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父母,面對孩子哭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趕緊想辦法讓孩子停止哭泣,因為聽著太煩了。
只要孩子一哭,大人哄孩子都是往「不要哭了」的方向去努力,結果孩子往往越哄越哭。很大的原因在於:
1.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認同和接納。當父母覺得孩子哭就不是一件好事的時候,往往就很難接受孩子哭鬧的這一事實。
於是,每當孩子一哭,大人想的就是趕緊把孩子的哭聲止住,連安慰孩子的話都圍繞著「不哭了」的核心進行。
而從孩子本身而言,自己的哭聲父母就沒有接納過,情緒也從來不被理解,本來心裡已經夠難受了,還多了一層不被理解和接納的委屈,孩子能不傷心嗎?
2.孩子的需求並沒有得到滿足。孩子哭了,肯定事出有因,說明心中的某種需求得不到滿足,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只能用哭聲來表達。
就像孩子小時候肚子餓了或尿溼了都會用哭聲來表達需求,如果大人第一時間讀懂了孩子的哭聲,及時滿足了孩子的需求,給孩子吃飽或換掉尿褲,孩子馬上就會停止哭聲。
如果大人不理解孩子為何而哭,在孩子需要吃東西或換尿片的時候依然無動於衷,還反過來嫌棄孩子哭得吵,甚至還斥責孩子,你說孩子的哭聲能停嗎?
需求都還沒被看見,問題都還沒解決,孩子的期待還沒被滿足,他當然還會接著鬧,甚至越哭越兇,最終孩子崩潰大人也崩潰。
3.孩子哭了父母不耐煩孩子覺得自己不被愛。孩子一哭,父母就受不了,因為父母從小到大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不允許哭,因為哭不是什麼好事情。
面對我們受不了的事情,多多少少我們都會產生厭煩的情緒,而你的不耐煩,會體現在你的所有言行舉止上,孩子再小都能敏感地覺察到。
他會本能地覺得父母不愛他,嫌棄他,於是會更加傷心。本來事情沒能得到解決就算了,父母還那麼討厭自己,徒增傷心,孩子也就哭得更加厲害了。
記得我閨女每次哭的時候,爸爸一兇她「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孩子一般都會越哭越兇,越哭越傷心,接下來會很難哄。
大人說這話傳遞出來的信息就能讓人感受到了滿滿的嫌棄滋味,是一種不肯接納孩子現狀的方式,言語裡充滿不耐煩,是討厭的一種表達方式,這哪裡有愛呢?
愛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一種重要前提,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內心也就沒有了安全感,哭鬧自然會更加嚴重。
既然孩子哭鬧指責或抱怨並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我們該如何是好?
1.接納孩子的情緒,因為情緒本身並沒有錯。任何一種情緒都是一個人內心的相應呈現,或傷心或痛苦,或開心或幸福,情緒本身都沒有對錯之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面對這份情緒。
孩子在我們面前表達真實的情緒我們就不能接受,難道要孩子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嗎?
還真的有這樣的情況,很多父母只要孩子一哭就兇,時間長了孩子真的不敢輕易哭了,因為不被允許,慢慢真的學會了隱藏真實的自己,而在父母面前只表現出自己好的那一面。
殊不知,這樣習慣了壓抑自己的孩子,會過得特別辛苦,內心也會充滿痛苦,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都健健康康的,那當孩子在哭的時候,務必學會接納他的情緒,哪怕是特別糟糕的情緒。
只有大人肯接受孩子的情緒,孩子心裡的難過才不會升級,情緒慢慢也會平穩下來。
2.儘量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既然孩子哭了是因為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想要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得從本質上去解決問題。
我們必須讀懂孩子的情緒背後的需求,然後儘量去滿足他的合理需求,比如餓了就喂,尿溼了就換尿片,孩子很容易就不會再鬧了的。
當然,有時候孩子的需求並不現實,也不合理,大人不必事事滿足,當你發現孩子的需求不合理的時候,大人就要守住原則,不能隨意去滿足孩子,但一定要告訴孩子不能滿足的原因。
即使孩子接著哭鬧也沒有關係,允許孩子哭一會,哭出來了總比憋著舒服。
允許孩子哭,孩子心裡的情緒就不會積壓,因為哭是緩解情緒最有效的一種辦法之一,哭出來了情緒也就緩解了。
3.共情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多哭一會。關於共情,意思是要求我們去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在他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時,我們替孩子把感受說出來。
當我們說出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就知道父母理解了自己,接納了自己,內心多少會得到了安慰,也就不會那麼難過了。
共情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愛被理解。孩子長大後,也學會去理解和照顧別人的感受,懂得安慰他人,知道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想問題。這恰好體現出了一個人情商高的表現。
允許孩子哭,是願意接納孩子的情緒的第一步;滿足孩子的需求,是解決孩子問題的關鍵;共情孩子的情緒,是提升孩子情商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