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新手媽媽都有一個「世紀大難題」無法解決,那就是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去抱他,小益聽到許多媽媽的反饋說,家裡老人說,孩子哭了馬上就抱會把孩子慣壞的,但是作為寶寶的家長,看著孩子哭,又實在是不忍心。
孩子出生以後,因為發育還不完善,在沒有學會說話前,哭是孩子最常用的表達方式,孩子哭就是有所需求,可能是餓了需要吃,也可能是尿布溼了需要換,還有可能是睡前情緒煩躁需要安撫,孩子不會說,只能哭。
小益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叫《凱文怎麼了》,電影講的是一個美國媽媽在生完孩子後,沒有做母親的意識,當孩子哭的時候她任由孩子哭,也不去抱孩子,導致孩子長大後對媽媽有很強的距離感,甚至產生了對媽媽的報復心理,最後釀成了悲劇。雖然這部電影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關懷和安全感對孩子的童年是多麼的重要。
研究發現,6個月以前的孩子,還不懂得用哭來控制大人,孩子所有的哭都是因為有自然的需求。
0-6個月的孩子要及時抱
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會被寵壞
小寶寶在這個年齡段的思維發育和對世界的認識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沒有高級到利用假哭來指使別人,學不會「耍心機」的小本領。
心理專家S·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裡曾詳細說明道:「要學會用哭來控制父母,小寶寶必須要有思想、有感知客觀世界的能力、能理解因果關係。而6個月之前的嬰兒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哭聲是告訴爸爸媽媽:寶寶身體不舒服,需要爸爸媽媽的照料。所以當父母聽到寶寶的哭聲,要及時過去檢查,判斷孩子是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或者因為身體不舒服了,及時給孩子愛的抱抱還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英國心理學家哈利 · 哈洛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他設計了兩位代理母親。一位是溫暖、柔軟的「絨布媽媽」,觸感更像真正的猴子媽媽,但是不會給小猴子提供食物;另一位則是「金屬絲網媽媽」,它堅硬冰冷,但掛著奶瓶提供食物給小猴子。將兩位媽媽放在一起,觀察猴子的反應。通過165 天的觀察檢驗,哈洛發現小猴子大部分時間喜歡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受到驚嚇時,也會立馬跑到絨布媽媽身邊緊緊抱住,而去找金屬絲網媽媽的時間少之又少。
對於寶寶而言這個世界是陌生的,比起食物,更重要的是媽媽溫暖的撫摸和安慰,這是孩子進入世界唯一的依靠,如果沒有這樣溫暖的依靠,寶寶該多絕望?所以,0-6個月的孩子哭了要及時抱抱。
在6個月後,隨著孩子認知和情感能力的發育,孩子越來越聰明,已經懂得用哭來召喚父母或看護人,因為孩子發現哭有用,有時候就會故意哭。
6個月後的孩子不要一哭就抱
很多媽媽會發現,6個月以後的寶寶喜歡對著某個特定的人哭,而且還會變著花樣哭,有時大哭、有時尖叫、甚至會變著調子哭···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因為6個月,這個小機靈鬼的認知和情緒飛速發展,他們慢慢明白哭聲能讓爸爸媽媽過來。這時候他們的哭聲就不單純是不舒服了,還可能是覺得無聊,想用哭聲吸引大人的注意。如果寶爸寶媽還是一哭就抱,就會強化孩子用哭聲要挾父母的意識,導致很多大人說的「越大越難帶」。
那寶爸寶媽應該怎麼應對這個磨人的小煩人精呢?
粗暴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是不對的,因為0-1歲嬰兒寶寶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兒」,就是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我們應該以」不影響寶寶的安全感「為原則,適度回應。
如果你持之以恆的用哭了不去抱這樣類似的方式去訓練孩子成為更「堅強」的人,那你只會收穫一個更「木」的孩子。就好比很多成年人覺得對生活沒有激情,沒有熱情,只是將就著活下去,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也沒有感興趣的事情,這樣類似殭屍的活法其實就是被父母「忽視」或者「訓練」出來的。
孩子哭了家長應該馬上回應孩子,讓孩子知道,有人在關注他,不是沒有人管,如果孩子一直哭父母不抱也不回應,也不管的話,慢慢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會變的膽小、粘人。
不管是不是抱,一定要及時觀察和回應孩子。
孩子哭了,重點不在於抱還是不抱,而在於是否回應和關心、關注孩子。
培養寶寶的好奇心,引導寶寶自己去探索。
當寶寶一直被其它感興趣的事情吸引時,就不會不依不饒的哭鬧折磨父母了。寶爸寶媽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安全、適合孩子玩的玩具,引導孩子探索新玩具,這樣孩子就會把精力放在玩具上,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孩子探索發現的能力。
教寶寶用其它方式表達需求
教會寶寶用除了哭以外的方式表達需求。比如用肢體語言表達,寶爸寶媽可以這樣做:當寶寶想喝水時,引導寶寶指著自己的嘴巴,等寶寶學會了這個動作,再餵寶寶喝水。多次重複以後,寶寶覺得渴了,就不會單純哭鬧,而是學會指著嘴巴告訴爸爸媽媽自己的需求了。
其實說了這麼多,只是想告訴各位新手父母,哭只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寶爸寶媽應該先聆聽,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嬰兒是用心感受世界的,做父母的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這個孩子。一定要記住兩樣:愛和耐心,耐心尤其重要,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然後判斷孩子的需求,合理的加以引導,這樣既能滿足孩子,又能建立了孩子對父母、對社會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