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直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實的答案!

2020-12-22 騰訊網

當媽後糾結的事情越來越多。就拿孩子哭這件事來說,一聽到孩子哭,我就忍不住以光的速度衝到孩子身邊,抱起來拍拍哄哄。

而婆婆覺得我這樣會寵壞孩子,教育我「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

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那咱們先把答案明確了:不會寵壞,要馬上抱!

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尤其對於 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回應」。先告訴寶寶「我在」,然後再看情況解決他真正的需求。

孩子哭了不要抱家長怕的到底是什麼

所謂「孩子哭了不能抱」,其實就是哭聲免疫法,來自一個臭名昭著的實驗。

1920 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者約翰 · 華生,將一名 9 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放在了小白鼠和一些毛茸茸的物體旁邊。

只要小阿爾伯特一接觸小白鼠,華生就會立刻用錘子敲打鐵棒,發出巨大的噪音,一次又一次。

最後,即使沒有任何可怕的聲音,小阿爾伯特對於小動物、毛絨玩具都產生了恐懼。

更殘忍的是,這種恐懼深深地凍結在了孩子的腦中,實驗結束後好一段時間都沒有恢復正常。

這一實驗讓約翰 · 華生堅信:兒童是可以被訓練的,並提出了「嬰兒哭了不能抱」的哭聲免疫法。

這套方法也漂洋過海流傳到了中國,並被不斷包裝和神話。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家長信奉,抱,會讓寶寶的依賴性更強;不抱,則可以讓寶寶更獨立。

然而,1 歲內的寶寶還不會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哭泣和比劃的行為,其實就是對自己內心需求的一種訴說。

等不到爸爸媽媽的回應,換來的始終只有漠視。一次又一次之後,寶寶又怎麼能找到本應該擁有的歸屬感呢?

孩子真的會被寵壞嗎

看到這兒大家一定會問,那一哭就抱,到底會不會寵壞娃呢?

答案當然是不會!

哭聲免疫法一直都受到了很多的質疑,在 40 年後,英國心理學家哈利 ·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推翻。

哈洛設計了兩個代理母親。

一位是溫暖、柔軟的絨布媽媽,觸感更像真正的猴子媽媽,但是不提供食物;另一位則是金屬絲網媽媽,它堅硬冰冷,但掛著奶瓶提供食物。

在連續 165 天的測試中,哈洛發現大部分的時間,小猴子們都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當它們受到驚嚇時,也會立馬緊緊地抱住絨布媽媽,慢慢安靜下來。

換句話說,如果只給寶寶提供食物,那僅僅只是一個食物提供者。對於寶寶而言,比起食物,更重要的其實是媽媽溫暖的撫摸和安慰,是對媽媽的信任和喜愛。

根據這個實驗,哈洛也提出,媽媽的角色之一,就在於當寶寶感到害怕恐懼的時候,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如果寶寶因為害怕哭泣時,在最信任的媽媽這裡,都無法得到安慰和回應,他該是怎樣的絕望?

沒有及時回應反而會對孩子造成不利的影響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而且不斷有新的科學研究證明,如果寶寶連「哭」「求抱抱」這種最正常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他的成長將受到難以估量的影響。

首先,長大後更容易依賴別人。很多人認為,寶寶哭了不抱可以變得更加獨立。恰恰相反,不及時給予安慰,可能只會讓寶寶哭得更大聲。早期給予及時的回應,還能防止寶寶陷入更崩潰的情緒。

其次,生長激素分泌不足。《The importance of touch in development》一書的作者認為,缺乏接觸會導致寶寶的生長激素減少,甚至停止合成。因為對這些寶寶來說,在缺少關心和保護的時候,只有先努力活下來,然後才有資格在身高、體重等方面都獲得發育。

第三,長時間哭泣可能會損害寶寶的認知水平發展。研究發現,比起哭得少的嬰兒,出生前三個月哭鬧時間較長的嬰兒,智商更低,精細運動能力也較差。

有的人可能會說:那寶寶晚上睡覺哭鬧,難道要抱一晚上嗎?

大家要明白,睡眠引導和及時回應寶寶並不衝突。睡眠引導不是指放任不管,而是先冷靜地分析,然後進行下一步的動作。

最關鍵的,是弄清楚寶寶哭鬧背後「無法訴說的」真實需求。

抱他,並不會寵壞他,而是在幫助寶寶,成為一個更好更健全的人。

小月齡的寶寶,就像是「大地的寵兒」,動不動就被東西絆倒,踩玩具滑倒,甚至左腿被右腿絆倒……

這時,面對「哇哇大哭」的寶寶,爸爸媽媽的態度很重要,影響到寶寶的性格與能力發展!

發文:青島育兒網,專注科學育兒家庭教育和親子情感。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讓人心碎的實驗告訴你答案
    最近,丁香醫生收到很多家長的留言提問:家裡老人都說,經常抱孩子,會把孩子寵壞,以後有的累!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那咱們先把答案明確了: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尤其對於 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回應」。
  • 孩子一直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實的答案
    有不少新手媽媽都有一個「世紀大難題」無法解決,那就是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去抱他,小益聽到許多媽媽的反饋說,家裡老人說,孩子哭了馬上就抱會把孩子慣壞的,但是作為寶寶的家長,看著孩子哭,又實在是不忍心。粗暴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是不對的,因為0-1歲嬰兒寶寶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兒」,就是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我們應該以」不影響寶寶的安全感「為原則,適度回應。如果你持之以恆的用哭了不去抱這樣類似的方式去訓練孩子成為更「堅強」的人,那你只會收穫一個更「木」的孩子。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這裡有兩個令人心碎的實驗
    前些日子,我們聊了聊和寶寶肌膚接觸的重要性,收到很多家長的留言提問:「家裡老人都說,經常抱孩子,會把孩子寵壞,以後有的累!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那咱們先把答案明確了: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2個讓人心碎的實驗告訴你答案
    對於孩子哭了這件事相信每個媽媽,都聽身邊的人說過這幾句話:孩子哭了,不用立馬抱他…讓他哭一會,哭一會就不哭了…你可別孩子一哭就抱他,不然孩子被「慣壞」了,以後一哭就得抱,你就等著受累吧…「孩子哭了不能抱」
  • 恆河猴實驗:孩子一哭要不要馬上抱?1歲前要慣著
    看著寶寶無助的樣子,我就是想緊緊抱他在懷……相信有很多的新手爸媽,都容易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本題答案是: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尤其對於 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回應」。先告訴寶寶「我在」,然後再看情況解決他真正的需求。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 「恆河猴」實驗:孩子一哭要不要馬上抱?1歲前要「慣著」
    ,「不要管,他哭一哭就好了,不要老是抱,這是給慣的了,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看著寶寶無助的樣子,我就是想緊緊抱他在懷……相信有很多的新手爸媽,都容易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本題答案是:不會寵壞,要馬上抱!
  • 寶寶哭鬧能不能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答案:抱就對了!
    有些家長聽到寶寶哭泣就會立刻去抱,而有些家長認為寶寶哭泣,如果不是因為有需求,不能立刻去抱他,否則會養成壞習慣。那麼寶寶哭泣究竟要不要抱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娃一哭,我們就想抱?寶寶的哭的時候,不管你的選擇是抱還是不抱, 第一念頭幾乎都是「抱」。哭喊是一種原始的求生信號。
  • 寶寶哭鬧要不要哄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答案:抱就對了
    聽老一輩的人說孩子哭鬧了不能慣著,抱多了以後就更難照看了,尤其是新手寶媽,面對孩子的哭鬧,很容易無所適從,又心疼哭鬧的孩子。那麼寶寶哭鬧了,要不要立刻抱起來?首先明確一點,老一輩的說法是一種謬論,正解是孩子哭了,立馬抱起來,因為哭是嬰兒心理訴求的外在表現,他不會說話,只能以哭的形式來體現,及早給予寶寶回應,才是明智媽媽們的選擇。
  • 娃哭了要不要馬上抱?對孩子「延遲滿足」到底對不對?專家這樣說
    「延遲滿足」的理論曾經非常流行,主要意思就是說: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孩子,要訓練他自己入睡。如果他哭了,不要管他,當他覺得哭沒有用,就會停止哭泣,慢慢入睡。這套理論曾經廣被推崇。但是,近幾年,「延遲滿足」的理論遭到了質疑。有的人認為,這麼小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不去管,慢慢長大後,他會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缺乏安全感,或者不再需要關注,變得冷漠。
  • 育兒理念的那些矛盾(1)孩子哭了該不該馬上抱
    比如一派觀點說應該給與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及時的關注,如果哭了不抱孩子會缺愛,所以應該馬上抱;另一派觀點說應該給小孩立規矩,並進行行為的訓練,如果哭了就抱,以後孩子就學會了通過哭來索取父母的關注,就會喜歡哭,所以不應該馬上抱。
  •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抱?比起抱一抱,這件事更重要
    寶寶這麼小,哭鬧肯定是哪裡不舒服,趕快抱起來哄哄……這可難倒了寶媽們,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呢?對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們來說,「哭」是他們表達需求的主要方式,爸媽們不能簡單判定寶寶哭鬧後要不要抱,而是應該先弄清寶寶為什麼哭。
  • 孩子哭了能不能馬上抱?會不會因此寵壞孩子?
    新手父母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使寶寶,面對孩子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和擔心。我家寶寶剛出生那段時間,我也曾糾結,孩子哭了到底能不能馬上抱,如果馬上就抱了,會不會養成孩子遇到事情就會哭的習慣?所謂的哭聲免疫法,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提到哭聲免疫法,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抱?做錯了未來哭的將是你
    對於看你不順眼的人,其實抱或不抱,你都是錯。寶寶哭了,需要馬上哄嗎?一「孩子哭就讓他哭,不要去哄,養成習慣就不好帶了。」相信很多寶媽也都聽老人家這麼說過。我每次帶孩子回老家,孩子有哭鬧,我去哄時,老公的奶奶就會勸我說:一哭就抱一哭就抱,以後會很難帶,以前我們還要下地幹農活,哪有辦法一直抱著哄啊,還不這樣過來的……我總會笑笑:奶奶,我們現在不是不用幹農活嘛,又不用幹農活又不哄孩子,我覺得你們看著會更難受。
  •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呢?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話題是《孩子哭了,你是該抱,還是等他哭?》這個話題在網絡上一直是存在爭議的,在我自己當新手媽媽的時間段,我也在網絡上去查詢信息,也看很多的育兒書。但我會發現有很多的聲音出現在我的耳邊,有的說你的孩子哭了,你不能抱,不然就把他慣壞了。
  • 孩子哭了要不要抱?
    一聽見孩子哭,年輕的媽媽立刻到屋裡去把孩子抱起,再出來跟大家聊天。還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因為孩子哭打擾了大家。這時,有經驗者說:「不要孩子一哭就去抱他,否則會慣壞的。」但馬上又有朋友說:「孩子哭了還是要去抱抱的,這對孩子有好處,抱抱是嬰兒感情發展的需要。」於是,大家就一番討論,說要抱的有抱的道理,說不要抱也有不要抱的原因。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還是不知道究竟應該抱還是不應該抱。
  • 孩子哭的時候立馬就抱,會不會寵壞孩子?實驗告訴你答案
    因為有人說&34;所以一些家長會忍著心痛轉身離開,甚至躲在門外默默流淚,祈求哭聲早點止住,充滿了心疼與無助,生怕一個不忍心就讓孩子被寵愛澆灌壞。其實早在1959年,英國心理學家哈利 · 哈洛用恆河猴實驗就證明了:經常抱孩子不會把孩子寵壞。
  • 嬰兒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起來哄?
    嬰兒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起來哄呢?這絕對是困擾很多新手父母的世界性難題。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個準確的答覆。最常見的說法是,我孩子一哭你就馬上抱起鬨,就會給孩子形成一種習慣,以後他就會經常哭,甚至用哭來要挾你。另一種說法是,哭是孩子的一種運動方式,讓孩子多哭一會兒,有助於孩子的心肺功能。兩種說法分別從心理和生理上去解釋了,為什麼要讓孩子多哭一會兒這件事。前些年國外也有推崇一種叫做哭聲免疫法的方式。
  • 孩子哭了要不要抱?不同的家長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孩子哭了要不要抱?對於這個問題,親貝網小編發現家長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哭就會心軟,所以會第一時間抱起孩子。但也有的家長在"哭聲免疫法"的影響下,認為孩子哭了不能抱,不哭才能抱,所以會任由孩子哭鬧,直到他們自己安靜。到底哪種方法更靠譜呢?
  • 寶寶哭了到底抱還是不抱?聽聽專家怎麼說
    每個寶寶都是爸媽的心頭肉,寶寶因為年齡小,有什麼需求只能通過哭解決,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寶寶的哭聲。那麼,寶寶一哭,作為爸媽的我們,需要馬上抱起來嗎?現在流行兩種說法:一種是寶寶哭了不要馬上抱起來,因為這樣會慣壞孩子;另一種則是寶寶哭了要馬上抱起來,安慰寶寶。到底哪種說法更為科學呢?
  •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一哭必須馬上抱!否則會損害大腦發育
    孩子哭了,抱還是不抱?不抱,看著孩子哭,心肝都在顫。抱,你這樣會把孩子寵壞的!你這樣孩子會越來越難帶的!愛與規則,父母該如何取捨?孩子哭,想表達什麼?比如:孩子一哭就把孩子抱了起來,但是在抱的同時卻說,我都抱你了,你不要再哭了,再哭我就不管你了。或者在抱著的時候,完全摸不準孩子想要什麼,內心還總是在搖擺糾結,我是不是不應該抱。沒有滿足需求,或者消極的滿足,都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