了便不抱他,等到寶寶停止哭鬧後,才給予寶寶擁抱,通過這些行為,使寶寶明白
  • 「哭聲免疫法」如同情侶冷戰,寶寶傷心後,可能會與父母「分手」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閨蜜生完寶寶4個月後,我和幾個好朋友去看她,剛到她家門口就聽到了寶寶的哭聲。進入房間後,閨蜜開心地拿出水果和零食,我們都勸她先去哄寶寶吧,可她和丈夫都無動於衷,還有些生氣地說這孩子被慣壞了,讓她再哭一會。
  • 媽媽們都中招的育兒「哭聲免疫法」危害多大?看完你還要繼續?
    相信身為母親的你,常常會聽到別人說:孩子哭了不要抱,不然會養成習慣的,大人特別累!以後好辛苦!等不哭了再抱。這樣他就知道不哭才能抱。就不會老哭了!聽著是不是挺有道理的!而且很多媽媽試過後確實也挺有效果!孩子不哭不鬧不扯皮了,當媽瞬間輕鬆多了!
  • 3個月寶寶趴在床上哭,媽媽的舉動讓娃沒了呼吸,很多父母都在犯
    對於每個寶寶來說,哭泣就是他們對待父母最大的武器,但對新手媽媽來說,孩子時不時哭一場,鬧一場,哄也哄不好,簡直會讓她們隨時懷疑人生。這時「哭聲免疫法」出現了,這個「娃哭就不抱,不哭才抱」做法,曾讓不少外國家庭受益。
  • 「哭聲免疫法」會麻痺媽媽的「母愛天性」,很多媽媽卻仍然在用
    這種孩子哭了不抱的做法,有個名稱叫做「哭聲免疫法」,是美國人約翰·華生提出的——即孩子哭了就不管他,讓他哭完他自己就安靜了,這個時候才去擁抱他,這樣能夠讓孩子明白哭泣得不到父母的安慰,不哭才可以讓父母擁抱。華生提出這樣的觀點,基於他的「物質滿足說」,他認為孩子只要得到物質的滿足,也就等於得到了父母的愛,父母要注重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而不是給予愛的享受。
  • 嬰兒「一哭就抱」對不對?千萬別毀了孩子!
    關於「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的難題,相信每位新手爸媽都會面臨! 有人說不能抱,時間長了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有人說必須抱,孩子那麼小又不會說話,做父母的怎麼能看著孩子哭得撕心裂肺的,卻又不管呢?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2個讓人心碎的實驗告訴你答案
    對於孩子哭了這件事相信每個媽媽,都聽身邊的人說過這幾句話:孩子哭了,不用立馬抱他…讓他哭一會,哭一會就不哭了…你可別孩子一哭就抱他,不然孩子被「慣壞」了,以後一哭就得抱,你就等著受累吧…「孩子哭了不能抱」
  • 別用哭聲免疫法,只要學會1招就夠了
    她端起辦公桌上的一杯水,一飲而盡,深深的嘆了口氣,說:「可不是嘛,孩子這兩天不知道怎麼回事,總是嚎啕大哭。」「剛開始我還會哄她一下,可是過不了一會兒,又哭起來,脾氣還大,哭的時間久了,小臉蛋都憋得通紅的。我看著是又心疼、又崩潰。昨天好不容易排到一天休息,我以為,終於可以好好放鬆一下了,沒想到比上班還累。」
  • 「哭聲免疫法」育兒觀,大女兒和小女兒差別甚大,馬伊琍後悔莫及
    現在挺多媽媽工作孩子兩手抓,雖不是996,但每天回家也是很勞累了。孩子剛出生那會還會有求必應,聽見孩子哭聲,立刻把手裡的活放下,哄孩子。 於是為了訓練孩子完整睡眠、也讓媽媽帶娃省力,「哭聲免疫法」被大眾普及。
  • 有毒的育兒經「哭聲免疫法」,家長切勿「中招」
    生了兩個孩子的孫儷曾在社交平臺上發表自己7年的育兒經歷,原來明星育兒也會像普通人一樣進行「咆哮式教育」,但孫儷提醒自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納孩子的情緒,等孩子情緒品味好了,說理更容易被接受。&34;哭聲免疫法&34;哭了不抱,孩子以後會更懂規矩,這樣的育兒方法只能使兒童缺乏安全感,成年後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懂得愛孩子非常重要。這種養育觀念早已被時代拋棄,而有部分家長照舊盲從這種教育觀念,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多關心他人,有時一個溫暖的擁抱也能化解不少矛盾。
  • 「一哭就抱」真的會寵壞嬰兒嗎?其實這個年齡的寶寶,可以放心抱
    面對寶寶的哭聲,到底該不該哄,大家眾說紛紜,有的說:孩子哭了,不能及時抱著哄,不然很容易被寵壞;有的則表示:孩子哭了,要及時哄,不然會影響他們的心理。那我們到底應該聽從哪一種說法呢?其實對於「孩子哭了,不能及時哄」和前幾年比較火的「哭聲免疫法」類似,它所主張的就是不哄,這個方法來源於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約翰.華生。他曾在1920年做過一個備受爭議的實驗——小艾伯特實驗。
  • 「不哭才抱」的孩子怎麼樣了?看看過來人的案例,別毀了孩子
    有人說必須抱,孩子那麼小又不會說話,做父母的怎麼能看著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卻不管呢?萬一哭出個好歹該怎麼辦啊!還有人說,要等孩子哭完了再抱,既不慣著孩子也給了他安全感。 面對孩子哭鬧不止,家長究竟用哪種應對方法,才是正確的呢?
  • 寶寶哭了,馬上哄,真的會慣出黏人的壞毛病嗎
    寶寶哭了,該不該馬上去哄?是個極具爭議的問題。上個月,張阿姨添了一個八斤重的大孫子,笑得合不攏嘴,一家人愛不釋手,孩子的父母更是心肝寶貝一般,捨不得孩子哭一聲,孩子只要咧嘴,寶媽就趕緊把孩子抱在懷裡,一邊輕輕搖晃,一邊輕輕地拍著孩子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