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朋友跟我分享了他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他說:「我家住五樓,每天回家都要經歷這樣一個程序:寶寶按亮每一盞樓層燈,我打開門,他再為我按亮家裡的燈。有時忘了這個程序,寶寶就會大哭,一定要我關亮燈,等幾秒鐘,再由他重新按亮。喝牛奶也是如此:上床,脫衣服,坐進被子裡,拿過瓶裝牛奶,撕去外包裝,用瓶蓋扎一個小眼,用手把小眼扣成小洞,插入吸管,開始喝,每個步驟都不能變,不能漏,否則不僅僅是哭喊,還要重新拿一瓶奶。」
根據蒙特梭利教育理念,這個寶寶很明顯是處於秩序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程序和秩序給兒童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亂,會給兒童帶來混亂和不適。
就好像有一天中午,寶寶的媽媽感到很疲憊,吃完午飯躺在床上就睡了,過來一會,兒子也準備午睡,一上床,寶寶就使勁拽他媽媽的被子,我勸他他也不聽,寶寶一邊拽被子一邊說:「爸爸的位置,爸爸的位置」。我突然明白了:每天睡覺時,我在寶寶的右邊,他媽媽在他的左邊,今天媽媽睡在右邊了,還蓋著我的被子。我叫醒老婆,讓她睡回原位,蓋上自己的被子。這下寶寶安靜了。
對這時的幼兒來說,世界是以不變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這種程序和秩序進入幼兒內心,成為幼兒最初的內在邏輯。當兒子看到媽媽沒有睡在平時的位置上,並且佔用了爸爸的位置,他心裡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不符合他的邏輯,所以他就覺得不舒服,他一定要讓一切回到他的秩序當中,這樣才是符合邏輯的。
有時候孩子的這種行為真的讓人很頭疼,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違反了他的秩序,當違反的時候,孩子會哭,會鬧,會用我們成人看起來無理取鬧的舉動來讓一切回到他的秩序中,有一段時間,兒子很喜歡用影碟機看電影,當影碟機一啟動,在座的誰都不能做別的事,不能接電話,不能去衛生間,否則就得「從頭來」。有一天我一個人陪他,我們「從頭來」了12次!那一刻我真的快要撐不住了,差點就要發火了。因為按照我們大人的想法,有電話就要接,想上衛生間就要去,應該也不會對所看的電影有影響,但是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就會覺得打亂了他的秩序,不完美了,所以就得「從頭來」。在我就要發火的時候,我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緒,因為我知道孩子這一段時間處於秩序和完美的敏感期,這一段時間對孩子的一生很重要。
我們常常認為孩子「任性」「胡鬧」,難以變通,有時會難以理喻,我們會說這個孩子很「執拗」。我們並不知道他「執拗」的真正原因,但我們要知道,兒童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他就會嚴格地執行它。
面對孩子的執拗,我們要懂得理解孩子,懂得變通。
理解孩子不是特別的難,我們只要知道孩子執拗的背後肯定有原因就夠了,難就難在怎麼變通上,變通是需要智慧和技巧的,只有變通的好,才能成功解決問題,才有隨之而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