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茵媽媽
輕點右上角,歡迎關注,育兒那些事,我們一起聊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家裡面的閃亮明珠,是父母家人心尖尖上的肉,一家人都圍著孩子轉,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會先緊著孩子,生怕孩子享受不到。對孩子的要求定是有求必應,面對孩子的反抗,家人也是上趕著妥協,總怕會傷著孩子。
殊不知,面對父母家人的無限寵愛與一再退讓,在一次次與家人的「較量」中,精靈般的孩子早已把家人拿捏得死死的,他知道,怎樣才能達到他想要的。久而久之,便養成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毛病。
面對孩子的任性妄為,父母一定要認真對待,孩子的一生很長,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之下,總歸是要進入社會中的。社會生活中,又怎麼能容得下孩子的任性行為呢?
小智是個4歲的小男孩,小傢伙長得漂亮可愛,家裡人都很寵愛他。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小智成了家裡的主角,小智的話就像是「聖旨」,吃、喝、玩、樂全由著小智的性子,稍有不順他的意,就哭鬧不止,甚至滿地打滾。
有一次,一家人約好了周末去植物園玩,一家人收拾得妥妥噹噹的,準備出門。結果,公司領導給小智爸爸打來電話,因公司出了一些緊急情況,需要馬上去處理。小智爸爸作為公司骨幹,自然責無旁貸,掛掉電話,就給小智道歉並急切的想要往公司趕。
沒想到小智不幹了,拖著爸爸不讓爸爸走,嘴裡還不停地說:「爸爸不能走,爸爸去植物園……」爸爸給他解釋也不聽,又哭又鬧的就是不讓爸爸出門。一旁的媽媽也不停的勸說小智,小智依然無動於衷,自顧自的沉浸在自己悲傷煩躁的情緒中,說什麼也不肯鬆手讓爸爸出去。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公司的事情還等著去處理,爸爸趁著小智哭鬧累了,放鬆警惕時一下奪門而出。小智一個激靈的反應過來時,已經晚了,爸爸已經下樓去了。小智衝出門去,想要追趕上爸爸,無奈爸爸跑得太快,小智知道趕不上了。氣急敗壞的小智順勢躺在地上,拳打腳踢,嚎啕大哭起來。
平時被嬌寵順從慣了的孩子,一旦某一件事不能按著孩子的意願去做,孩子在情緒上就接受不了,就會任性的哭鬧。如果父母因為心疼孩子而做了第一次讓步,只會讓孩子意識到他的這種做法十分有效,以後為達目的孩子便會不斷的上演這樣的戲碼,久而久之,就滋養了孩子任性妄為的壞習慣。那麼,想要孩子不任性,父母該怎麼做呢?
1.平靜冷漠,不理睬,讓孩子知道這樣沒用
孩子是聰明的,他會一步一步的試探父母的底線,父母退,孩子就進;父母不退,孩子就會折服。當孩子由於要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或撒潑打滾時,父母不要跟著孩子急躁,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心疼、憐憫這些態度,更不要和他討價還價。你的表情,孩子都看在眼裡,你的態度決定了他的態度,他在試探你的底線,他在思考如何才能掌控你。
當孩子打滾撒潑,任性而為時,不妨採取躲避的方法,暫時離開。當無人理睬時,孩子會感到無趣而作出讓步。漸漸地讓他明白這樣的行為,沒有任何意義,往後也不會有這樣的行為了。
2.愛而有度,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在父母家人的呵護關懷下,孩子在慢慢長大,但過分嬌慣會導致孩子不能健康地成長。孩子的每一點成長,都是在給未來做準備。在史學著作《戰國策》中的《觸龍說趙太后》裡,有一段教育警句,至今也讓人們受用,即:父母愛子女,必為之計深遠。
父母有責任為孩子創建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愛孩子,但不嬌慣,引導孩子學會獨立的面對生活。
3.引導和懲罰結合,讓孩子從內而外的改變
面對任性的孩子,適當的懲罰是很有必要的。有了懲罰,能更好的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底線在哪裡,能怎麼做,不能怎麼做。說服教育讓孩子明白任性的壞處,適當的懲罰則是對孩子的強化教育,迫使孩子真正認識到任性是一種壞毛病,是錯誤的行為。
面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有決心地拒絕。有規矩,有原則,這樣才能有效地遏止孩子的任性行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能滿足孩子一時的任性,無法滿足孩子一世的任性。讓孩子遠離任性,孩子的將來才能生活得更好,更幸福,這才是為人父母最樂意看到的。然而,「冰凍三盡,非一日之寒」,要想孩子改掉任性的壞習慣,需要父母耐心細心的觀察孩子的言行舉止,在平時的教育中,循循善誘,堅持底線原則,讓孩子在一次次實踐中體會到任性的無用和壞處,孩子也會慢 慢地學會講道理。
歡迎關注,育兒那些事,我們一起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