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完了《兒童教育心理學》這本書。作為有多年青少年心理諮詢經驗的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我強烈推存家長們或準父母來看這本書。我的推薦理由如下:
01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和託德老師共同創作。
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現代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社會教育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先驅。他開創了「個體心理學」,迄今為止,在心理學界依然獨樹一幟。
這本書出版80多年來,在歐洲特別是在美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從圍繞兒童的生長發展規律講述了兒童成長的各個階段的心理特徵、情緒模式以及行為特徵。
阿德勒在書中倡導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兒童獨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難的品質。在培養兒童健全人格中,阿德勒特別強調了要培養兒童學會與他人合作能力的重要性以及要重視兒童在成長過程的自卑情結。
你會慶幸,還好早點讀到了這本書。
02
在讀的過程中,你會發現,書中描述的孩子的行為特徵自己孩子身上會有。你會和我一樣忍不住接著往下看。
阿德勒提出,要用正確的方法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前,父母除了具備養育知識,還必須具備心理學知識。
書中提到,作為家長, 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一個「沉著」父母。
一個剛出生的孩子,已經具備了感知父母情緒的能力。
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容易跟孩子建立情感連接,跟嬰兒建立健康的依戀模式,形成良好親子的關係。
要做到一個情緒穩定的家長,最簡單的方法是克制好好說話,避免大喊大叫。
我在青少年的心理諮詢案例中發現,很多問題兒童的背後,有一個情緒化的爸爸或者是媽媽。
書中提到幾個生活中常見的孩子行為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比如「可怕的兩歲」。孩子到了兩歲後,自主意識飛快發展,你會發現,仿佛一夜間,孩子長大了。他會跟你對說幹,什麼都要自己來。
事實上,孩子在半歲左右開始喜歡到處亂摸,亂爬,亂抓東西。其實這時,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信的信念,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實現一些目標。阿德勒認為這時孩子已經擁有了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叫「自我效能感」。如果家長不知道這個規律,會處處限制孩子的行動,而這樣的做法,就等於經常打擊孩子的自信。以後孩子就會變得膽小自卑。
同樣的,孩子恐懼上幼兒園、在幼兒園打人、拖延症、在路上不跟人打招呼,這些行為背後,都有我們意識不到的原因,孩子又不能用他們的語言來表達。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做一個精益父母。而這本書為你提供了如何跟孩子溝通的技巧。
03
在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過程中,阿德勒特別強調了,要注意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為此,他研究了一套兒童社交訓練的方法,這套訓練方法叫CBST法。
CBST法也叫兒童認知行為的社交訓練方法。這套方法起源於心理學家貝克的認知行為理論,它的核心思想是:遇到問題,再想一個新的辦法!
CBST模式有五個維度:
第一, 知道「是非」觀念。即培養孩子的分類行為。
第二, 讓孩子學會「選擇」。「我要這個還是要那個」,培養孩子學會三思而後行。
第三, 了解事情的先後順序。訓練孩子知道表達事情是這前發生還是之後發生?這樣可以訓練孩子更好地遵循規則,懂得等待。
第四, 知道相同和不同。讓孩子知道,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一樣的感受,相同的問題可能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解決。
第五, 知道部分和整體。可以讓孩子知道兩個問題,一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二是每個人是不同的,意識到人有多樣性,要學會換位思考。
04
老話講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國文化告訴我們同伴關係是非常重要的。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助於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讓他們長大成人步入社會後更快樂、更健康。
與自信相對立的一面是自卑。阿德勒提出,每一個人從小就有自卑情結。一個人的自卑情結會放大困難,消解勇氣,不敢去追求成功。
書中舉了一個口吃的13歲男孩的案例來說明自卑情結帶來的負面影響。這個男孩因為持續口吃而灰心失望,因為灰心失望,不敢跟人交往,由於缺少交流,反過來又加重了口吃。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所以,作為阿德勒眼中的「精益父母」,一定要有一雙慧眼,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自卑情緒以及引起自卑情緒的原因,並且和孩子一起努力,消除這些自卑情緒,建立自信心。
比如孩子受到挫折了要及時引導孩子多去表述,把鬱悶的心情表達出來。平時注重用上述的CBST兒童認知行為的社交訓練方法幫助孩子社交。
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孩子已經上大一了。儘管她現在成長得很陽光,我依然還有深深地遺憾,這個遺憾就是如果我能早十八年看到這本書,我的心裡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自責。
因為,孩子小時候我因為不懂兒童的生長各個階段的心理,沒有正確的處理好孩子在學校受到的一些挫折,那時我的處理方法傷害了孩子。讀完這本書後,我跟孩子進行了一個深度溝通,談到了當年發生的一些事,認真地聽取了孩子的意見,誠懇地表達了歉意。希望這樣做能修復一下孩子當年受到的傷害。
所以,我真心地希望,初為父母的您和正準備升級父母您,好好地讀讀這一本書。您會獲益的。