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直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實的答案

2020-09-03 益樂寶兒童發展中心

有不少新手媽媽都有一個「世紀大難題」無法解決,那就是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去抱他,小益聽到許多媽媽的反饋說,家裡老人說,孩子哭了馬上就抱會把孩子慣壞的,但是作為寶寶的家長,看著孩子哭,又實在是不忍心。


孩子出生以後,因為發育還不完善,在沒有學會說話前,哭是孩子最常用的表達方式,孩子哭就是有所需求,可能是餓了需要吃,也可能是尿布溼了需要換,還有可能是睡前情緒煩躁需要安撫,孩子不會說,只能哭。


小益曾經看過一部電影叫《凱文怎麼了》,電影講的是一個美國媽媽在生完孩子後,沒有做母親的意識,當孩子哭的時候她任由孩子哭,也不去抱孩子,導致孩子長大後對媽媽有很強的距離感,甚至產生了對媽媽的報復心理,最後釀成了悲劇。雖然這部電影是比較極端的例子,但是也從側面反映出關懷和安全感對孩子的童年是多麼的重要。


研究發現,6個月以前的孩子,還不懂得用哭來控制大人,孩子所有的哭都是因為有自然的需求。


0-6個月的孩子要及時抱

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會被寵壞

小寶寶在這個年齡段的思維發育和對世界的認識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沒有高級到利用假哭來指使別人,學不會「耍心機」的小本領。


心理專家S·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裡曾詳細說明道:「要學會用哭來控制父母,小寶寶必須要有思想、有感知客觀世界的能力、能理解因果關係。而6個月之前的嬰兒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哭聲是告訴爸爸媽媽:寶寶身體不舒服,需要爸爸媽媽的照料。所以當父母聽到寶寶的哭聲,要及時過去檢查,判斷孩子是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或者因為身體不舒服了,及時給孩子愛的抱抱還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英國心理學家哈利 · 哈洛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恆河猴實驗」:他設計了兩位代理母親。一位是溫暖、柔軟的「絨布媽媽」,觸感更像真正的猴子媽媽,但是不會給小猴子提供食物;另一位則是「金屬絲網媽媽」,它堅硬冰冷,但掛著奶瓶提供食物給小猴子。將兩位媽媽放在一起,觀察猴子的反應。通過165 天的觀察檢驗,哈洛發現小猴子大部分時間喜歡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受到驚嚇時,也會立馬跑到絨布媽媽身邊緊緊抱住,而去找金屬絲網媽媽的時間少之又少。

對於寶寶而言這個世界是陌生的,比起食物,更重要的是媽媽溫暖的撫摸和安慰,這是孩子進入世界唯一的依靠,如果沒有這樣溫暖的依靠,寶寶該多絕望?所以,0-6個月的孩子哭了要及時抱抱。


在6個月後,隨著孩子認知和情感能力的發育,孩子越來越聰明,已經懂得用哭來召喚父母或看護人,因為孩子發現哭有用,有時候就會故意哭。


6個月後的孩子不要一哭就抱

很多媽媽會發現,6個月以後的寶寶喜歡對著某個特定的人哭,而且還會變著花樣哭,有時大哭、有時尖叫、甚至會變著調子哭···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因為6個月,這個小機靈鬼的認知和情緒飛速發展,他們慢慢明白哭聲能讓爸爸媽媽過來。這時候他們的哭聲就不單純是不舒服了,還可能是覺得無聊,想用哭聲吸引大人的注意。如果寶爸寶媽還是一哭就抱,就會強化孩子用哭聲要挾父母的意識,導致很多大人說的「越大越難帶」。

那寶爸寶媽應該怎麼應對這個磨人的小煩人精呢?

粗暴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是不對的,因為0-1歲嬰兒寶寶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兒」,就是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我們應該以」不影響寶寶的安全感「為原則,適度回應。


如果你持之以恆的用哭了不去抱這樣類似的方式去訓練孩子成為更「堅強」的人,那你只會收穫一個更「木」的孩子。就好比很多成年人覺得對生活沒有激情,沒有熱情,只是將就著活下去,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也沒有感興趣的事情,這樣類似殭屍的活法其實就是被父母「忽視」或者「訓練」出來的。


孩子哭了家長應該馬上回應孩子,讓孩子知道,有人在關注他,不是沒有人管,如果孩子一直哭父母不抱也不回應,也不管的話,慢慢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會變的膽小、粘人。

不管是不是抱,一定要及時觀察和回應孩子。


孩子哭了,重點不在於抱還是不抱,而在於是否回應和關心、關注孩子。


培養寶寶的好奇心,引導寶寶自己去探索。

當寶寶一直被其它感興趣的事情吸引時,就不會不依不饒的哭鬧折磨父母了。寶爸寶媽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安全、適合孩子玩的玩具,引導孩子探索新玩具,這樣孩子就會把精力放在玩具上,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孩子探索發現的能力。

教寶寶用其它方式表達需求

教會寶寶用除了哭以外的方式表達需求。比如用肢體語言表達,寶爸寶媽可以這樣做:當寶寶想喝水時,引導寶寶指著自己的嘴巴,等寶寶學會了這個動作,再餵寶寶喝水。多次重複以後,寶寶覺得渴了,就不會單純哭鬧,而是學會指著嘴巴告訴爸爸媽媽自己的需求了。


其實說了這麼多,只是想告訴各位新手父母,哭只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寶爸寶媽應該先聆聽,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嬰兒是用心感受世界的,做父母的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這個孩子。一定要記住兩樣:愛和耐心,耐心尤其重要,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然後判斷孩子的需求,合理的加以引導,這樣既能滿足孩子,又能建立了孩子對父母、對社會的信任。

相關焦點

  • 孩子一直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真實的答案!
    就拿孩子哭這件事來說,一聽到孩子哭,我就忍不住以光的速度衝到孩子身邊,抱起來拍拍哄哄。 而婆婆覺得我這樣會寵壞孩子,教育我「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 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兩個讓人心碎的實驗告訴你答案
    最近,丁香醫生收到很多家長的留言提問:家裡老人都說,經常抱孩子,會把孩子寵壞,以後有的累!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那咱們先把答案明確了: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尤其對於 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回應」。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這裡有兩個令人心碎的實驗
    前些日子,我們聊了聊和寶寶肌膚接觸的重要性,收到很多家長的留言提問:「家裡老人都說,經常抱孩子,會把孩子寵壞,以後有的累!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那咱們先把答案明確了: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哭泣和求安慰,是每個寶寶與生俱來的本能。
  • 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馬上抱?2個讓人心碎的實驗告訴你答案
    對於孩子哭了這件事相信每個媽媽,都聽身邊的人說過這幾句話:孩子哭了,不用立馬抱他…讓他哭一會,哭一會就不哭了…你可別孩子一哭就抱他,不然孩子被「慣壞」了,以後一哭就得抱,你就等著受累吧…「孩子哭了不能抱」
  • 恆河猴實驗:孩子一哭要不要馬上抱?1歲前要慣著
    看著寶寶無助的樣子,我就是想緊緊抱他在懷……相信有很多的新手爸媽,都容易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本題答案是:不會寵壞,要馬上抱!尤其對於 1 歲以內的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無條件回應」。先告訴寶寶「我在」,然後再看情況解決他真正的需求。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麼?不抱以後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 「恆河猴」實驗:孩子一哭要不要馬上抱?1歲前要「慣著」
    ,「不要管,他哭一哭就好了,不要老是抱,這是給慣的了,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看著寶寶無助的樣子,我就是想緊緊抱他在懷……相信有很多的新手爸媽,都容易有這樣的疑問: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本題答案是:不會寵壞,要馬上抱!
  • 娃哭了要不要馬上抱?對孩子「延遲滿足」到底對不對?專家這樣說
    「延遲滿足」的理論曾經非常流行,主要意思就是說: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孩子,要訓練他自己入睡。如果他哭了,不要管他,當他覺得哭沒有用,就會停止哭泣,慢慢入睡。這套理論曾經廣被推崇。但是,近幾年,「延遲滿足」的理論遭到了質疑。有的人認為,這麼小的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不去管,慢慢長大後,他會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缺乏安全感,或者不再需要關注,變得冷漠。
  • 育兒理念的那些矛盾(1)孩子哭了該不該馬上抱
    比如一派觀點說應該給與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及時的關注,如果哭了不抱孩子會缺愛,所以應該馬上抱;另一派觀點說應該給小孩立規矩,並進行行為的訓練,如果哭了就抱,以後孩子就學會了通過哭來索取父母的關注,就會喜歡哭,所以不應該馬上抱。
  • 寶寶哭鬧能不能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答案:抱就對了!
    有些家長聽到寶寶哭泣就會立刻去抱,而有些家長認為寶寶哭泣,如果不是因為有需求,不能立刻去抱他,否則會養成壞習慣。那麼寶寶哭泣究竟要不要抱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娃一哭,我們就想抱?寶寶的哭的時候,不管你的選擇是抱還是不抱, 第一念頭幾乎都是「抱」。哭喊是一種原始的求生信號。
  •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抱?比起抱一抱,這件事更重要
    寶寶這麼小,哭鬧肯定是哪裡不舒服,趕快抱起來哄哄……這可難倒了寶媽們,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馬上抱呢?對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們來說,「哭」是他們表達需求的主要方式,爸媽們不能簡單判定寶寶哭鬧後要不要抱,而是應該先弄清寶寶為什麼哭。
  • 孩子哭了能不能馬上抱?會不會因此寵壞孩子?
    新手父母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使寶寶,面對孩子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和擔心。我家寶寶剛出生那段時間,我也曾糾結,孩子哭了到底能不能馬上抱,如果馬上就抱了,會不會養成孩子遇到事情就會哭的習慣?所謂的哭聲免疫法,就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提到哭聲免疫法,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 寶寶哭了要不要馬上抱?做錯了未來哭的將是你
    對於看你不順眼的人,其實抱或不抱,你都是錯。寶寶哭了,需要馬上哄嗎?一「孩子哭就讓他哭,不要去哄,養成習慣就不好帶了。」相信很多寶媽也都聽老人家這麼說過。我每次帶孩子回老家,孩子有哭鬧,我去哄時,老公的奶奶就會勸我說:一哭就抱一哭就抱,以後會很難帶,以前我們還要下地幹農活,哪有辦法一直抱著哄啊,還不這樣過來的……我總會笑笑:奶奶,我們現在不是不用幹農活嘛,又不用幹農活又不哄孩子,我覺得你們看著會更難受。
  • 寶寶哭鬧要不要哄抱?兩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答案:抱就對了
    聽老一輩的人說孩子哭鬧了不能慣著,抱多了以後就更難照看了,尤其是新手寶媽,面對孩子的哭鬧,很容易無所適從,又心疼哭鬧的孩子。那麼寶寶哭鬧了,要不要立刻抱起來?首先明確一點,老一輩的說法是一種謬論,正解是孩子哭了,立馬抱起來,因為哭是嬰兒心理訴求的外在表現,他不會說話,只能以哭的形式來體現,及早給予寶寶回應,才是明智媽媽們的選擇。
  •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呢?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話題是《孩子哭了,你是該抱,還是等他哭?》這個話題在網絡上一直是存在爭議的,在我自己當新手媽媽的時間段,我也在網絡上去查詢信息,也看很多的育兒書。但我會發現有很多的聲音出現在我的耳邊,有的說你的孩子哭了,你不能抱,不然就把他慣壞了。
  • 孩子哭了要不要抱?
    一聽見孩子哭,年輕的媽媽立刻到屋裡去把孩子抱起,再出來跟大家聊天。還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因為孩子哭打擾了大家。這時,有經驗者說:「不要孩子一哭就去抱他,否則會慣壞的。」但馬上又有朋友說:「孩子哭了還是要去抱抱的,這對孩子有好處,抱抱是嬰兒感情發展的需要。」於是,大家就一番討論,說要抱的有抱的道理,說不要抱也有不要抱的原因。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還是不知道究竟應該抱還是不應該抱。
  • 嬰兒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起來哄?
    嬰兒哭鬧時到底要不要抱起來哄呢?這絕對是困擾很多新手父母的世界性難題。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可以給你一個準確的答覆。最常見的說法是,我孩子一哭你就馬上抱起鬨,就會給孩子形成一種習慣,以後他就會經常哭,甚至用哭來要挾你。另一種說法是,哭是孩子的一種運動方式,讓孩子多哭一會兒,有助於孩子的心肺功能。兩種說法分別從心理和生理上去解釋了,為什麼要讓孩子多哭一會兒這件事。前些年國外也有推崇一種叫做哭聲免疫法的方式。
  • 孩子哭的時候立馬就抱,會不會寵壞孩子?實驗告訴你答案
    因為有人說&34;所以一些家長會忍著心痛轉身離開,甚至躲在門外默默流淚,祈求哭聲早點止住,充滿了心疼與無助,生怕一個不忍心就讓孩子被寵愛澆灌壞。其實早在1959年,英國心理學家哈利 · 哈洛用恆河猴實驗就證明了:經常抱孩子不會把孩子寵壞。
  • 孩子哭了要不要抱?不同的家長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孩子哭了要不要抱?對於這個問題,親貝網小編發現家長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哭就會心軟,所以會第一時間抱起孩子。但也有的家長在"哭聲免疫法"的影響下,認為孩子哭了不能抱,不哭才能抱,所以會任由孩子哭鬧,直到他們自己安靜。到底哪種方法更靠譜呢?
  • 寶寶哭了到底抱還是不抱?聽聽專家怎麼說
    每個寶寶都是爸媽的心頭肉,寶寶因為年齡小,有什麼需求只能通過哭解決,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寶寶的哭聲。那麼,寶寶一哭,作為爸媽的我們,需要馬上抱起來嗎?現在流行兩種說法:一種是寶寶哭了不要馬上抱起來,因為這樣會慣壞孩子;另一種則是寶寶哭了要馬上抱起來,安慰寶寶。到底哪種說法更為科學呢?
  • 一哭就抱會寵壞孩子?兩項令人心碎的實驗,告訴你鮮為人知的實情
    文|文兒孩子出生後,動不動就哭,真的很讓人頭疼。不抱吧,孩子哇哇大哭,你袖手旁觀,心裡很不忍;抱吧,又怕孩子被寵壞,總之左右為難。昨天,鄰居和我聊天還說,家裡孩子剛滿3個月,就變成了「愛哭鬼」,不分時間地點地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