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這些行為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2020-12-17 跟葉子老師學感統

孩子的成長,是通過一點一滴的模仿和探索,來獲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可愛乖巧,有時候卻又變得無理取鬧,讓人著急。

其實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他的訴求和心理。下面就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介紹幾個寶寶常見的行為。


粘人

有的孩子十分粘人,有兩秒鐘看不到媽媽就要哇哇大哭;一會兒找你看電視、一會兒又找你做遊戲,就連你上廁所他也要跟著。

出門的時候就更嚴重了,必須要讓媽媽抱,見到生人連頭都不敢抬,更別說打招呼了,簡直讓人發愁。

兒童心理分析:

●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

0~3歲是孩子建構內心安全感的關鍵時期,這時他需要通過親密養育者及時的回應和關注,來確定自己是被愛的、被保護的,他的內心才更有底氣,更勇敢地去做其他事情。


如果這個階段,養育者總是忽略孩子的需求,就會讓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就會表現出「時刻粘著你」的行為了,目的就是要你注意力他,和他交流感情。

●是一種心理依賴

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較少磨人。相反,過於嬌生慣養,樣樣都由父母安排妥當,會使孩子養成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的習慣。

這種依賴性反映在情緒上,就是圍著父母胡攪蠻纏,直到被父母罵了一通、打了一巴掌,才能安穩。

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心情緒不安定而採取的一種發洩。挨罵挨打反而轉移了焦慮,被動地穩定了情緒。

重複

之前一位家長朋友留言說,自己5歲的兒子特別喜歡做重複的事:看過的動畫片、故事書會不厭其煩地反覆看,對新的、未看過的動畫片卻不太感興趣。這樣正常嗎?

兒童心理分析:

●在重複中獲得獨立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會對熟悉的人和環境產生強烈的依戀。他們在重複的環境和事件中體驗自己的力量和獨立。

他們會反覆溫習同一個故事、反覆觀看同一個動畫片,這些熟悉的內容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能控制局面,進而產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在重複中發展能力

幼兒的感覺、思維、智力、思想的最初發展,需要更多時間,因此需要多次重複,心理學家將這種重複稱為「常同行為」,也是一個深度學習的過程。

同時有研究表明,對於閱讀障礙、學習障礙等特殊兒童的詞彙學習,重複閱讀圖畫書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

撒謊

之前在一個朋友家吃飯,他的小兒子不喜歡吃菜,於是就悄悄把媽媽夾到碗裡的菜倒進了垃圾桶。

結果朋友問他的時候,他卻說:「剛才有一個外星人過來,他太餓了,於是,外星人把我的飯吃完了。」令人哭笑不得。

兒童心理分析:

●還分不清現實與虛幻

其實,孩子要到5歲左右,才能慢慢區分現實與虛幻。

3歲前後的孩子,想像力在飛速發展:

放著煙花的西瓜,會遊泳的蝴蝶,長了翅膀的老虎如此之類,這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在這個階段非常正常。


孩子們對一些事物分辨不清楚,於是會根據自己的願望去思考,拿想像代替現實。

所以,大人看到的「說謊」,不過是孩子在通過一種特別的方式,把自己心中的願望表達出來,這和孩子的品行毫無關係。


●想躲避懲罰

如果家庭的教育偏向粗暴的方式,孩子就會因為擔心被懲罰而說謊。

7歲以前的孩子,其實不存在一個明顯的道德區分的問題。所以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我們大可不必過分根據道德的標準去要求他。

父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予以接納,並幫助孩子去主動尋求解決辦法。

那麼孩子不僅學到了正確的面對問題的態度,更不會在下一次犯錯誤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只是如何逃避父母的責罵。


打人、咬人

在教學中經常接觸到打人、咬人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社交和學習上,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障礙。

兒童心理分析:

●表示拒絕和排斥

有時孩子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其他小朋友卻總是打擾他。比如孩子正在玩玩具,突然來了一個小朋友搶他的玩具。

孩子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不滿時,就容易出現動手打人的行為了。

●觸覺防禦過度

觸覺敏感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打人、咬人的行為,他會認為旁邊的小朋友離自己太近了,可能會碰到自己。


出於自我保護的角度,他會主動攻擊別人,這樣的孩子一般安全感建構得都不太好,容易出現粘人愛哭的現象。

家長可以給孩子進行撫觸按摩、冷熱水刺激、大龍球按壓等遊戲,幫助孩子改善觸覺敏感的問題。

孩子的行為背後總是隱藏著他的情緒和心理,家長只有做到了「懂孩子」,才能更好的「教孩子」。

相關焦點

  • 孩子這些行為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孩子的成長,是通過一點一滴的模仿和探索,來獲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有時候,他們的行為可愛乖巧,有時候卻又變得無理取鬧,讓人著急。其實孩子每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著他的訴求和心理。下面就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介紹幾個寶寶常見的行為。
  • 媽媽不在時,孩子為啥特別懂事?背後隱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當晚上莉莉回來的時候,婆婆得意地說:「你今天不在家的時候,你兒子特別懂事乖巧呢,比你在家的時候好帶多了」。莉莉聽著婆婆話裡有話,氣不打一處來,便回了婆婆一句「你不在時,你兒子也很懂事」。婆婆聽後臉瞬間暗了下來。媽媽不在時,孩子為啥特別懂事?背後隱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 孩子喜歡穿大人鞋子和衣服?背後暗藏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這些解釋都很有道理,那他背後有沒有藏著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呢?經過查閱資料發現,孩子喜歡穿大人鞋子、喜歡穿大人衣服的時候,是孩子的認知能力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父母們要注意關注了。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揭示了孩子喜歡穿大人鞋子、大人衣服背後暗藏你所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孩子在2歲以前,屬於感覺運動階段,依靠吸吮、抓、撫摸、咬這些基本的動作認識世界。他的動作雖然是主動的,但是沒有目的和計劃性。
  • 為什麼孩子會喜歡看小豬佩奇?背後隱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莉莉也陪著孩子看了一集,真的覺得囉嗦又乏味,搞不懂為什麼別的都不愛看,怎麼就這麼愛看這個動畫。要說現在最火熱的動畫片,無疑就是小豬佩奇了,特別是2歲左右剛開始學會看電視的孩子。究竟這部動畫片哪裡吸引了孩子呢?孩子為什麼這麼愛看呢?本文將為各位家長解惑。
  • 只藏腦袋不藏腳?孩子捉迷藏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孩子的這些行為雖然會讓我們哭笑不得,但其實,這些行為的背後隱藏著孩子心理認知發育的小秘密。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好好聊一聊。換句話說,你面前放了個玩具,你閉上眼睛說你看不見,但不代表這個玩具不存在所以,孩子才會出現捉迷藏時「只藏腦袋不藏腳」的有趣行為。心理學家們也認為,幼兒的感知世界是雙向的:我看不到你,你就看不到我。
  • 孩子捉迷藏只藏腦袋不藏腳?背後藏著你所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但其實,這種可愛錯誤的背後,藏著孩子認知發育的小秘密,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一個物品,當你看不到的時候,是知道它還在,並沒有消失。孩子的世界都是以自己為中心的。心理學家認為,學齡前兒童無法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區分開。
  • 孩子愛穿大人的衣服和鞋子?背後暗藏的兒童心理學,很多人不知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從2歲多到小學4年級之前,孩子會出現不同程度對大人的衣服和鞋子的喜愛,總喜歡穿上大人的衣服和鞋子到處走動。有的家長把孩子的這些表現當成了「好玩」,笑笑也就過去了,殊不知這些現象背後暗藏著兒童心理學的問題。
  • 咬衣服、愛轉圈、繞頭髮……孩子的嗜好,藏著你不知道的心理黑洞
    導讀:咬衣服、愛轉圈、繞頭髮……孩子的嗜好,藏著你不知道的心理黑洞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咬衣服、愛轉圈、繞頭髮……孩子的嗜好,藏著你不知道的心理黑洞!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行為心理學:了解你的孩子
    就像兒童心理學一書開篇說的那樣:「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許多行為常常會令父母感到困惑。有時候,孩子會開心大笑;而有時候,卻又會放聲大哭起來。有時候,孩子會和小朋友為爭奪一個玩具而大打出手;而有時候,孩子卻又會獨自一個人躲在角落裡自言自語地玩著什麼……孩子的行為多種多樣,而且每個行為背後都有著和成人不太一樣的行為心理,只有抓住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那麼下面我們就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看看,孩子那些沒能表達的秘密。
  • 《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後感
    他開創了「個體心理學」,迄今為止,在心理學界依然獨樹一幟。這本書出版80多年來,在歐洲特別是在美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從圍繞兒童的生長發展規律講述了兒童成長的各個階段的心理特徵、情緒模式以及行為特徵。阿德勒在書中倡導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兒童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
  • 三個兒童心理學讓你更懂孩子
    家長管教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能從錯誤中學習,但若方法不當,往往適得其反。其實,家長們不妨了解一些兒童心理學,更科學地管教孩子。安全感伴隨一生,兒童時期特別需要來自家長的安全感。如果在兒童時期沒有獲得良好的安全感,那麼他在成人階段就會缺乏安全感,主要表現為對身邊的人和事充滿了防禦心理,不願意與人交流。孩子的撒嬌行為其實就是安全效應的體現,撒嬌說明孩子想多親近爸爸媽媽,以獲得安全感。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快樂的體驗。父母不要忽略孩子的撒嬌行為,甚至認為矯情而呵斥。
  • 孩子愛頂嘴?你不知道孩子藏著這些成長秘密
    大人說什麼,他偏不聽。早上,媽媽好不容易把他叫醒,可讓他穿衣服時,卻又遇到了麻煩。她本來想讓兒子穿新買的運動裝,可沒想到陽陽死活不肯非要穿昨天的那套衣服。「陽陽,昨天那套衣服太髒了,媽媽給你洗了。今天咱們穿新衣服吧!眼看上班要遲到了,媽媽趕緊動手給孩子穿衣服。可沒想到,陽陽一把推開媽媽新買的運動裝,大叫起來:「不,不要!不要!」
  • 只藏腦袋不藏腳?孩子捉迷藏的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我們家長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在孩子四個月的時候,我們和孩子玩捉迷藏,孩子就已經會回應家長,孩子滿六個月以後,我們會發現孩子已經能夠和我們家長進行互動。其實簡單的來說就好比面前放了一個物品,閉上眼睛之後雖然你眼睛看不見,但是這個物品還是真實存在的。
  • 3條簡單的兒童心理學
    有時候,孩子行為的背後,蘊藏著某些語言。身為父母,如果能解讀這些行為表象,破解行為密碼,就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實意圖。那時,你跟孩子的距離也就更進了一步。,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些簡單的兒童心理學,這也是破解密碼的第一步。
  • 孩子捉迷藏好似小鴕鳥,只藏腦袋不顧腳的背後,隱藏著兒童心理學
    著名瑞士兒童心理學教育家以及臨床心理學專家皮亞傑認為,孩子智力認知發展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思維」、「具體運算思維」、「形式運算思維」,孩子在0~6歲左右會躲貓貓: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玩躲貓貓是認知發展的最後階段,也會通過躲貓貓完成走、爬、跑、跳等動作的協調能力。而6歲前孩子躲貓貓有意思的是都有一個共同點——只藏腦袋不藏腳。孩子只藏腦袋不藏腳?背後隱藏著什麼秘密?‍‍
  • 心理學:孩子愛咬人?可能是口欲期沒有得到滿足的補償行為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孩子經常出現咬人的行為,朋友很著急,說了孩子幾次,可是孩子還老是不改。相信很多家長也遇到過這種情況,但是不管怎麼阻止孩子,好像仍然沒有杜絕他們這些行為,為了解決孩子咬人的問題,我們就需要深入地去了解孩子咬人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處理。
  • 現在才知道,孩子叛逆的背後竟藏著這樣的訴求
    只是你可能沒想到,到了中學,父母不但「失效」了,反而成了孩子眼中極度反感的人。喜歡自己父母的中學生,在100個人裡面,竟不足5個。沒有父母不愛孩子,但為什麼孩子卻成了「仇人」?我們來看一個案例:17歲的張釗輟學,當老師問父親:孩子因為什麼不上學?張釗的父親說:早戀的問題。
  • 孩子無理取鬧,任性,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幫你贏得孩子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孩子是缺乏歸屬感呢?阿德勒心理學指出行為是以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為基礎的,首要的目的就是歸屬。孩子對想要達到的目的並沒有清晰的意識,因此常常出現錯誤行為。其實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在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認識上。如果我們能理解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就是一個失去信心的孩子,那麼我們消除孩子不良行為動機的最佳途徑,就是找到一種積極的方法。
  • 為什麼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嬰幼兒心理學
    你一回來就又哭又鬧,都被你慣壞了!你還不如不回家呢!孩子出現這種看似不乖的「黏媽」行為,其實是為了表達某種需求。因為知道他們是愛你的,所以有時可能會表現得更糟糕。,孩子黏人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對安全感的需求。
  • 心理學:你的生日日期,可能正在默默的影響著你的行為
    我是途知君,或許我們素不相識,但希望我的文字能帶給你溫暖,同時,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就關注我吧!說出來可能連你自己都不相信,我們每個人的出生日期,其實已經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行為了。它既看不見,也抓不著,似乎只是一個觀念上的存在物。但是,要知道我們的行為都是帶有自己的獨立意識的,雖然我們常說物質決定意識,但有更多的時候,意識指導下我們產生的行為影響更為深厚。所以,生日日期雖然作為一個觀念物,但它是可以影響我們的意識,從而間接的影響我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