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裡無法無天,想幹啥就非得幹啥?在學校膽大妄為,把老師氣得不行?不給買零食滿地打滾?不讓看電視就要砸遙控器?——說起孩子任性,好多爸爸媽媽都是一肚子苦水,滿腦門官司。孩子任性,能不能破?怎麼破?家有倆娃的真心爸媽與您分享我們的觀念和方法。
1、制定適度邊界,不過嚴,不過寬
所謂任性,是相對原則、約束、底線、邊界而言的,孩子突破爸爸媽媽的原則、抗拒大人的約束、超出爸爸媽媽容忍底線、突破大人允許的邊界的言行,會被歸為「任性」。所以討論孩子任性,首先要看大人定的邊界在哪裡。
有的家庭,信奉嚴厲教養,平時對孩子的約束過嚴,孩子稍稍試圖突破,就會被批評「太任性」。
這種任性的孩子,其實最開始,並不是真的任性,常常只是秉承自由的天性,嘗試擺脫過嚴的管束而已。但如果一直在約束過於嚴格的環境中成長,這種反抗大人的姿態,可能會一直保持下來,成為真正的任性。就像孩子一直被捆綁著,他會恐懼、憤怒、奮力掙脫,即便是捆綁的繩索並不真實存在了,但被捆綁的恐懼感、憤怒感、奮力掙脫的本能仍舊會在。
有的家庭,最初對孩子過分放縱,也並不覺得孩子有多任性,等到發現孩子管不住了,就開始開始制定各種規則來約束孩子,這時任性問題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試想一匹無拘無束、想去哪兒去哪兒的小野馬,現在要被關進籠子裡,或者被限制在一小片草原上,他怎麼會甘心。
所以,要想孩子不任性,大人需要從小為孩子的言行劃定適度的邊界,既不過嚴,導致孩子養成不斷掙脫管束的習慣,也不過寬,讓孩子無法適應任何約束。
孩子天性不同,各家環境不同,這個邊界到底有多大,需要爸爸媽媽慢慢摸索,但還是有些例子可以參考。
比如,一位媽媽說孩子越大越任性、越不好管了,那麼這位媽媽管孩子管到什麼程度呢?孩子進門脫了鞋,鞋子擺放的方向,都要符合要求。如此動輒得咎,孩子怎麼能不反抗?
另一位媽媽,孩子小時候就養成頂嘴的習慣,後來到了青春期,對大人說話態度非常惡劣、甚至會在電話中訓斥媽媽,大人受不了了,嘗試管束孩子,但孩子多年下來已經習慣成自然,再想約束,就真的非常困難了。
2、給孩子充足的自主空間
好多家庭,孩子任性的困擾,集中在孩子買零食、買玩具上,孩子想買啥就買啥,不給買就撒潑打滾、大哭大鬧。孩子小時候我們從他們的幼兒園學到了一個方法,用起來非常有效。
幼兒園每學期都會給孩子安排好幾次「自己買東西」的活動,老師會帶孩子們去超市,告訴孩子們,每人可以買幾件零食、每個人買的零食要在多少錢之內,然後然讓孩子們自由挑選。孩子不少,又都不大,但每次都能夠遵守要求,在規定之內買得心滿意足,從來沒聽說過有孩子大哭大鬧。這讓我們很驚奇,原來孩子這麼小,就能懂得如何在規則之下自己做主了。
後來我們在家裡也用同樣的辦法,孩子要求買零食時,會跟他約好,可以花多少錢,然後給他幾塊錢,大人在外邊等著,孩子自己去買。他會先挑選自己想吃的,如果便利店的阿姨告訴他錢不夠,他會再換一個價格稍低、自己可以接受的,從來沒有出現跟人家不講理地要拿價格高的東西,或者跑出來要爸爸媽媽再加錢的狀況。
這讓我們學會,大人要相信孩子的能力,給孩子一定的空間,讓他在這個空間內充分自主。孩子有了自主的空間,和大人不講理地哭鬧的情況就會大大減少。
給自主空間的辦法,也被我們推廣到買東西之外,看電視、玩電腦、做作業,都會事先約定規則,然後讓他們在規則之內自己安排,孩子們通常能安排得很好,也為大人省掉了好多不停管孩子、不停和孩子鬥智鬥勇鬥狠的麻煩。
3、堅持原則,不輕易妥協
大人一旦和孩子制定定了原則、約束、底線、邊界,就要堅持,不能輕易妥協。
有的爸爸媽媽雖然和孩子約定了原則,或者自己心裡設定了一個底線,但孩子一哭鬧,情形就失控了,像打仗的士兵一樣,先是試圖抵抗,守住陣地,發現敵人火力太猛,就節節敗退,最終全線失守,敵人長驅直入。
一位讀者講了一件事,非常典型。一個小姑娘每天上學都要帶錢買零食,先是一塊錢,現在一天五塊錢還不知足,只要不給就鬧,連叫爺爺奶奶滾出這個家的話都能說出來。如果一開始,大人就堅持不給錢讓孩子自己買零食的原則,孩子就不會發展出每天買零食,如果一開始就守住一塊錢的底線,也不會現在五塊錢還不滿足。
任性的孩子後面,有時會有一個或者多個不能堅持原則、在孩子不斷進攻下不停敗退的大人,是大人的不堅持,幫助孩子養成了對自己的願望、要求毫不克制,不能做一點妥協、不能受一點委屈的習慣。
4、減少對孩子的強迫,不做任性的大人
孩子的任性,還有不少情況是大人常常強迫孩子做這做那造成的。如果大人不施力,孩子那裡會反彈?
有的大人抱定大人說什麼,孩子就得聽什麼,大人要求怎麼做,孩子就得怎麼做的觀念,在事關孩子的好多事情上,都不考慮孩子的意願。孩子有時候勉強自己接受了,有時實在不願意接受,就只好反抗,自然就「任性」起來。這哪裡是孩子任性,分明就是大人任性好不好?
一位媽媽,要十幾歲的孩子跟他一起參與一個活動,孩子不願意去,大人就百般說服,又保證不會花太長時間,孩子最後只得勉強同意。但到了現場,孩子發現,活動既不是他感興趣的,夾在一堆大人中被問東問西又讓他很不舒服。孩子開始還能忍,後來活動又超了時,孩子一下子爆發起來,對媽媽大叫大嚷,搞得大人們非常尷尬,那位媽媽自己也很難堪。其實退一步,如果媽媽自己不任性地要求孩子配合,這種尷尬狀況根本不會發生。
5、說服家裡最無原則溺愛孩子的那個人
我們在前面說過,有的家庭,小時候對孩子過分放縱,把孩子帶成了無法無天的小野馬。「小野馬」們,會有無比多的奇葩行為:把爸爸的手機摔地上砸爛、把媽媽的衣服從衣櫃裡丟出來扔滿地、把鞋子扔湯裡、把超市的東西從貨架上掃蕩下來……
孩子任性到這個程度,是長期不加管束的結果。在孩子一開始出現這類行為時,就制止他,孩子也不會發展到這個程度。那麼為什麼不制止,讓小任性越養越大呢?很可能家裡有一個或者多個無原則溺愛孩子的大人。
這個無原則溺愛的人可能是爸爸媽媽,通常是祖輩。說服他不縱容孩子,不把孩子最初的小淘氣、小破壞當好玩、不鼓勵孩子的任性行為、不在孩子挨批評時充當孩子的「保護傘」會很困難,但為了孩子的發展,必須要做。
有成功的可能性嗎?當然有。大家都是成人,都為孩子好,關於孩子的問題,坐下來冷靜溝通是可能的。有些爸爸媽媽會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就是慣著孩子,我們根本管不了啊。那常常是畏難的藉口,孩子是自己的,難道因為管不了自己的爹媽就放棄教養孩子?
6、讓孩子明白,走出家門,別人沒有義務容忍你的任性
任性的孩子,還常常把任性的言行從家中帶到學校。幾乎每個班裡,都有無比任性的孩子,讓老師頭痛不已。他們一次一次襲擊同學,對老師的話充耳不聞,自己不高興,就讓所有人不安生,課上吵鬧到老師沒法上課,課下打鬥到別班老師都來投訴。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不明白,自己即便是任性,也只能在家裡,對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任性,老師、同學都不是可以任性的對象,到了學校,就得遵守學校的規則。
這又是個社會化的問題。孩子小時候,會認為自己無比重要,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得照顧自己,但孩子會長大,需要適應幼兒園、學校的規則,需要學會與家人之外的人相處,需要有能力在相對社會化的的環境中生存。這些,都需要爸爸媽媽從小教給孩子。
爸爸媽媽讓孩子從小明白,這世界上可容你任性的人,除了爸爸媽媽,可能只有你妻子/丈夫(如果你僥倖找到那一個的話),走出家門,別人沒有義務容忍你的任性。
孩子任性,不是一天兩天養成,解決孩子任性問題,爸爸媽媽們也不能期待速戰速決,多些耐心、多些堅持,孩子慢慢會發生讓人驚喜的改變的,爸爸媽媽們,也會從這個過程中,收穫更多的學習做父母的成就感。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成長育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