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後糾結的事情越來越多。
就以孩子哭來說,不管是網上還是現實生活中都很多人都說,經常抱孩子,會把孩子寵壞,以後有的累!
上次帶沐寶出門逛,走到河邊的時候就聽到有小寶寶在哭,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急,我都忍不住走上前去看看,這時候聽到推著車車的奶奶對一旁的一位大姐說:「這孩子最近老是哭,尤其是他媽媽在的時候,就是慣的,一哭就抱,現在一放下就哭……」
這讓我想起來,沐寶五個月的時候,回老家呆了一陣子,那段時間沐寶總是哭,鄰居有個阿姨就在我婆婆跟前說,「不要管,他哭一哭就好了,不要老是抱,這是給慣的了,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
看著寶寶無助的樣子,我就是想緊緊抱他在懷……
相信有很多的新手爸媽,都容易有這樣的疑問: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
本題答案是:不會寵壞,要馬上抱!
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尤其對於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回應」。先告訴寶寶「我在」,然後再看情況解決他真正的需求。
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
01一哭就抱,孩子真的會被寵壞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
那麼,孩子哭了不要抱家長怕的到底是什麼?這大部分理論來源於:哭聲免疫法,這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提出的,並做了一個非常殘忍的實驗,在1928年還寫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身體力行的【孩子哭了不要抱】,孩子可以被當做機器一樣進行訓練。
這套方法也漂洋過海到了中國,並被不斷包裝和神話。
但是,1 歲內的寶寶還不會很好地用語言表達自己,哭泣和比劃的行為,其實就是對自己內心需求的一種訴說。
等不到爸爸媽媽的回應,換來的始終只有漠視。一次又一次之後,寶寶又怎麼能找到本應該擁有的歸屬感呢?
哭聲免疫法似乎確實幫了整整一代美國媽媽省了事,孩子變「乖」了,聽話了,但隨後一大堆問題也隨之而來了,他們不愛笑,不與人溝通,甚至長大成人後容易患上精神病、人格障礙等疾病。因此,後期受到了很多的質疑,在 40 年後,英國心理學家哈利 · 哈洛的恆河猴實驗推翻。
之所以選擇恆河猴,是因為它們有94%的基因和人類相同,他對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應,和人類非常的類似或相近。
哈洛把剛出生的嬰猴放進籠中,做了兩個假猴子代替母猴。
一個假猴是溫暖、柔軟的絨布做的,觸感更像真正的猴子媽媽;另一個則是金屬絲網做的,但掛著奶瓶提供食物。
如果按照華生的理論「孩子有奶便是娘,那麼孩子對愛的需求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只要滿足食物需求,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
那麼,嬰猴一定會依戀「鐵絲媽媽」。
但是,在連續 165 天的測試中,哈洛發現大部分的時間,小猴子們都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只有感到飢餓難耐時,才會去「鐵絲媽媽」那裡吃奶,一吃飽,就又回到「絨布媽媽」懷裡,它們受到驚嚇時,也會立馬緊緊地抱住絨布媽媽,慢慢安靜下來。
根據這個實驗,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
隨後,哈洛又做了「繁殖試驗」和「搖擺試驗」,最終以一個著名的實驗《愛的本質》告訴人們:「愛存在三個變量:觸摸、運動、玩耍」。
而那個擔憂母愛過度的心理學家華生,在養育自己的孩子時都貫徹了自己的理念,「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最終我們知道,他的三個孩子都得了抑鬱症,大兒子三十多歲時自殺了,二女兒也多次自殺,小兒子一直流浪,靠施捨才能生活,甚至追溯到第三代,外孫女酗酒,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獨立並不是「狠心」和「孤立」培訓出來的,與之相反,細心呵護、及時回應的孩子,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的懷抱去獨立探索。
越是愛撫和疼愛的孩子,就越會敞開內心,變得開朗,而越是得到關注少的孩子,就越有可能變得封閉、冷漠、孤僻。
所以,對於1歲以下的寶寶一定要給予及時回應,尤其是半歲前的寶寶,他們還沒有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只能靠哭來尋求安慰和幫助。
嬰幼兒心理專家S·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裡這樣描述:
「要學會用哭來控制父母,小寶寶必須要有思想、有感知客觀世界的能力、能理解因果關係。」
因此,在這個階段,如果聽到寶寶哭,我們可以去及時回應他,「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02及時回應對寶寶以後的發育發展都更好
我們父母要學會對寶寶{察言觀色},了解孩子哭鬧的原因,再據此做出合理的反應。初為人父母,這很難!但是在你和他朝夕相處的日子裡,接觸、玩耍、猜測……會逐漸摸索出你和他之間的規則,也會越來越默契。
當他哭鬧的時候,你也可以試試用語言安撫、輕輕拍拍他、給他換個尿褲等等,這些都取決於孩子當下的實際需求。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dward Tronick曾做過「靜止臉實驗」。這個實驗是由一個1歲的寶寶和媽媽來完成的。
實驗開始時,媽媽配合寶寶玩耍、互動,寶寶看起來也很開心。
但接下來,媽媽變成了靜止臉,對寶寶的任何比劃和動作都保持嚴肅冷靜,沒有反應。
當寶寶「反應過來」,他開始用手指向別處,
開始哭鬧、抓狂,媽媽仍然維持原狀,不予所動。
這期間,孩子的心跳加快,體內皮質醇(是一種體內壓力激素)增加,而如果寶寶長期持續現在的崩潰狀態,他的大腦關鍵部位細胞可能死亡。
但真實的實驗要保證安全,所以短短兩分鐘後,停止實驗,媽媽趕緊恢復正常去安慰寶寶。
因此,及時回應寶寶,才不會讓你和孩子受到看不到的傷害,反而,也才能更利於他的身心健康。
(1)敏感而及時的回應,可以給寶寶建立安全感
馬伊琍曾對大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這個錯,直到現在,她還曾不止一次的後悔過。
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但一歲半時又開始反覆,睡著後總會醒來,哭著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後只好哭著再睡著……
這一定都是煎熬!
如果寶寶從出生起,每天循環無數遍經驗就是:當我哭了,媽媽會很快趕到我身邊,知道我想要的,餵我甜甜的奶、給我脫掉又冷又溼的尿布、輕柔的給我擦屁屁,用溫柔的聲音安慰我……
即使到了後來,他會忘記這些生命之初這些小事,但我想扔有一樣最最寶貴的東西印刻在了他的腦迴路中——安全感和對世界的信任感。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說:
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擁有了信任的孩子,如同紮根於土壤的植物,能繁茂的朝向藍天和陽光生長,有與星辰對話的底氣,也能抵禦狂風暴雨的侵襲。
(2)有安全感的寶寶,能更加勇於探索、更好的適應新環境
因為疫情,過完年一直在老家待著,等再回去,1歲2個月的沐沐才到鄰居家找哥哥玩,記得剛去時,拉著我的手,自己不去玩玩具,只要我在,才拿上哥哥遞上的小車車,用手轉車輪,放在地上推……幹啥都小心翼翼的樣子。
而現在兩個月過去了,我一開門,就跑出去自己串門子,哈哈~
只要媽媽在,就算去到新環境裡,他覺得是安全的,可以試著走出去,也可以隨時跑回媽媽懷裡,在媽媽的鼓勵下,再次奔跑。
慢慢的,等他長大,即使需要跟媽媽分別一段時間,他也會安心,因為他知道媽媽會回來,這種安全感會讓他自己嘗試面對更廣闊的未知世界和未知的人際關係。
(3)及時回應,可以減少寶寶的哭鬧,增強寶寶人際溝通能力
心理學家M·安斯沃斯的經典研究發現,0-3個月時能得到父母及時回應的寶寶,在8-12個月的時候反而哭的更少。
另外這些寶寶人際溝通方式也發展的相對更好:雖然他們還不會講話,但會用臉部表情、身體語言、手勢、牙牙兒語來和別人溝通,而不是總用哭聲來傾訴一切不滿。
當然,如果你曾經「放任孩子哭一會兒」,此刻也無需過分焦慮。
安全感的建立,並不是只有短短幾個月的窗口期,而是一個很長的、慢慢發展的過程。
從現在開始,多傾聽寶寶的需求,視情況用不同方式及時回應,或許你會發現你們之間的親子連接會更加緊密。
當然,還有一種特殊的哭鬧,我們也要視情況對待。
03寶寶睡眠時間哭鬧,要不要及時響應?
相信很多的爸爸媽媽都還會有這樣的疑問,寶寶睡前也非常容易哭鬧,而且越小的孩子越容易這樣,這時候我們要如何及時回應他們呢?
其實,睡前哭鬧(bedtime crying),是一個相對特殊的時刻,寶寶在睡前都容易因為感到困意而煩躁並發出不耐煩的哭鬧,這是孩子睡前的情緒釋放,不要過於緊張,不要過度打擾,他們可能平靜得越快。
瑞士發展心理學家Aletha Solter, Ph.D.,在著作《Tears and tantrums, what to do when babies and children cry》中的「Bedtime crying」章節中曾經這樣描述:
「哭過了才能放鬆下來,才能入睡,對孩子來說挺常見的。晚間這種哭泣能夠讓孩子在睡覺之前釋放一天積累的tensions。哭夠的孩子往往能夠入睡比較快,而且晚上睡得更好。」
——美國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陳忻譯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也有提到:
「與清醒狀態時的不同,太多反應會干擾寶寶的睡眠,破壞寶寶學會自己睡覺的努力,甚至慢慢演化成習慣性夜醒。請記住,你有一整個白天向寶寶表明你有多麼愛他。從長遠來看,鼓勵寶寶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會讓寶寶哭的更少。」
當然,我們並不是鼓勵在睡前對哭鬧的寶寶不聞不問,而是我們需要理解並接受他們的睡前情緒,稍微給他們一點自己嘗試的時間。
如果他們仍然無法平靜入睡,我們可以再用輕拍、講話、說故事、哼歌或是抱起到平靜再放下的方式來安撫孩子,直到他們安心入睡。
寫在最後:
孩子哭,就要抱,給予他及時的回應!這會讓他後期發育發展的更好:
敏感而及時的回應,可以給寶寶建立安全感;具有安全感的寶寶,能更加勇於探索、更好的適應新環境;及時回應,可以減少寶寶的哭鬧,增強寶寶人際溝通能力。睡前哭鬧可以先讓他釋放情緒,如不能平靜入睡仍要給與回應,建立並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孩子哭,家長最鬧心,但細細想,你全心帶他能有幾年,往後他會有自己的展現圈,我們能參與的會越來越少。
想起龍應臺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是天賜予我們尤為珍貴的禮物,孩子的成長問題,也是在成全你為人父母的那種責任與擔當,體驗的痛與成長的快樂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