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哭了這件事
相信每個媽媽,都聽身邊的人說過這幾句話:
孩子哭了,不用立馬抱他…
讓他哭一會,哭一會就不哭了…
你可別孩子一哭就抱他,不然孩子被「慣壞」了,以後一哭就得抱,你就等著受累吧…
「孩子哭了不能抱」
——這個流傳在媽媽圈的「名言真理」
其實有個學名:叫做「哭聲免疫法」
已經被大部分的中國家長熟知!
但是這個做法真的正確嗎?
育兒專家給出的最新答案是:
否定的!
並且指出,對於 1 歲以內的寶寶,家長應該做到「無條件回應」,否則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健康發展。
「無條件回應」和「無條件滿足」不同,回應指的是在寶寶哭泣和求安慰時,家長能夠給出及時的關懷和撫慰,比如抱抱,輕拍,輕聲安慰等。
「哭聲免疫法」,不利於寶寶的健康成長,背後有其科學層面的原因!先來認識下「哭聲免疫法」的來源吧:
華生的小阿爾伯特實驗:
孩子哭了不要抱
家長怕的到底是什麼?
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者——約翰·華生,曾在1920年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小阿爾伯特實驗(前兩天曾給大家介紹過,詳情點擊閱讀——)
今天再給大家概括下:約翰將 9 個月大的小阿爾伯特和他喜歡的小動物—小白鼠放在一起玩耍。開始小阿爾伯特特別喜歡小白鼠和毛絨動物。
實驗過程中,每次當小阿爾伯特想接觸小白鼠時,約翰就製造特別嚇人的噪音,嚇唬小阿爾伯特。如此反覆多次後,小阿爾伯特再次看到小白鼠就會感到害怕(因為在他的認知裡,恐怖噪音和小白鼠劃上了等號,小白鼠成了恐懼來源)。
約翰由此實驗得出結論:嬰兒的認知是可以被馴化的。如果哭一次不管他,哭多次不管他,可能會讓嬰兒認為哭聲沒用,從而不再哭——於是誕生了現在很多人知道的「哭聲免疫法」。
因為在那個年代,行為主義盛行,再加上符合了很多家長「孩子哭了哄他太麻煩」的「懶惰心理需求」,所以「孩子哭了不能抱」這個做法,就得到了大力宣揚。慢慢這個做法漂洋過海傳到中國,越來越多的家長也就效仿了…
「孩子哭了不能抱,否則會寵壞他」
抱,會讓寶寶的依賴性更強?
不抱,可以讓寶寶更獨立?
——以往很多家長信奉的道理
現在受到越來越多育兒專家的否定!
哭泣作為寶寶內在需求的表現,如果家長不能及時給予回應,會影響孩子的認知感,還會透支他對世界的信任。家長的回應對於孩子來說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