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沓」與「任性」背後的意義

2021-03-02 中原教育

  孩子在6-12歲年齡階段,稱為兒童的中期和兒童後期,是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此階段,孩子的心理發展處於關鍵時期,也是最易出現行為問題的時期。面對行為問題中常見的厭學、脾氣躁、逆返、任性、拖拉、膽怯、敵對、衝動等現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籌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諮詢中發現,父母反應(確切的說是母親在反應)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惱火的是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頭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們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拖沓、任性問題時,他們明顯的情緒態度是「惱火」、「頭疼」!這就說明,父母在當時非常生氣,處在「拿他或她真沒辦法」的無奈中。

  其實,兒童所有的行為問題,不管是好的壞的都反映著我們父母的行為方式。兒童自出生時,如果我們把他看著是一張白紙,那麼,最早在白紙上面繪製畫的是我們父母。白紙上逐漸增多起來的圖案,就是兒童逐漸表現出來的行為現象。如果圖案很清晰、明朗,讓人喜愛,那說明繪畫人的藝術水平高;如果圖案看起來晦暗、紊亂,讓人心煩,那還是說明繪畫人的水平低。因此,孩子種種行為問題(白紙上的圖案),是我們成人製造(繪製)出來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從這個角度說明,要改變孩子不好的行為,父母首先要找準你在「白紙」上繪製畫的過程中,問題出在哪裡?是落筆太輕、還是太重?是你情緒抑鬱時而選擇的色彩太灰暗、還是你脾氣暴躁時胡亂作畫……

  我想從以下方面來分析,孩子的拖沓、任性與父母行為模式的關係:

  第一,孩子「拖沓」與「任性」之間的關聯和它們所表達的意義:

  從詞義上理解,「拖沓」是做事情拖拉、沒效率,「任性」是不聽別人意見、執坳。看起來這兩者有明顯區別,但這兩種現象有著相關性,即任性與拖沓是反映同一種教育方式下的兩個不同側面。拖沓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軟性」的對抗,而任性是在父母控制下孩子較「生硬」的對抗。雖然在有些孩子身上,這兩種現象都很明顯,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不過,看似只表現了其中之一問題的孩子身上,同時也隱含著另一種問題的性質。就是說看起來很拖沓的孩子,其實是在用脫沓的手段,說明他的任性:不想按你說的那樣做!很任性的孩子,總要以某種或多種方式來表達他的這種執坳個性:要麼不等父母話說完,他扭頭就走;要麼就是你說你的,我拖拉我的;要麼就發脾氣;要麼就是不吭聲……因此說,孩子的拖沓就是他的任性,孩子的任性可以用拖沓來表現。

  在孩子們言談舉動裡,經常有我們需要解讀的密碼。可惜,我們許多父母總以自己成人的見解去論說孩子的問題,說孩子有問題。但父母一點不清楚,孩子的問題往往隱藏著他們真實的擔憂、憤怒、失望、傷心等。孩子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受經驗和知識的局限而很難用語言表明,他們主要是依靠行為語言來表達。比如說,性格孤僻的孩子偏愛獨自一人玩耍,但往往也產生生動的幻想,也會熱衷於電視和遊戲,因為這裡面有他忠實的夥伴可免除他的孤獨;有些孩子常愛挖他的鼻孔、吸允拇指、咀咬指甲、玩弄性器官等,這些動作本身,說明與孩子嬰兒期(口唇期)滿足缺失有關;有些孩子有偏食或拒絕吃飯的行為,多半是通過這些行為懲罰關係人:他們的父母,因為他心裡有來自關係人某種方式或態度的傷害;有些孩子總是表現出對玩具的破壞、惡作劇、搗亂等攻擊行為,這說明孩子內心有憤怒和傷心,而造成憤怒和傷心的可能性卻很多:或許他在同伴中從沒得到過重要角色,或許遊戲中玩輸了,等等。那麼,總表現得拖拉或任性的孩子,其內心是無助的、情緒是不愉快的,他這種行為背後的無意識語言在說「我鬥不過你,我就要這樣才舒服。」拖沓的信息裡,隱藏有孩子對父母總是「催促」的不滿與報復;任性的種種表現的信息裡,隱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敵意,而敵意說明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很少甚至沒有承認或接受過孩子的情感,而是對孩子過多的幹涉。

  第二,拖沓與任性的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為模式:

  性格急躁、思維反應快、處事較果斷、高價值觀、高期望值、講究效率、喜歡操控和教導人。他們養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說教、給現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應該…」「你不應該…」等。在這種行為模式下,孩子體驗的是:總有人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獨立思考。因而難以養成對自己行為的責任能力。

  嘮叨型的父母,以成人的行為標準要求孩子。有關日常生活上的事,小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練地掌握技巧,他們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逐漸快速地穿衣服、吃飯、做手工、做上學前的準備工作。對他們最好的幫助就是你的態度:耐心的等待,對任務的困難進行一點評價。如「收拾好床鋪很不容易」、「一個小時做好這個模型很難」等。這樣的評價對孩子有潛在的鼓勵,不管他們的努力是失敗了還是成功了。如果孩子成功了,他們知道一件很難的事情被徵服了,會有滿足感;如果孩子失敗了,父母知道這件事很難,他們會感到安慰,這樣,孩子感覺到了理解和支持,這會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而持成人觀念的父母,特別是嘮叨型的母親,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敗時,或孩子沒按她的時間要求做某件事情時,一般從來沒允許孩子說出他們的想法,而是以不停的嘮叨和不滿意的情緒態度,數落和要求孩子(此時的孩子,感覺到的是自己能力不夠)。如果重複的是這種行為模式,孩子的「無能感」會導致退縮行為。可以這樣說,拖沓、任性孩子的父母,一定是用成人對效率的要求在「訓練」孩子。但孩子的生活是不可能被大人對效率的需要所控制的,因為效率對孩子來說,是束縛、是敵人。就孩子的情感而言,效率的代價很高,它可能耗損孩子的才智、抑制興趣,可能會造成情感的壓抑和性格的極端任性。因為孩子需要試驗、探索、努力的機會,也需要耐性(耐性意味著給他人時間),需要在沒有催促和訓斥的情況下學習。所以,大多數孩子的動作慢,就是被大人對效率的一味要求弄出來的。

  由此,我們看出,父母的行為模式決定著孩子的行為表現。因此,要改變孩子的拖沓與任性,父母首先應正視自己的行為方式。如果你是容易激惹、看不慣孩子動作慢、難以自控情緒等,那麼,在要求孩子之前,先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態度,避免給予孩子不信任和不耐煩。其次,要學會給予孩子成長的空間。這意味著父母的行為模式應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長的規律。對此,我的建議是:

  1、去掉對孩子太多的關注和要求。比如,孩子在吃方面出現的問題,通常是父母太關注造成的。因父母在孩子的口味上總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嘮叨地讓孩子「因該吃什麼」、「多吃什麼」、「快點吃」之類。這會影響孩子的思維和自己的選擇,制約味覺和嗅覺神經感受,而不能體味食物的美感,孩子會慢慢的以厭食對抗你的關注。父母最好的態度是,一貫地採取合理提供用餐內容、用餐時間、給孩子表現出愉快而津津有味的吃飯的榜樣即可。

  2、提供給孩子判斷和選擇的機會。孩子之所以依賴、無助、拖沓,主要因為父母的行為完全代替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沒有從小開始培養他們的責任能力。孩子的責任感,就是要在跟他們有關係的事情上讓他們有發言的機會,並讓他們學會自己選擇。比如,在穿衣、玩、做家庭作業等事情上,孩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父母就因該表現出這樣的行為態度:「我們給你提供了很多選項,具體選擇怎樣(或什麼時間)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父母在孩子做什麼上嘮叨不休、命令要求,甚至使用「罰你寫10篇小字」的處罰手段,孩子則可能把「拖延做事」作為手中的武器用來懲罰、勒索、利用父母。

  3、合理滿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規範孩子的行為、一貫堅定地執行規範。在孩子的行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個明確的界限。當他們知道允許的行為的邊界時,他們會覺得安全,並會養成行為上的自律性。我們應該清楚,父母可限制孩子的行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願望和情緒。對於孩子的願望、感受、情緒,不管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內容如何,都因該接納並得到理解和尊重,而行為可以限制和糾正。以培養「準時」為例,給他們一個現實的時間限制,把守時間的任務則應交給他們自己:「離上學還有10分鐘」、「只要你準備好了,你可以看卡通片,直到我們吃晚飯,」等等。這種簡短陳述的目的是要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也認為他們會準時。始終用這種正面的預期方式,才可望當孩子覺得倉促時,他們會自己抓緊時間。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動方式,更多的時候是跑而不是走、好動而不是安靜、吃飯時哼著歌或敲打著碗而不是專心之致、鏡子是用來做鬼臉而不是為打扮等等,這樣才不至於帶著成人經驗而看不慣孩子的種種行為而遷怒自己。誠然,決定孩子健康成長的因素很多,父母好的行為模式也不勝枚舉。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孩子安全、快樂、並成為一個品質高潔、有憐憫之心、有責任心、有勇氣、有能力而正直的人。為了能達到這些人性的目的,父母需要學習人性的方法。光有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幫助孩子成長的特別技能。如何獲得技能,父母需要學習。需要通過自學,或通過接受專業幫助而獲得教育子女的特別技能。

相關焦點

  • 孩子「拖沓」與「任性」的背後
    面對行為問題中常見的厭學、脾氣躁、逆返、任性、拖拉、膽怯、敵對、衝動等現象,父母常常感到一籌莫展。我在做子女教育諮詢中發現,父母反應(確切的說是母親在反應)孩子最多的是:「我感到惱火的是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拖沓得很!」或「我最頭疼的是我的孩子太任性了」。 我們看,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拖沓、任性問題時,他們明顯的情緒態度是「惱火」、「頭疼」!
  • 從孩子「拖沓」與「任性」中看父母的行為模式
    面對孩子「拖沓」與「任性」的行為,父母常常感到一籌莫展:「我感到惱火的是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拖沓得很!」
  • 遇上孩子拖沓,怎麼辦?
    關於孩子拖沓,可以列舉事例一天一夜說不完,但真的是孩子拖沓嗎?董老師說: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孩子拖沓」這個概念。由於家長的「善於「發現問題、並過分擔憂的心,「孩子拖沓」其實是被家長或一些教育學者定義出來的。
  • 親子關係:每一個拖沓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忍不住的父母
    時間緊迫的早晨,孩子磨磨蹭蹭的起床,穿衣服慢慢悠悠;時間寶貴的晚上,吃飯磨磨蹭蹭,做作業拖拖拉拉,家長跟著身後忍不住的催促,嘮叨,幫助收拾這樣、那樣,這樣的情況周而復始,每日上演,久而久之成了許多家長的噩夢,拖沓只是孩子的問題嗎?家長該如何去做呢?
  • 培養孩子守時守信好習慣,這五點讓孩子乾脆利索不拖沓
    孩子起床拖拉,可以晚起5分鐘、10分鐘,孩子喜歡看動畫片,睡覺前要求多看10分鐘20分鐘電視也沒什麼。殊不知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認為什麼事都不用那麼嚴格按照時間來進行,什麼事都可以拖拉推諉。習慣成自然,孩子在與他人交往中不講信用也就變得自然而然了。
  • 2分鐘讀懂孩子任性背後的語言
    總有一些時候,孩子會為了達到目的,哭鬧不止,把家長弄得精疲力盡。有的家長嚴厲訓斥,孩子反而哭鬧的更加厲害,有的家長聽之任之,孩子仍不會善罷甘休。這時家長無奈的長嘆:這孩子太不聽話了,太任性了。 緊接著,小姑娘開始嚎啕大哭起來,媽媽嚴厲的說道,「你太任性了,家裡已經有3個泡泡機了,不可以再買了。」 故事看到這裡,我們可能會覺得小女孩太任性了。但是,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當她看到別的小朋友在玩泡泡機,她也會產生玩泡泡機的想法,這是非常正常的。在孩子的心裡,他不會去考慮家裡已經有了3個泡泡機了,而只是單純的想要玩泡泡機。
  • 大多數家長會遇到的難題:孩子寫作業拖沓怎麼辦?
    遇到孩子寫作業拖沓,確實是一件頭疼的事。而面對這種情況。不能很好處理的家長往往可以分為兩種類型。第1種我們稱之為暴力型。對著孩子一頓大吼大叫,強制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作業上來。那面對寫作業拖沓的孩子,父母們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要找到孩子寫作業拖沓的原因,找到真正的原因,我們才可以對症下藥,選擇最合適孩子的辦法。孩子拖沓的原因大體上有以下幾點,我們可以對自己的孩子對號入座,看孩子最符合哪一種,然後我們再有進針對性的去解決。
  • 孩子任性束手無策?運用「魚缸法則」,克服孩子的「不規則任性」
    就是說,孩子的任性是毫無規律的,家長根本找不到任何蹤跡可尋的。那麼,有沒有方法能夠幫我們克服這種「不規則任性」呢?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如何克服孩子「不規則任性」這個話題。其實,孩子任性是天性,家長一味的壓制是不可取的,必須得理性。一時的打罵,雖然家長解了氣,但對孩子而言傷害卻是永久的。深挖孩子任性背後的原因,才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通行密碼。
  • 孩子拖沓,試試這樣做
    作者:薛老師經常有家長和我反映,自家小孩做事情太拖沓,半頁格子紙的字,磨磨蹭蹭,如果不催促,能從晚上七點寫到九點都搞不定,當然,催促的效果也很不理想,足足要等到睡覺前,才歪歪扭扭地把任務完成。更有學生,晚上作業寫不完,擠著早上一點點的時間,起床完成。我就問他們:「那早上寫作業是不是快了很多?」
  • 【王老師說】家有拖沓孩兒的小船兒說翻就翻~~
    王老師出招:要解決孩子拖沓的問題,首先要弄明白孩子為什麼拖沓,拖沓背後的防禦機制是什麼? 從兒童的心理發展來看,拖沓的高發期在中班到2年級,如果三年級前,還沒修正過來,行為固定性會較為嚴重,心理學稱之為可逆性較差。
  • 孩子太任性怎麼辦?睿智燈塔六個方法,幫助家長解決孩子任性問題
    孩子任性、不聽話是常有的事,當他們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別人違背自己的意願時,孩子可能會不停地哭鬧,任憑家長怎麼哄都不聽,這讓家長十分頭疼。那麼,孩子太任性怎麼辦?如何解決孩子的任性問題呢?那麼,孩子太任性怎麼辦?如何解決孩子的任性問題?以下是睿智燈塔導師給我們提出的建議和方法,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1、如何解決孩子的任性問題:冷處理孩子任性通常表現為大哭大鬧或者摔東西,而孩子的這種行為正是表現給大人看的,所以,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一定要堅持原則,採用「冷處理」的辦法不予理睬,沒有了家長的觀看,孩子就會覺得無趣,逐漸就會自己安靜下來。
  • 心理專家:孩子拖沓壞習慣,教你採用「最後通牒效應」
    01經常有家長向我留言,說孩子做事拖沓,老師周一布置的作業,周五上交,孩子會拖到最後一天完成,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提前完成。這一現象就提醒了人類天性裡的拖沓傾向以及最後通牒效應對於拖沓習慣的遏制。拖沓是孩子學習和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毛病,如果不及時改掉會影響一生。家長不妨使用「最後通牒效應」,孩子慢慢就把拖沓毛病改掉了。
  • 摧毀孩子任性養成的土壤,收穫一個明辯是非的孩子
    平時被嬌寵順從慣了的孩子,一旦某一件事不能按著孩子的意願去做,孩子在情緒上就接受不了,就會任性的哭鬧。如果父母因為心疼孩子而做了第一次讓步,只會讓孩子意識到他的這種做法十分有效,以後為達目的孩子便會不斷的上演這樣的戲碼,久而久之,就滋養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習慣。那麼,想要孩子不任性,父母該怎麼做呢?
  • 孩子磨蹭拖沓的原因原來是「腦子笨」,你家孩子是嗎?
    對於家長來說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孩子過於磨蹭拖沓,經常會有這樣的畫面在很多家庭出現:「快先去把作業寫完…」可能一小時過去了,當我們準備去檢查孩子的功課時,才發現他們還沒有打開書包,也不知道在幹些什麼…磨蹭的原因磨蹭似乎是所有孩子的通病,無論幹什麼都準會磨磨蹭蹭,半天也沒動靜
  • 問題:一個滿口謊言,任性的孩子該怎麼面對?
    問題:一個滿口謊言,任性的孩子該怎麼面對?回覆:第一,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孩子撒謊是為了什麼?他的目的是什麼?(害怕被批評?或得到什麼?或其他)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就能知道孩子撒謊這個行為背後的需求。去滿足這個需求,孩子就不需要繼續撒謊了。
  • 8招幫你搞定任性的孩子
    寶爸寶媽們,孩子任性哭鬧、不達目的不罷休你們有什麼招?【任性】孩子對自己的要求、需要、願望等,不管是否合理,當時就想讓別人給予滿足,如果稍有不滿意就產生牴觸的情緒,而別人的正確意見、做法自己明知道是對的也不採納,還堅持著自己錯誤的觀點和行為。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後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就不會做任何事情。
  • 孩子做事拖沓磨蹭,如何來根治?提高孩子的做事效能勢在必行
    經常有家長給我說孩子做事磨蹭拖沓,不知道如何解決?試了各種方法,最後還是以催促吼叫結束,每天都要上演上好幾次,非常苦惱。孩子是在一個家庭環境當中成長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孩子。你做事的效率和你做事的方式方法無形中都會複製給你的孩子。回憶自己的生活場景,優化自己的做事流程,給孩子做良好的示範。先從自身的改變,再去要求孩子。第二,孩子做事的意願不強。孩子做事拖沓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孩子根本就不情願做這件事情。
  • 你的孩子任性嗎?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父母抱怨孩子脾氣大,特別任性,事實上孩子的任性往往與父母有很大關係的。隨著孩子的成長發育,他們越來越多的接觸到更多的事物,這些事物帶給孩子很多意想不到的困惑,為了解開自己心頭的疑問,孩子總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 如何對待任性的孩子
    一般說來,兒童由於心理發展還不成熟,對許多事情缺乏認識和判斷能力,多少都有點任性。從心理學會度來看,任性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環境是導致兒童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不加約束,放縱教育的結果。但是,孩子的任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從心理上加以糾正。
  • 孩子很任性怎麼辦?
    孩子很任性,在家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愛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是想要什麼東西,家長不買,就在家裡鬧,不停的折騰,整個家都會變得氣氛不好,這樣的孩子該怎麼辦?今天就給大家支個招。任性的孩子,對家人傷害最大,自己不會處理人際關係,自己也很痛苦。這樣的結果和父母不斷的縱容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