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心理學》讀後感

2020-12-12 舒暢心理諮詢

今天,我看完了《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書。作為有多年青少年心理諮詢經驗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我強烈推存家長們或準父母來看這本書。我的推薦理由如下:

01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託德老師共同創作。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現代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社會教育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先驅。他開創了「個體心理學」,迄今為止,在心理學界依然獨樹一幟。

這本書出版80多年來,在歐洲特別是在美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從圍繞兒童的生長發展規律講述了兒童成長的各個階段的心理特徵、情緒模式以及行為特徵。

阿德勒在書中倡導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兒童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在培養兒童健全人格中,阿德勒特別強調了要培養兒童學會與他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要重視兒童在成長過程的自卑情結。

你會慶幸,還好早點讀到了這本書。

02

在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書中描述的孩子的行為特徵自己孩子身上會有。你會和我一樣忍不住接著往下看。

阿德勒提出,要用正確的方法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前,父母除了具備養育知識,還必須具備心理學知識。

書中提到,作為家長, 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一個「沉著」父母。

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已經具備了感知父母情緒的能力。

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容易跟孩子建立情感連接,跟嬰兒建立健康的依戀模式,形成良好親子的關係。

要做到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最簡單的方法是克制好好說話,避免大喊大叫。

我在青少年的心理諮詢案例中發現,很多問題兒童的背後,有一個情緒化的爸爸或者是媽媽。

書中提到幾個生活中常見的孩子行為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比如「可怕的兩歲」。孩子到了兩歲後,自主意識飛快發展,你會發現,仿佛一夜間,孩子長大了。他會跟你對說幹,什麼都要自己來。

事實上,孩子在半歲左右開始喜歡到處亂摸,亂爬,亂抓東西。其實這時,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信的信念,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實現一些目標。阿德勒認為這時孩子已經擁有了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叫「自我效能感」。如果家長不知道這個規律,會處處限制孩子的行動,而這樣的做法,就等於經常打擊孩子的自信。以後孩子就會變得膽小自卑。

同樣的,孩子恐懼上幼兒園、在幼兒園打人、拖延症、在路上不跟人打招呼,這些行為背後,都有我們意識不到的原因,孩子又不能用他們的語言來表達。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做一個精益父母。而這本書為你提供了如何跟孩子溝通的技巧。

03

在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過程中,阿德勒特別強調了,要注意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為此,他研究了一套兒童社交訓練的方法,這套訓練方法叫CBST法。

CBST法也叫兒童認知行為的社交訓練方法。這套方法起源於心理學家貝克的認知行為理論,它的核心思想是:遇到問題,再想一個新的辦法!

CBST模式有五個維度:

第一, 知道「是非」觀念。即培養孩子的分類行為。

第二, 讓孩子學會「選擇」。「我要這個還是要那個」,培養孩子學會三思而後行。

第三, 了解事情的先後順序。訓練孩子知道表達事情是這前發生還是之後發生?這樣可以訓練孩子更好地遵循規則,懂得等待。

第四, 知道相同和不同。讓孩子知道,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一樣的感受,相同的問題可能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第五, 知道部分和整體。可以讓孩子知道兩個問題,一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二是每個人是不同的,意識到人有多樣性,要學會換位思考。

04

老話講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國文化告訴我們同伴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助於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讓他們長大成人步入社會後更快樂、更健康。

與自信相對立的一面是自卑。阿德勒提出,每一個人從小就有自卑情結。一個人的自卑情結會放大困難,消解勇氣,不敢去追求成功。

書中舉了一個口吃的13歲男孩的案例來說明自卑情結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個男孩因為持續口吃而灰心失望,因為灰心失望,不敢跟人交往,由於缺少交流,反過來又加重了口吃。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所以,作為阿德勒眼中的「精益父母」,一定要有一雙慧眼,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自卑情緒以及引起自卑情緒的原因,並且和孩子一起努力,消除這些自卑情緒,建立自信心。

比如孩子受到挫折了要及時引導孩子多去表述,把鬱悶的心情表達出來。平時注重用上述的CBST兒童認知行為的社交訓練方法幫助孩子社交。

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孩子已經上大一了。儘管她現在成長得很陽光,我依然還有深深地遺憾,這個遺憾就是如果我能早十八年看到這本書,我的心裡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自責。

因為,孩子小時候我因為不懂兒童的生長各個階段的心理,沒有正確的處理好孩子在學校受到的一些挫折,那時我的處理方法傷害了孩子。讀完這本書後,我跟孩子進行了一個深度溝通,談到了當年發生的一些事,認真地聽取了孩子的意見,誠懇地表達了歉意。希望這樣做能修復一下孩子當年受到的傷害。

所以,我真心地希望,初為父母的您和正準備升級父母您,好好地讀讀這一本書。您會獲益的。

相關焦點

  • [教育] 皮亞傑《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二)
    之前有一個老版本非常經典,是已故去的我國著名教育哲學家傅統先先生在80年代初翻譯出版的。我們今天使用的版本是新版,方便大家購買、查閱。 圖1. 傅統先先生翻譯的《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1981) 讓·皮亞傑出生於瑞士,是20世紀偉大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學家。
  • [教育] 皮亞傑《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一)
    《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出版了新譯本,這次是中國政法大學老師杜一雄和在美國小學任教、美國兒童教育碩士畢業的錢心婷老師合作翻譯的
  •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A+B)
    更是實施科學教育的最佳時機。鑑於對兒童實施科學教育的重要性,為適應新世紀兒童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特開設了「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精品)」課程研修班,旨在藉助於「腦科學」、「生命科學」、「思維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幫助教育從業人員及家長系統掌握科學的兒童潛能開發的教育理論及訓練方法體系,培養未來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提升教師及家長的教育水平專  業: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
  •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在職學習
    為適應新世紀兒童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中科院心理所特舉辦【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方向】課程研修班,旨在藉助於我所在「腦科學」、「生命科學」、「思維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幫助幼兒教育從業人員及家長系統掌握科學的幼兒潛能開發教育理論及訓練方法體系,培養未來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提升教師及家長的教育水平。
  • Yue分享 | 《兒童教育心理學》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這些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他們的感受完全不同於那些沒有不良心理負擔的兒童對困難的感受。我們這裡所說的困難是指不可避免的困難。想讓兒童免遭困難實在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奢望。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具有普適性,亟待改進;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一味爭強好勝會摧毀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缺乏足夠的勇氣去戰勝將要面臨的困難。  雄心勃勃的兒童只注重最後的結果,即人們肯定他的成績。
  • 讀書筆記 I《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與皮亞傑的教育思想
    本書旗幟鮮明地談到了兒童心理學與教育科學的關係。皮亞傑在本書中所探討和評述的許多問題,並非是純理論的東西,而是從學校教育實際中提出來的問題,其中的一些問題與我們今天學校中存在的問題頗為近似,也是我們為了走向更美好的明天需要研究、探討和克服的問題。
  • 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系統2年專業課程
    一、 培養目標:兒童期,是個體身心發展最快速的時期,也是個體語言、思維、情緒情感、行為習慣、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更是實施科學教育的最佳時機。對兒童實施科學的教育,不僅關係到其個體一生的發展,也關係到每個家庭的明天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 中科院心理所丨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專業技能研修班
    兒童期,是個體身心發展最快速的時期,也是個體語言、思維、情緒情感、行為習慣、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更是實施科學教育的最佳時機。對兒童實施科學的教育,不僅關係到其個體一生的發展,也關係到每個家庭的明天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在個體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作為科學教育兒童的兩翼,其主要參與者如父母、教師及相關從業者,能否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同時又能兼顧其個性化發展,是每位人士必須要深思和解決的問題,甚至也是每個人想透過童年探索自我如何形成的必修課。
  • 2個常見的兒童問題,兒童教育心理學閱讀分享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看了的《兒童教育心理學》第一章內容的一些隨記,和想法。我不是學心理學的,太專業的我也不會,就是看書的時候覺得這個地方和我的課堂學生反饋出來的信息很像,所以會記下來,然後去分析,這裡也給各位家長分享分享。
  • 兒童教育心理學,如何關注並引導兒童的發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的教育問題與成人一樣,都可以歸結為自我認知和自我引導這兩個問題。但不同的是,成人有一定的自我引導能力,而兒童還不夠成熟,因此成人對兒童的引導至關重要。如果條件允許,我們可以任由兒童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下自行發展,經過兩萬年的時間,他們最終可能會達到一個成年人的文明標準。
  • 論音樂心理學在兒童音樂教育中的運用
    近年來,音樂心理學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國際學者的關注,它同時橫跨了音樂學與心理學兩大領域,學科內容十分豐富,不僅可用於指導實踐,還具有相應的學術研究價值。對於傳統的心理學來說,它的產生意味著一個新的紀元。從音樂學的角度而言,則意味著技術層面的創新及學習方法的改革,研究音樂心理學能夠為音樂學習打開一條全新的途徑,使我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大量的音樂知識,進而掌握和運用知識。
  • 兒童發展心理學: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了解和理解兒童的發展過程至關重要。兒童生活的社區會決定他們接受教育的學校和交往的朋友圈。根據心理學、腦精神科學、生物學、遺傳學、社會學研究表明:天性(天賦)與教養在兒童培育過程中缺一不可
  • 教育心理學 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
    今天開始,我們要進入到教育心理學的練習題訓練中來了。教育心理學在招教考試中佔了40%,要繼續努力呀。第一章的內容比較簡單,說的是教育心理學的研究、研究方法和發展脈絡。>解析:BC 教育心理學是20世紀20-50年代左右。
  • 教師資格證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簡況
    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教育心理學家廖世承借鑑英國的教育心理學,曾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開班授課,並在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中國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我國早期編寫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心理學家還有肖孝嶸(1930年)、潘菽(1935年)、陳選善(1938年)等。這個時期,中國還翻譯介紹了不少西方有關教育心理學的學說和方法。
  • 兒童心理學的實踐意義
    首先,兒童心理學要以自己的科學規律來為新一代的教育事業服務。所有的父母和教師,以及其他一切兒童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想有效地把兒童塑造成為優秀的新一代,只有一種良好的教育願望是不夠的,必須同時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依據這些特點和規律進行教育時,既要考慮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又要恰當地提出新的要求,並把這種要求變為兒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好地進行,教育質量不斷地提高。作為新一代的每個兒童的生命,都是從受精卵(合子)開始的。
  • 上海桑橋教育《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第一期圓滿結束!
    8月21日-23日,上海桑橋教育《兒童青少年心理學》課程精彩開啟,本次課程由上海桑橋教育首席講師、擁有15年教育與心理諮詢經驗,受訓學員超過10萬人的肖平老師帶領。參與本次課程的學員有家長、中小學老師、醫生、心理諮詢師、助人工作者以及心理學愛好者,參與課程的每位學員都全情投入,在三天的時間裡,共同學習兒童青少年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兒童常見問題的分析、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同孩子更好溝通的方法。從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到豐富多彩的案例分享,從身為父母的心態調整,到身為教育工作者、心理諮詢師、助人工作者的基礎技能,三天的課程內容,乾貨滿滿!
  • 豆瓣8.3的經典育兒書《兒童教育心理學》,乾貨摘抄
    最近研究4歲寶寶的教育問題,頻繁的看到一本書,那就是被稱之為家長和教師的必讀書的《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15萬字的圖書終於啃完了,摘抄了一些精要,建議家長們,先轉再看,保證每一個字,都是乾貨。」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齊名,世界心理學史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心理學家之一,心理學界泰鬥級人物。
  • 超常兒童心理學(第二版)
    本書可作為師範院校教育系特殊教育專業學生的教科書,並可供我國心理學和教育工作 者,特別是正在從事超常兒童教育和研究的教師,以及學生家長閱讀參考。1952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教育系。曾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展心理研究室主任、超常兒童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超常兒 童研究協作組負貴人。從事發展心理和教育心理學研究40餘年,進行過兒童數概念發展,兒童自覺紀律性、道德品質形成,智力落後等研究。1978年以來,主 要從事超常兒童心理發展和教育研究,並曾主持與德國、美國及我國港臺地區兒童創造力等方面的跨文化研究。
  • 教師招考教育心理學重點整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學概述
    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50年代末】20年代以後,吸取了兒童心理學和心理測驗方面的成果30年代,學科心理學也成了教學心理學的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論廣為流傳,有關兒童個性和社會適應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了教學心理學領域
  • 讀完這些兒童心理學、教育學書,助你輕鬆了解童年的秘密
    它既不是一本只關注技術的應用發展心理學課本,僅僅著眼於如何運用發展心理學知識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也不是一本理論導向的論著,只局限於學科領域中抽象的理論。相反,本書關注兒童、青少年階段發展的各個方面。本書立足當下,而不只是詳細記錄了該領域的歷史細節,也記錄了當前的發展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樣,在介紹經典研究的同時,本書更強調當前的研究發現和發展趨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